首頁>娛樂>

《八佰》熱映,對這部電影的評價可謂是兩邊倒。叫好者認為,它弘揚了民族精神,彰顯了中中國人在抗日戰爭當中的不屈之魂。

但是就電影本身的表現手法來看,《八佰》並沒有講好一個故事,場面混亂,故事情節的主線和副線沒有關聯也不緊湊,許多不相干的場景甚至讓人有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的感覺。

但總的來說,這部電影還是帶人們回到了那個艱苦卓絕的時代,它在敘事的過程中,最大的成功之處,是利用強烈的對比,激發每一個觀影中中國人內心的怒意。這種憤怒來自於幾個方面:

第一,對侵略者的憤怒。這很顯然是一場不對等,實力懸殊的戰鬥。八佰壯士英勇不屈,而日本人近乎殘酷的屠殺,狙擊,讓坐在影廳裡的人們血脈僨張,恨不得穿越回去手刃幾個鬼子。

第二,對當時國家如此落後與不堪的憤怒。尤其是黃曉明飾演的國軍特派員來勸說謝晉元撤退,在全國戰場,幾十萬國軍大規模撤退,最後剩下800人在一個倉庫裡以死抗爭,成為當時唯一的一塊國難遮羞布。讓人不能不為當時無能為力衰弱不堪的黨國而憤怒。

第三,對彼岸隔岸觀火,歌舞昇平者的憤怒。在英租界,中國人可施以援手的程度非常有限,他們不能幫忙殺敵,最多隻能加油助威。而英國殖民者更是劃清界限,甚至殺戮進入租界的中國軍人,對日本侵略者卻忌憚三分。衣冠楚楚者和彼岸的血肉模糊形成了鮮明對比。

觀眾在急迫,怒意,悲痛和遺憾的觀感之下離開了影院,內心自然會生出這樣的自問,1937年的那場戰鬥已經過去了八十三年,那些場景是屈辱的,中中國人被屠戮,這樣的仇恨能雪恥否?歷史沒有假設,歷史也不能重來,但是如果今天或者未來某天假設再一次與當初的宿敵對決,今天的我們能一雪前恥,能為那些慘死的先輩們報仇嗎?

我想,這可能是每一個看過《八佰》的觀眾,內心都會縈繞的一個問題。不是煽動民族仇恨,而是誠如電影的意義告誡我們的,勿忘國恥,我輩更需當自強。

1

從甲午戰爭開始

1894年,當時的北韓是中國的附屬國。中國是北韓的宗主國。意思是,當北韓國內有重大問題的時候,比如說發生政變,或者被別的國家侵佔,北韓可以向中國求助,中國可以向北韓派兵。

這本來是一項很光榮的使命。但是,當時清朝統治下的中國實在太腐敗太無能了,自己尚且自顧不暇,幫忙北韓就更加是捉襟見肘了。當時,北韓爆發東學黨起義,北韓政府軍節節敗退,被迫向宗主國清朝求援,而日本乘機也派兵到北韓。

清政府命令袁世凱帶兵駐守北韓,日本本來就已經蓄謀要從中國身上咬下一塊肉,所以只不過以北韓為跳板,不斷挑事。

日本提出“共同改革北韓案”,一面使自己的軍隊以“協助北韓改革內政”為名賴在北韓不走,一面拖住了駐朝清軍。清政府拒絕“共同改革北韓案”,要求日本必須撤兵,於是日本向清政府發出了“第一次絕交書”。

日本向清廷發出“第一次絕交書”以後,開始單獨改革北韓內政,逼北韓否認自己是中國的屬國,提出五項二十七條改革方案,強迫北韓限期接受。1894年7月23日,日軍突襲漢城王宮,擊潰北韓守軍,挾持北韓國王李熙,解散北韓親華政府。

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戰,在北韓襲擊了增援北韓的清朝軍艦“濟遠”、“廣乙”,海戰中日本聯合艦隊擊沉了清軍借來運兵的英國商輪“高升”號。至此,日本終於引爆了甲午戰爭。

甲午戰爭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清朝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李鴻章到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清政府割地,賠償(日本侵略者主動挑事,而中國居然要賠償)白銀兩億多兩。

甲午戰爭六年之後,1900年,八國聯軍(包括日本,且日軍數量最多),大概3萬人打入北京,燒殺搶掠,慈禧帶著一幫人倉皇逃到陝西。

讀中國近代史,是悲憤的,同樣充滿怒意。唐浩明寫的《楊度》一書中,有關於公車上書的一段描寫。

1895年,也就是甲午戰爭失敗之後第二年,來自全國的舉人在北京參加完進士的考試。康有為和梁啟超牽頭,給皇帝上書,反對《馬關條約》。據《楊度》書中的描寫,六百多個舉子在酒店裡聚焦,他們紛紛發表演說,現場群情激奮,很多人痛哭流涕。

閱讀到那樣的場景,可以想像當時那些舉子的心情就跟今天我們看電影時的心情一樣,他們作為親歷者,憤怒和悲傷的情緒要比今天的我們強烈千百倍。所以很多人會在現場失聲痛哭,他們咬破手指,寫下血書。

國家備受欺凌,同胞被殺戮,最後卻還要割地賠錢,估計當時那些年輕人,都恨不得能夠衝上前線,不顧生死,引頸成一快,不負少年頭。

一直以來,一些極端日本軍國主義者或者極右翼份子始終包含陰暗齷齪的種子,對旁邊的中國圖謀不軌,野心不死。從明朝開始,就有日本人對中國沿海城市不斷滋擾,殺中中國人,搶中國的財物。從甲午戰爭到抗日戰爭,中中國人吃的日本人的苦頭不在少數。

2

抗日戰爭有多難打

《八佰》也許在所有抗日題材的影視劇作品當中,第一次嚴肅認真地反應了在抗日戰爭中,中日軍隊力量的懸殊。雖然不是每一部電視劇都如抗日神劇那般誇張,但是導演們幾乎都還是不約而同地,表現出日軍極其愚蠢,好糊弄,這當然是為了讓觀眾過癮,解恨。但這樣的意淫式誇張其實毫無意義,絲毫並不能改變曾經屈辱的事實。

抗日戰爭有多難打?有人說,當時是一個純粹農業化的國家跟一個工業化國家的對抗。就當時的淞滬會戰來說,日軍投入8個師團和2個旅團20萬餘人,宣佈死傷4萬餘人;中國軍隊投入最精銳的中央教導總隊及八十七師、八十八師及148個師和62個旅80餘萬人,自己統計死傷30萬人。

80萬人打人家20萬人,四倍於敵人的兵力,我們死傷30萬,而對方死傷只有4萬。盧溝橋事變之後,日本叫囂,“三個月滅亡中國”。

1940年10月25日,日寇岡崎大隊長率500多人衝入山西省黎城縣東南的黃崖洞外,嚴重威脅八路軍在黃崖洞的兵工廠的安全。

對於這隻孤軍深入八路軍根據地腹地的日軍,八路軍副總指揮彭德懷決定調集優勢兵力將之殲滅。八路軍調集了8個主力團總兵力超過2萬人,將岡崎大隊團團圍困於武鄉縣蟠龍鎮關家餉。

2萬vs500——八路軍的兵力是日寇的40倍。

從紙面實力來看,八路軍具有絕對優勢,應該能很輕鬆的殲滅這股日軍。但是,戰鬥打響之後八路軍卻發現這個岡崎大隊是一塊非常難啃的硬骨頭。

八路軍從10月29日對岡崎大隊發起總攻,連續打了兩天兩夜,就是啃不下日軍的陣地,不僅如此擔任主攻任務的八路軍幾個主力團損失慘重。巨大的傷亡讓八路軍指揮官猶豫了,先是386旅旅長陳賡向彭德懷提出放日軍出包圍圈的建議,然後連129師師長劉伯承也向彭德懷提議放棄繼續進攻岡崎大隊。

在我軍戰史上一線指揮員向總指揮提議放棄進攻是非常罕見的現象,這足以說明八路軍部隊傷亡有多麼慘重。但是這個關鍵時刻,彭德懷卻發了脾氣,在電話中向劉伯承大喊:“拿不下關家餉,就撤銷第一二九師的番號,殺頭不論大小!”

因為彭德懷的堅持,劉伯承與陳賡沒有辦法,只能繼續組織部隊進攻,為了拿下關家堖,彭德懷甚至把八路軍總部直轄的特務團都拉出來參加戰鬥,最後又打了一天一夜,還是無法全殲岡崎大隊。

11月1日,日軍1500多人的增援部隊,在10餘架飛機的掩護下逼近關家村。八路軍無奈只能撤軍。

在抗日戰爭時期,日軍在裝備、訓練、後勤等各個方面全面碾壓中國軍隊。日軍單兵裝具涵蓋了一名士兵在戰場上方方面面的需求,非常全面。作戰保障方面如彈藥盒、地圖包;生活保障方面如水壺、飯盒;被服方面如綁腿、護腿、雨披、軍毯、帳篷布;實用工具方面如步兵鍬、鐮刀、手斧、軍鎬;防護保障方面如防毒面具、護目鏡、防蚊頭罩、蚊帳以及攜行具的腰帶、揹包、挎包等等。而當時的八路軍,每4.2人才擁有1支槍。

國軍的情況稍微好一些,但是跟日軍的差距同樣巨大。

在重武器方面,當時國軍的裝備遠沒有日軍那麼先進,種類也沒那麼多,不管是坦克、重炮的陸面火力支援還是空中的飛機火力支援,都沒有日軍分工明細。軍人的素質差距也巨大,國軍平時都缺乏訓練,在作戰技巧以及武器使用方面都存在明顯的劣勢,但日軍則不同,他們的士兵都是為了戰爭而訓練,可以說都是訓練有素的戰場能手。

3

今天的中國與日本比較

2010年中國GDP首次超過日本,日本是5.39萬億美元,而中國是5.75萬億美元。但是中中國人均GDP在世界的位次只排在95位。

2019年日本的GDP為5.08萬億美元,中國是14.35萬億美元,是日本的2.8倍。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今天的中國就一定比日本強大嗎,今天的中國,是否可以告慰數十年前,猶如楊靖宇,張自忠,謝晉元這些抗日犧牲的先烈們?

從經濟總量、人口數量上來說,規模比日本大是肯定的,但是實力比日本強卻不一定。

在工業生產領域,日本佔據著工業產業的中高階,中國尚處在中低端。表現在於:日本機床、精密儀器、電子元器件等都是遠勝於中國的,特種鋼、造船業、汽車方面也強於中國。

日本弱的是消費市場的輕工業品,比如手機、網際網路應用等等都節節敗退,退守企業級產品市場。未來十年,中國轉型升級初步取得成功的話,那麼日本還將繼續難受,退出更多的企業級產品市場來。

有人比較了2017年福布斯釋出的世界500強企業,認為,現在隨著日本在電子,半導體,造船,鋼鐵等行業的衰落,日本工業已經漸漸出現了向汽車工業聚集的趨勢。日本工業在漸漸由多根支柱變成單根支柱。

日本工業企業營收前十位:第一名豐田汽車2499億美元,第二名本田汽車1279億美元,第三名尼桑汽車1059億美元;在2017年,日本除了汽車公司以外,沒有一家工業企業淨利潤能超過20億美元。

這和中國工業企業的差距就開始拉大了,中國的中央製造集團,淨利潤超過20億美元的就有好幾家,例如中核集團,中航工業等等,民營企業像格力,美的,海爾淨利潤都超過20億美元,華為更是超過50億美元。

在軍工產業領域:

中國的特點是規模龐大,產能巨大。軍工的體系及自給程度很高,目前自給率已達九成以上。

日本軍工的特點是其精密加工、電子、複合材料等方面是優秀的。某些方面甚至是世界頂尖水準。規模很小。受限於和平憲法,日本不可能大張旗鼓搞軍備。因此無法形成規模效應,其軍品無法大規模量產,單價昂貴,而且很難形成系列化。許多方面嚴重依賴外國。

中國在核武、核潛艇、火箭導彈和航天反導鐳射、核電,三四代飛機、無人機、發動機、大飛機、直升機、超級電腦、下一代網路技術、3D成型技術、022隱形艇、造船,陸軍武器、家電等技術上領先日本;

日本在半導體、電子技術。晶片、預警機,反潛機、高階數控、機器人、汽車、碳纖維材料、潛艇靜音等技術上領先中國。

這段時間,關於晶片生產深深刺痛了很多中中國人的內心。堂堂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竟然舉國造不出晶片而被老美遏住脖子。

日本在晶片製造領域是個世界強國。近二十種晶片製造的必須原料之中,日本就獨佔3/4的份額。現在的日本既在上游有著設計核心,又在下游摸著產品製造,還在中游把控著原料,在世界的晶片半導體制造上,可謂是獨樹一幟。

4

結束語:我輩當自強

在筆者看來,《八佰》是一部可以打8分的電影,雖然它在表現手法上很差勁,但是在情緒的調動上卻起到了獨一無二的效果。據說,在影院裡觀看時,很多人現場飆淚。它從人們的內心深處,調動起了民族的情緒,對這個國家能力強弱的高度關注。

這幾天連續有報道,上海的四行倉庫遺址,不斷有人前去弔唁,高牆前面的地上有人送上鮮花。還有人在網上憤憤不平,說這樣的電影居然因為場面血腥而列入少兒不宜,這是不對的。恰恰要讓年輕的一輩從小時候就要知道歷史,知道我們的先輩們曾經遭受的屈辱,曾經付出的巨大犧牲。

落後就要捱打,是一句耳熟能詳的俗語,誰都知道,誰也都懂,但是沒有經歷,或者沒有被帶入到那樣具體、具象的歷史場景當中,很難體會,很難產生共鳴和領悟。

落後就要捱打,甚至不是捱打,而是被屠戮,被屈辱地蹂躪。所幸的是,今天的中國高度強大,筆者也堅信,今天的中國與日本的對比,早已不可同日而語。

假想一下,假如未來有朝一日,中國與日本這個曾經無限傷害我們的鄰邦再次爆發衝突,我們還能否一雪前恥?當然,在當下中日兩國的實力對比之下,我相信日本是絕對不敢再與中國尋釁滋事的。

十萬青年十萬兵,一寸山河一寸血!先烈已逝,我輩當自強,永葆中華民族,不再受此凌辱,崛起於世界民族之林。

最新評論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80年代第一美女,因太漂亮險被毀容,丈夫用632封情書追到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