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執導24年,拍攝了14部影片,科幻、懸疑、戰爭等各類題材應有盡有。
無論是國內的豆瓣還是IMDb,他的電影基本都能維持在8分以上。連影院復工後,他的電影也一直都是放映的熱門選擇。
不難猜,他就是克里斯托弗·諾蘭,一個沒有獲得過奧斯卡獎,卻早已在影壇封神的導演。
在最近一個月裡,他的《星際穿越》和《盜夢空間》重映得火熱,馬上又有一部即將上映的重磅大片《信條》。
用網友的話說,這一個多月以來,簡直就是“諾蘭保護月”。
調侃歸調侃,諾蘭導演的作品能經久不衰,與他超前的空間概念,以及極富創造性的拍攝手法密不可分。
細心的觀眾也一定發現了,他的幾部大熱影片,幾乎都是跟時間、空間相關的科幻片。
《盜夢空間》中的“夢中夢”,將時空垂直延展,夢境和現實的交錯,不把人繞暈誓不罷休;
《星際穿越》則將空間橫向拉伸、摺疊,在宇宙黑洞中進行跨時空交流。
這些大膽的構想,看似虛擬卻又經得起推敲,富有科學邏輯的同時,又打開了人類想象的無限可能性,讓人一邊感嘆諾蘭的腦洞,又不得不為影片蘊含的龐大知識量而折服。
然而,今天團團要跟大家探討的,並不是諾蘭電影的逆天之處,而是迴歸到他本身——
一個能夠拍出一部又一部“神作”的大導演,到底有什麼過人之處?
01
興趣
克里斯托弗·諾蘭出生於1970年,父親是廣告創意總監,母親是英語老師(之前做過空姐)。
也許是受到家人的影響,諾蘭從小就是一個極具創意的孩子,在他7歲那年接觸到電影《星球大戰》之後,他對於電影的興趣一觸即發。
“ 那是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電影的外延性,就好像銀幕拉開,將你帶進另一個世界。”
受到該影片的影響,年幼的他開始用父親的超8毫米攝影機和各種各樣的動作玩偶拍起了電影,用定格動畫的形式,致敬了他看了12次的《星球大戰》。
那時的諾蘭把弟弟喬納森當成自己影片的主角,而佈景只是粘土、麵粉、雞蛋盒和衛生紙卷,簡單但並不失趣味。
諾蘭的叔叔曾為NASA工作過,他會把火箭發射的膠片帶回來,而諾蘭就把這些膠片拼接到他拍攝的家庭影片中,假裝是自己親自拍攝的畫面。
科幻片大神之路,便在那個時候被奠定了下來。而他的人生,也開始圍繞著電影,有計劃地發展起來。
02
熱愛
“ 大約12或13歲時,我才開始覺得控制電影的應該是導演。”
於是從那時起,他渴望成為一名專業的電影製作人。為此,他開始琢磨導演的思維,獨自去摸索如何控制電影。
為了能導演片子,他開始自己寫劇本,寫到他喜歡上寫作,便考入了倫敦大學學院(UCL)修讀英國文學。
△ 學生時代的諾蘭
既然熱愛電影,為什麼不索性選擇電影相關的專業?這裡隱藏了諾蘭自己的小心機。
他坦言自己之所以選擇就讀UCL,只是為了它先進的電影設施,至於學習一個與電影完全無關的專業,是為了能讓自己從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
也許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諾蘭的電影總能給人一種意想不到的體驗。
△ 《盜夢空間》中的角度旋轉
在大學時,諾蘭加入了電影社團,並擔任了社長。
在學年裡,他為學生們放映35mm的電影並靠此賺錢,到了暑假,他就用這筆錢來製作16mm的電影,到他大學畢業時,他已經手握多部導演作品。
他的學生時代過得看似隨意,但又不失規劃,可以說是教科書式的大學生活,但對於諾蘭來說,他的一切選擇,只不過都是圍繞著自己熱愛的電影而展開罷了。
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只要能用裝置,遇見其他志同道合的人就成。”
03
痴迷
從大學畢業後的諾蘭,對電影的熱愛只增不減。
他從事了劇本閱讀、攝像、企業視訊和工業電影導演等工作,涉獵電影行業的方方面面,為創作自己的電影刷經驗。
1995年,畢業兩年後的諾蘭用社團留下的極少的裝置,以及非常少的演員和工作人員,在一個週末裡完成了短片《盜竊罪》的拍攝。
簡陋的製作條件絲毫沒有影響優秀的創作,這部片子隨後出現在了1996年的劍橋電影節上,並被認為是UCL最好的短片之一。
△ 克里斯托弗·諾蘭《盜竊罪》
然而,即便如此有規劃的諾蘭,也逃不過計劃之外的困境。
當他想要正正經經拍部電影時,卻收到了“一大堆退稿信”,英國電影業以“資金非常有限”的理由拒絕給予支援,因此在那段時間裡,他的專案幾乎沒能啟動過。
換作是一般人,或許會從此夢醒認命,單純的熱愛很難在現實的打擊下倖存。
但諾蘭不一樣,他對電影的痴迷,讓他找到了另外一條路:別人不支援,好,我就自掏腰包。
他用僅有的3000鎊預算,找來他的社團朋友們,用整整一年的時間,自編自導拍攝了他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電影——《追隨》。
這部電影被舊金山電影節接受並放映,收穫了好幾個獎項,也引起不少議論。
轉折,從那時開始。
得到電影圈注意後,這位年輕的獨立電影人改編了他弟弟寫的小說,還因此得到了鉅額投資,將其拍成電影《記憶碎片》。
影片最終大獲全勝,更被提名了金球獎和奧斯卡獎的最佳電影劇本。
諾蘭用他的第二部電影,打開了好萊塢的大門,自此一發不可收拾地在影圈中發光發熱。
現在,即使他已經是神壇上的人物,仍沒有忘記對電影的那份初心,也正是這份痴迷,讓他把熱愛變成極致,正如他所說——
“ 如果你想當導演,就去拍一部電影,並享受它,不要想接下來的事情,拍完要怎麼辦。”
04
共鳴
要做出好電影,當然不能只靠熱愛。
諾蘭從來不否認自己“拍電影是為了觀眾”,只是他把自己也當成了一名觀眾。
“ 我們每個人都是觀眾,而每個觀眾都會對一部電影有特定的期待,這也是我們會花錢去看這部電影的原因。所以在處理觀眾的期待時,我會盡力用既精巧又有建設性的方式去表現,而不是一味否定或忽視他們的需求。”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諾蘭構建的虛幻中,依然能找到強烈情感共鳴的原因。
他的框架可以有無邊的想象,但核心永遠都只源於現實:
諾蘭因為一次公寓被盜的經歷,讓他有了《追隨》的靈感;
因為自己一次清醒的做夢經歷,他寫出了《盜夢空間》;
因為兒時對《星球大戰》的記憶,有了《星際穿越》的故事,為了加強真實感,他還找來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基普·索恩擔當顧問。
紮根於現實,並且融入人類平凡的感情,讓他的電影更加富有人性。
△ 克里斯托弗·諾蘭《星際穿越》
05
固執
熟悉諾蘭作品的人都知道,他對時間的概念有著瘋狂的執著。
他對於電影敘述故事與時間之間的關係異常感興趣,更希望通過一種沉浸式的體驗,讓觀眾參與到這個過程,思考、感受時間的概念。
9月4日,諾蘭時隔六年後再度打造的懸疑科幻片《信條》即將上映,沒有例外地,這部片子再一次與時間掛鉤,講述一位特工利用“時間逆轉”努力防止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故事。
儘管諾蘭已經執導過多部科幻大片,他在現實中卻出了名地排斥著數字化的東西——
不用手機和郵件、一直堅持拍膠片電影、不用CG……
因為他所強調的,是一種有著真實質感的生活,電影也一樣。
“ 如果你在拍電影的時候要呈現一種非常真實的感受,而不是經過風格化的感受,對我來說膠片是最佳的選擇,它的顏色、清晰度等等是非常真實的,有一種非常特殊的品質,能夠呈現出來我所看到的世界。”
而要呈現出這種質感,IMAX膠片攝影機是絕佳的選擇,因為它能提供極為出眾的寬闊視野和畫面品質,讓觀眾能以前所未有的真實感和清晰度欣賞到更多畫面內容。
今年,也是諾蘭攜手IMAX在中國的第15年。
2005年,諾蘭首部正式在中國上映的影片《蝙蝠俠:俠影之謎》,第一次登上了IMAX大銀幕。
之後,諾蘭在拍攝《蝙蝠俠:黑暗騎士》時,首次使用了IMAX膠片攝影機拍攝,並自此開啟了對於IMAX攝影機的探索與創新。
《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星際穿越》、《敦刻爾克》和此次上映的《信條》,也都採用了IMAX攝影機來拍攝。
其中,《信條》更是一部為IMAX量身打造的作品,諾蘭將實拍的視覺奇觀與超高解析度的IMAX 2D膠片攝影機相結合,打造出又一部顛覆想象的視聽盛宴。
IMAX首席質控大師大衛·凱利曾透露,諾蘭與他談起過小時候在芝加哥看IMAX科教片的經歷:芝加哥有一個IMAX球幕影院,他經常去那裡看《執著的夢想》、《珠穆朗瑪峰》等,受此影響,還沒上中學的他就立下要拍攝IMAX電影的遠大理想。
現在一晃15年,已經圓夢十五載的諾蘭仍在創新與融合的路上持續前行。
他說:“不斷努力做出優秀的作品就是我終極的追求。”
此次他帶來的《信條》,是否能比之前的更優秀,我們不妨親自到電影院見證。
9月4日晚19:30,《信條》廣州首映專場開啟!
今年的第一部大片,讓我們一起相約IMAX!
-
1 #
-
2 #
我以為是——梅爾吉布森呢,貌似只有他一直沒爛片。
-
3 #
沒記錯的話,記憶碎片好像拿了最佳原創劇本
-
4 #
諾神出品 必是極品
-
5 #
任何一位有成就的人,他的家庭背景一定與其成就有著必然的聯絡。
-
6 #
一直覺得諾蘭跟昆汀長得有幾分神似
-
7 #
喜歡毒舌的影評可是盜夢空間,和紅辣椒……很多細節,還有場景,99%相似…旋轉走廊…築夢師手摸鏡子跟著突然碎掉…還有好幾處從構思到鏡頭…盜夢空間有抄襲紅辣椒嫌疑,諾蘭確說沒看過紅辣椒,不承認自己借鑑,唉
確實都是佳片,但是奧斯卡電影不僅僅是編劇腦洞大開角色演技和影視特效更有深度有處世哲理,拍這類電影很難說教所以才沒得奧斯卡吧。但是自從寄生蟲得了奧斯卡emmmmmmmm我收回上邊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