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由bilibili(以下簡稱B站)參與出品的自然紀錄片《極度深海》在B站全球首播,播出月餘後,現在隨即點開播放頁面,螢幕下方仍顯示百位網友同時線上觀看。站內9.7的高分和近4萬的彈幕數量,也透露出觀眾對於這部紀錄片的喜愛。
在紀錄片領域,自然紀錄片一直有著廣泛受眾,《藍色星球》《喜馬拉雅》《遷徙的鳥》《海洋》《地球脈動》《美麗中國》等諸多優秀紀錄片帶領觀眾看世界,其製作精良的畫面時常讓人被自然之美所震撼。近年來,B站等新媒體平臺也入局紀錄片領域,並開始集合國內外團隊力量,製作並進行國際傳播自然紀錄片。
其中,B站與ARTE聯合出品的《極度深海》、與國家地理聯合出品的《未至之境》、與繽紛自然聯合出品的《天行情歌》等自然類紀錄片,不僅在B站播出時獲得不俗反響,這些帶著中國元素的紀錄片,也在國際上進行廣泛傳播。今年8月,《極度深海》《未至之境》《天行情歌》三部自然紀錄片還入圍了美國傑克遜自然電影節(Jackson Wild Media Awards Finalists)。
自然紀錄片的國際表達
自然紀錄片的拍攝與講述總是凝結著時間的力量,這是一場深入大自然的探險,也是關於人與環境的對話。
52分鐘的紀錄片《極度深海》以4位潛水專家和海洋生物專家的海底探險為主線,記錄他們在海下100米暮光區生活的28天。乘坐5平方米的潛水鐘,在挑戰人類體能邊界的同時,這群海底“宇航員”拍攝下珍貴的畫面:造礁者、筐蛇尾、黑珊瑚、大型地中海槍烏賊、具有50年曆史的沉船殘骸……當然,片中不只有海洋的瑰麗,還有城市汙水管道對於環境的破壞,震撼與反思,讓這部紀錄片吸引著網友的觀看和討論。
從海洋來到陸地,《未至之境》圍繞生活在中國的野生動物展開故事講述,大熊貓、藏狐、雪豹、亞洲象、金絲猴等50多個動物物種,組成了中國生態畫卷。這部5集的中外合拍作品,還融入了不少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旁白解說的韻味傳達,竹笛、笙等多種中國傳統樂器的配樂,從內容到形式傳遞東方之美。目前,這部紀錄片通過國家地理頻道在全球172個國家,以43種語言向國際觀眾呈現。
將視角再聚焦,拍攝天行長臂猿隱祕生活的紀錄片《天行情歌》又是另一箇中國影像、國際傳播的案例。從2016年開始調研和拍攝,作為“中國猿影像保護計劃”中的一部作品,《天行情歌》歷時三年多拍攝而成,記錄下雲南省天行長臂猿的生活和人們保護這種瀕危動物的故事,這也是首部採用4K超高清影像記錄該題材的中國自然類紀錄片。配樂方面,團隊邀請《我們誕生在中國》配樂Barnaby Taylor加盟,目前,《天行情歌》已獲得2020年德國NaturVision電影節最佳故事獎影片等多個國際獎項。
這些以自然萬物為題材的紀錄片,在聚焦生物多樣性的同時傳遞著生態環境保護的理念,而隨著國際合作、國際傳播的拓展,紀錄片的現實意義也被逐漸放大。
紀實力量下的平臺視野
2019年,Netflix推出原創自然史紀錄片《我們的星球》,BBC出品的自然紀錄片《七個世界,一個星球》在七大洲揭祕鮮為人知的動物世界,Apple TV+ 在這年11月上線第一部原創紀錄片《大象女王》……不同取材、不同製作機構的自然紀錄片展現出近年來紀錄片製作的發展趨勢:流媒體入局,國際合作形式更為多元。
網路社群特點突出的B站,也在紀錄片的多元合作上不斷嘗試著。
在《我在故宮修文物》經平臺破圈傳播後,B站加速入局紀錄片領域,紀錄片也成為其自制內容的一個重要版塊。幾年時間裡,《極地》《歷史那些事》《決勝荒野之華夏祕境》等紀錄片引起關注。
2019年,B站參與出品的紀錄電影《凍結的希望》獲得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優秀中外聯合制作紀錄片"。今年,《在武漢》被“武漢加油”糊了一層厚厚的彈幕牆,傳遞特殊時期的抗疫力量;《但是還有書籍》和《大城無小事——派出所的故事2019》(聯合出品)入圍第26屆白玉蘭獎最佳系列紀錄片。
紀實影像的“回報”讓B站在紀錄片產業鏈上開始加碼,在破圈傳播的同時,B站不斷拓展國際合作。上線Discovery專區,近150部紀錄片內容豐富儲備;與日本NHK合作,引進了包括《不了神話:宮崎駿》《良工巨匠》《築地尋味》等作品;與BBC聯合出品的紀錄片《神奇的月球》,用美麗而震撼的影象講述了“超級月亮”的故事……
從傳統平臺到流媒體,紀錄片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觀眾駐足。據嗶哩嗶哩副董事長兼COO李旎介紹,2019年在B站活躍的紀錄片觀眾人數已經突破6500萬。今年,B站還有《來者何人》《我和我的家鄉》《攀雲》《嗨,大學!》《逐鹿:古戰場往事》《智慧中國第三季》等多部紀錄片新作播出,這些或關注自然生態、或挖掘人文故事的記錄內容,將從不同角度觀察世界,發現生活之美。
正如《中國紀錄片發展報告(2020)》所分析的那樣,下一個十年,全球將真正步入流媒體時代,也是原創內容的時代。以精品化內容連線使用者,紀實影像的內容價值,也愈加凸顯。
編輯 | 朱曉樂 饒文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