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托弗·諾蘭自編自導全新燒腦力作《信條》即將上映,給大家分享一些幕後趣聞以及一些有意思的地方,相信會對你的觀影有所幫助!
《信條》是克里斯托弗·諾蘭導演的第11部長片電影作品。從《追隨》到《蝙蝠俠》三部曲,再到後來的《盜夢空間》、《星際穿越》、《敦刻爾克》。
諾蘭獨特的敘事方法一直是他受粉絲狂熱追捧的原因之一,他的電影總是伴隨著“燒腦”這個詞。
《信條》男主約翰·大衛·華盛頓是影帝丹澤爾·華盛頓的大兒子,前橄欖球職業運動員。
曾憑藉斯派克·李執導的《黑色黨徒》提名金球獎最佳男主角。片中所有鏡頭皆由他本人完成,沒有使用特技演員。
另一位男主羅伯特·帕丁森,他2005年在電影《哈利·波特與火焰杯》中飾演塞德里克·迪戈裡,初露頭角。
2008年起,在電影《暮光之城》中飾演吸血鬼愛德華·卡倫,成了著名的暮光男。
他在拍攝《信條》期間參加新版《蝙蝠俠》試鏡,並最終拿下蝙蝠俠這個角色。
女主伊麗莎白·德比茨基參演過《了不起的蓋茨比》和《銀河護衛隊2》,身高1.9m。在預告片中不露臉我們也可以看到她的身影。
電影配樂不再由諾蘭“御用”配樂師漢斯·季默創作。
這次請到了為《黑豹》《曼達洛人》創作配樂的瑞典作曲家唐納德·格洛沃,他為影片創作的主題曲"The Plan" ,充滿了混沌科技感,相當不錯。
據說配樂會和電影逆轉時空的主題相呼應。
諾蘭是典型的膠片主義者,他執導的電影拒絕特效,而且只拍2D電影。
《信條》特效鏡頭不超過300個,《蝙蝠俠:俠影之謎》有620個視覺特效鏡頭、《盜夢空間》有約500個視覺特效鏡頭,《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大約450個視覺特效鏡頭。要知道《小婦人》的特效鏡頭都達到了500個!
實拍狂魔諾蘭真的買了一架退役後的波音747來拍攝炸飛機戲份,比拍模型+CG更有效率。劇組還將飛機引擎拆下來賣了,又填補了一些拍攝成本。
本片大部分場景由IMAX膠片攝影機拍攝,
中國內地有三家IMAX GT with Laser影院可以看到IMAX 膠片攝影機拍攝的原生畫面——1.43:1全畫幅畫面,
而剩下的新一代IMAX鐳射影院、IMAX數字影廳只能看到最多1.9:1的畫面,非IMAX影院看到的畫面更少。
中國內地三家有1.43:1畫幅的IMAX影院:
東莞萬達影城(華南MALL店)哈爾濱泰萊時代影城
昆明大都LCC光魔鐳射影院
另外還有一家是中國臺灣的臺北美麗華大直影城。
有條件的影迷一定要選這三家影城的IMAX廳觀看,沒條件的影迷也最好選擇新一代IMAX鐳射影廳觀看!
《信條》英文片名《tenet》來自於在龐貝古城遺址薩特廣場發現的迴文石碑,
石碑上面有一個5*5的Sator方形陣,方形陣由五個拉丁文詞語:sator、arepo、tenet、opera、rotas組成,它的正中間橫排和縱排的迴文都是tenet。
電影中的tenet代表人類無法理解的事物,同時也是招募特工的機構名稱。
10諾蘭的電影大多喜歡和物理學結合,《信條》裡用到了熵的概念,所有的物理定律都是對稱的,只有熵不是。
熵是熱力學中表徵物質狀態的參量之一,其物理意義是體系混亂程度的度量。在物理中,熵增被解釋為越來越亂,即一件事情只會往越來越亂的方向發展;那隻要事情變得越來越整齊,就是熵減。
在我們的認知中,只會存在熵增的情況。但在電影中,一個人或一個物體的熵值可以發生逆轉,從而產生時空逆轉的效果,很有意思。
11從預告片來看,《信條》還涉及了麥克斯韋妖。麥克斯韋妖是在物理學中假想的妖,能探測並控制單個分子的運動,於1871年由英國物理學家詹姆斯·麥克斯韋為了說明違反熱力學第二定律的可能性而設想的。
麥克斯韋妖掌握和控制著高溫系統和低溫系統之間的分子通道,他能讓快分子從低溫往高溫運動,慢分子則從高溫往低溫運動。在“小妖”的這種管理方式下,兩邊的溫差會逐漸加大,高溫區的溫度會越來越高,低溫區的溫度越來越低,從而區分開低溫區和高溫區。
預告中有很多時空逆轉的鏡頭,氧氣面罩出現的頻率極高。
還有大量紅色和藍色的場景,估計這些都和逆向時空有關。假想紅色代表正常時空,藍色代表逆向時空?不知道這種預想能不能幫助大家理解劇情,各位可以在觀影時多注意一下。
《信條》預告片中子彈朝槍裡射回去的畫面曾出現在諾蘭執導的第二部長片電影《記憶碎片》中,也是從那時起,諾蘭就一直想要拍這樣一部電影。
《信條》講述一群特工臨危受命,接受了一個阻止第三次世界大戰的任務,他們需要逆轉時空。
根據媒體場映後的反饋來看,《信條》不論是設定,還是故事架構都很複雜,只看一遍基本不可能完全掌握影片的資訊量。
觀眾在觀影前一定要休息好,在150分鐘內全神貫注,一句臺詞都不能錯過,才跟得上劇情。
15最後,就像預告片中所說的一樣,不要試圖理解它,而是去感受它!
最後祝各位諾蘭粉觀影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