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去看了管虎導演的《八佰》,感觸頗深。
看電影之前,我並不了解這段歷史。所以我想象中的八百壯士,大概如斯巴達300勇士一樣,慷慨激昂,死戰不退,最後戰死沙場。誰知道最後這八百壯士,在我以為的大決戰高潮前,竟然戰略轉移了。
這一舉動,無疑讓我這樣的觀眾有著極大的心理落差,前期積蓄的感情,明明已經升到頂點,就等著一場酣暢淋漓的戰鬥宣洩而出。結果如退潮的海水,徒留一地感情殘渣,心情莫名。
如此虎頭蛇尾的處理,讓我對這段歷史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於是上網查證,然後發現一個更大的問題。
歷史中的四行倉庫戰役,根本沒有電影中展現得如此慘烈。
“八佰戰士”實際有420多人,最終陣亡人數,團長謝晉元回憶是十餘人,營長楊瑞符則是說犧牲9人。
而日方陣亡人數,按中方的說法是200人左右,日方則說傷40人,只死了1人。
這則資料,對比電影內的炮火滿天,血肉橫飛,讓人不自覺產生一種恍惚的感覺。
雖說電影源於生活,高於生活,但如此肆意地腦補、改編歷史戰爭劇,是否有一絲不妥?更重要的是,導演管虎為了強行調動觀眾情緒,製造煽情劇情,導致影片的內在邏輯出現了漏洞,結果讓標榜史實的電影,反倒呈現出一種歷史虛無感。
也正是如此,“較真”考據黨盤踞的知乎只給出了5.3分,而情懷黨陣地豆瓣雖說由8.3分掉到了7.7,但依舊好評居多。在如此巨大的評分差異下,暴露的是一個評判問題,那便是看電影,該不該較真?
影片中幾處爭議較大的“腦補”情節,讓歷史戰爭劇,成為了歷史演義1、血肉之軀守衛“國旗”
在影片中有兩個催淚高潮,一個是小戰士陳樹生(鄭凱飾演)捨生取義,綁滿手榴彈從樓上跳下,與一眾日軍同歸於盡,成功阻止日軍挖掘牆洞,安裝炸藥準備炸塌大樓的陰謀。
而另一個,便是所有戰士站在屋頂,升起民國國旗。日本軍方大為惱怒,派遣飛機用槍炮掃射,而所有戰士用血肉之軀保護國旗,致使國旗始終飄揚在倉庫上空。
前者確有其事,後者純屬藝術加工。據史料記載,當楊惠敏把國旗送到四行倉庫後,謝晉元安排了兩百戰士上去升旗。期間風平浪靜,沒有日本飛機前來轟炸,更不可能存在日軍飛機掃射租界的事情發生。
電影特別安排這個情節,除了故意煽情以外,更多的是向臺灣電影人借鑑或者說致敬。在臺灣1975年上映的《八百壯士》電影裡,同樣也有國軍戰士組成血肉長城英勇護旗這一幕。甚至導演管虎為了更進一步突出日軍的喪心病狂,安排了日軍飛機掃射租界的情節。
可是無論是歷史,還是電影中,已經明明白白地告訴我們,日軍顧及租界,所以不能出動重炮等重武器轟炸,更何況飛機掃射。如此一來,不僅電影邏輯站不住腳,更讓知道這段歷史的人看後不僅感動不起來,還迷之尷尬。
2、小刀慷慨赴死送去電話線
小刀這個江湖草莽人物,很多人誇塑造得好。因為這個人物,剛登場時是江湖草莽,賭場痞子,幫蓉姐打理看管一家賭場。毒氣飄來時,他毫不猶豫地關上了賭場大門,留下一群老百姓在外面。這樣的行為,無疑展現了小刀冷血殘酷的性情。
然而,這位心狠手辣的痞子突然就改邪歸正,為了把電話線送到國軍戰士手裡,不惜付出生命。
“巴蜀商會,滬江堂,小輩刀子請願!願意一試!”
這個煽情,大概是為了滿足福斯喜愛風塵女子從良、混黑浪子回頭的愛好,體現抗日時期各路人士組成統一戰線的主旋律。
聽著熱血沸騰,看著熱淚盈眶,回頭仔細一想,又被導演給騙了。
在真實的歷史上,由各界支援的十多輛汽車運來的物資,都被四行倉庫的守軍從橋邊拉回了倉庫。就一根電話線,還用演這麼一出?
3、被忽略的水道、雙方長官陣前對話、英軍士兵開槍幫忙等戰爭細節
而影片中最令人詬病的,無疑是把戰爭拍得不嚴肅,不嚴謹。無論是那個一直放任不管的水道,還是兩軍陣前長官出列對話等等,都是歷史中沒有出現的場景,是現實戰鬥中不會犯的錯誤。與其說是戰爭,不如說是跟片中的白馬、趙子龍一樣,是一種歷史演義。
比如影片中國軍過橋撤退時,有英國士兵受到國軍們英勇行動感染,竟然開槍回擊日本人。這虛構的一幕,跟歷史中這群“八百壯士”在英租界受到的待遇完全相反。
謝晉元所部將士,不僅被繳械隔離關押,謝晉元本人被刺殺身亡,所有將士還被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的英國租界當局轉移給了日軍。結果這群戰士大多數人,沒死在正面戰場上,反倒被送到東南亞挖戰壕,最後活活被折磨而死。
“歷史是一個小姑娘,可以任人隨意打扮。”
電影《八佰》,一部打著史實的戰爭電影,最後拍成了抗日神劇般的歷史演義,不得不說是最讓人難以接受,並打出低分的理由。
歷史演義,其實並不影響電影主題的表達,反倒某種程度上更適合塑造人物,渲染情緒《八佰》由一部歷史戰爭劇,變為一部歷史演義劇,大概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了。
因為導演的工作,更多時候是個人風格的創造,而不是一絲不苟的重現。如果《八佰》老老實實按歷史拍攝,那麼不僅觀眾不過癮,導演更是不過癮。
整部劇看下來,導演管虎想表達的東西太多,自然藝術加工手法便多。那些無中生有的情節,那些符號化突出的意象,都是導演對於整部電影節奏的控制和表達的野心。如影片中那在戰場上自由奔騰的白馬,給了我一絲驚豔感,彷彿回到了看《讓子彈飛》時,純潔白馬拉著火車跑的浪漫。
另外,《八佰》是一部群像劇,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主演。這樣的電影表演形式,往往只出現在《建國大業》《建黨偉業》這類要素人物太多的“大片”中。特殊的風雲激盪時局,濃縮無數風流人物在一個場景裡,讓人熱血澎湃,直呼痛快。
《八佰》沒有這個條件,出場的人物們都是歷史上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如果想要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無疑得進行藝術加工,賦予每個人物不同的性格和特質。
貪生怕死做逃兵的老算盤,體型健壯卻是戰場瓜慫的老鐵,沒有嘗過女人滋味的老兵羊拐,從逃跑到死戰的新兵端午等等,都有鮮明的個人特色,保證觀眾看後不會隨隨便便忘記。
實際上,真正打仗時,每一個軍人只是龐大軍事機器的螺絲釘。他們要做的,只是服從命令,整齊劃一,而不是像這樣跟搭臺子演戲一般,個個都是角兒。
不過,正如我們所熟讀的《三國演義》《水滸傳》一樣,群像的歷史演義表現手法,反倒更容易突出歷史人物,影響觀眾對歷史的觀感,表達創造者的主旨。
看過《三國演義》的,必然對蜀國一系列人物充滿好感,尤其是運籌帷幄的諸葛亮。反之,對魏國的文臣武將們,打心裡便喜歡不起來。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曹操,也只留下了一個愛偷人妻愛夢中殺人的奸雄形象。
所以說,《八佰》的歷史演義特點,反倒塑造出了一個個鮮活的小人物形象。他們在中華危亡之際,拋棄個人生死,共赴國難,自然打動了無數觀眾的心。
這部電影既“好看”,又“好哭”,還大大宣揚了愛國主義情懷,一絲小小的藝術加工瑕疵,何必揪著不放?這樣的電影,就該給好評,打高分。
一絲不苟還原歷史更重要,還是突出歷史人物,表現主旨內涵更重要?看完電影,查完資料,我便陷入了上述兩方正反理論的糾結狀況:一絲不苟還原歷史更重要,還是突出歷史人物,表現主旨內涵更重要?沒有辦法,我只有又去看了一遍電影,才得出結論。
如果早已知道歷史真實記錄,那麼看這部電影時,其實是一種剝離狀態,沒有辦法完全帶入劇中,曾經激動人心的場景和畫面,雖然依舊好看,卻不再“好哭”了。
憑心而論,《八佰》僅電影層面來說,的確非常精彩,也值得去電影一看。但是,這部電影成為不了經典。它是一部成功的商業大片,卻不是經典的戰爭片。即便導演管虎把鏡頭聚焦在了端午、老鐵、老算盤、羊拐等一群小人物上,試圖在巨集大敘事背景下突出真實的人性,但最終還是敗在了刻意的煽情之下。
從一開始選擇四行倉庫保衛戰作為電影素材,便意味著管虎需要在螺螄殼裡做道場。要把一場烈度不大,並且從一開始便被國民政府定性為作秀的戰鬥,拍出風格,拍得精彩,真實是一個難題。
管虎做到了,他用電影這種藝術表現方式,讓無數人想起了這些壯士,讓上海四行倉庫成為打卡網紅地點。
但他又沒有做到,假如這場戰鬥是食材,那麼管虎就在烹飪過程中放了太多調味料,好吃是好吃,反倒掩蓋了食材的原味。
所以,對於嚴格的老饕觀眾來說,對歷史戰爭劇較真一點問題沒有。有意思的是,我認為管虎從一開始便不是為了照顧這群挑剔的“食客”,他的瞄準目標是更多的普通觀影者。
讓觀眾看得過癮,票房大賣,宣揚了愛國主義,還要啥單車?你說對嗎?
-
1 #
-
2 #
所有的戰爭片,電影,又有那一場戰鬥能夠真正還原?拯救大兵瑞恩還原了嗎?又有誰說鋼鋸嶺就真正還原了呢?電影所要表現的不是事件細節,而是其中的精神和價值!
-
3 #
之所以有人較真是因為年代還不夠久遠吖!
-
4 #
我電影看了太多太多~!說一句,好的電影永遠是可以打動人心的那種!這是一條死道理!豆瓣,知乎,我從來不看!不是不認可!只是更相信自己的感覺!八佰,是一部好電影!完完全全的好電影!
-
5 #
要還原真實請看紀錄片
-
6 #
《八佰》是電影,一部好電影!不是紀錄片!
-
7 #
八佰是一部愛國商業片,牢記歷史,勿忘國恥。
-
8 #
電影主要體現的是一種精神,不必太較真,要是太較真就只能看紀錄片了哈!
-
9 #
較真沒錯,只要不是隻對中國電影。希望下次好萊塢的片子上映,也多些寫手較較真。
-
10 #
不懂作者這麼多角度的深層剖析,我覺的這是一部好電影!
-
11 #
剛看完,打個75分吧~
-
12 #
看了電影,又堅定了我當兵的決心。
-
13 #
很多所謂影評人士評中中國產電影就是喜歡雞蛋裡面挑骨頭,寫點別人容易忽略的缺點去放大來表現自己的火眼金睛和想法。
-
14 #
自己覺得好就可以啦,每個人的審美不同,何必在乎別人的觀點呢
《八佰》是一部好電影嗎?歡迎大家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