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著名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曾經在《求知論》中寫到:“讀史使人明智”。這句話不僅適用於歷史理論層面,也適用於當今生活之中。
古人的智慧流傳至今,有了許多朗朗上口的俗語諺語,其中,就有這句“家中出三癮,家敗人也亡。”
癮,在現代漢語中特指“不良的慣性”,可以看作貶義詞。因此,當喜歡一件事到了上癮的地步,就應該警示了。
那麼,讓人家敗人亡的三癮究竟是什麼呢?
中國一直以來就有這句俗語:“酒是糧食精,越喝越年輕”。釀酒飲酒的歷史在中國存在多年。
關於酒,還有許多流傳下來的美好傳說。譬如著名的“長安酒會”。杜甫曾在《飲中八仙歌》中著重描繪了喝酒這一熱鬧場景。
唐朝好酒,唐朝人更好飲酒會。一聞美酒至,大家便呼朋喚友共賞此時。觥籌交錯之間,既聯絡了大家的感情,也釋懷了各自的心情。
酒不醉人人自醉。面對香醇的美酒,愛酒之人都不會抵抗得住它的魅力。
無論是自飲自酌,還是三五好友相伴,美酒的加入總能恰到好處地融合氛圍,拉近距離。然而,適當飲酒有助於聯絡感情,過度飲酒,甚至染上酒癮會使人走向另一個極端。
現如今,酒駕,醉駕的案例層出不窮,其造成的後果無一不讓人痛心疾首。
難道是酒的過錯嗎?答案是顯然易見的。
酒是沒有錯的,錯的是有酒癮的人。
任何事物都要有所節制,一旦超過這個限度,就會走向無法控制的極端。
愛喝酒可以,但是沉溺於其中就不行。真正愛酒之人,懂酒之人,往往只陶醉於美酒所帶來的樂趣,他們喝的是酒,品味的是一種怡然自得的生活態度。
而染上酒癮的人所沉迷的僅僅是一種喝醉了的低級趣味,更別提喝醉的醜態。
說到賭,人們總會想起“小賭怡情,大賭傷身”這句話。也正是因為這句俗語的心理因素加成,使很多人都不知不覺地開始賭博。
賭博,在古代也稱為博戲,從字面意義上可以看出,在古代人眼中,賭博就像遊戲一樣是一種具有競技性和趣味性的娛樂活動。
博戲的歷史由來已久,具體可以追溯到漢朝時期。
從最開始的棋戲,也就是利用下棋來遊戲的方式以外,後來還演變出了帶有骰子的博戲。除此以外,還有鬥雞,鬥蟋蟀一類,都可以稱為博戲。
李清照作為著名女詞人,對於博戲喜愛有加,甚至專門為此寫了一篇《打馬賦》。
《打馬賦》作為一篇精彩的駢文,對於民間博戲打馬的規則記錄十分詳細,甚至作者李清照還在《打馬賦》中驕傲地宣佈“千百年後玩打馬的人們,要記住打馬戲的規則是易安居士給你們記錄下來的。”
小賭也許可以怡情,大賭必定傷身。
歷史中因為賭博而發生的悲劇事件數不勝數,更不用提現代的賭博案例了,並且賭博也是現代社會中犯法的一項活動。當今社會對於賭博犯罪活動建立了一系列完善的打擊措施。
也許一次兩次的賭博會讓人感到短暫的膚淺的快樂,但是當人沉溺其中甚至染上賭癮時,所帶來的後果是不堪設想的。這個時候只會讓人追悔莫及。
說到毒,帶給國人最為慘痛的回憶就是兩次鴉片戰爭。
對於一個從鴉片戰爭中走出來的民族,那段記憶必然是一段不願回想的日子。
鴉片,也被稱作大煙。英國人用洋槍洋炮撬開中國的大門,又用鴉片來腐蝕中國人的生命力,使中華民族受到了重大打擊,也讓中國人民得到了血與淚換來的深刻教訓。
一旦染上毒癮,所帶來的後果是不堪設想的,甚至比酒癮,賭癮更加猛烈。
在現代社會,對於毒品的打擊力度是十分大的。
無論是林則徐虎門銷煙,還是現在數起摧毀製毒販毒的案件,我國對於毒品的容忍度可以說是零。
可以說,一旦染上毒癮,就無法回頭了。
染上毒癮,不僅僅會對人的身體造成無法修復的傷害,也會對其家庭造成影響。
可以試想,當一個人染上毒癮,必然會使他的身體健康受到影響。除此以外,為了滿足他的慾望,染上毒癮的人會更加沉迷於其中,用盡一切手段使自己繼續吸食,甚至開始走上“以販養吸”的道路。
一個人一旦吸毒成癮,就意味著這是家庭矛盾和壓力的根源,所帶來的結果必然是妻離子散,家破人亡。
這僅僅是對於一個人,一個家庭的影響,當它演變成社會案件時,所輻射的範圍必然更廣更大。
支持吸毒所需要巨大的經濟支撐,這對於一個普通的人來說所需要的開銷是巨大的,因此,吸毒的人更容易產生犯罪。
除此以外,社會對於吸毒者需要投入更大的醫療資源和教育資源以及財力支持,這對於國家財政來說也是一種資源浪費。
毒品之害猛如虎!一旦染上毒癮,所帶來的後果不堪設想!
因此,毒癮,牽一髮而動全身。遠離毒品,珍愛生命!
家裡出三癮,家敗人也亡。這句話作為古人留下來的警世民諺,在現代看來也絲毫不過時。
家風,是一個家庭美好精神面貌的體現。良好的家風必然培養出優秀的孩子,也必然需要以身作則的長輩。
為了避免三癮的出現,塑造良好家風,家庭裡的每個人都應該時刻警惕,抵制不良風氣,拒絕不良行為習慣。
古往今來,因為酒癮,賭癮,毒癮而產生的悲劇數不勝數,我們後人能做的,只有以史為鑑,牢記前人所犯下的錯誤,並且不斷地要求自己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