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李安導演,威爾·史密斯等主演的科幻動作片《雙子殺手》,已經在10月18日正式上映。

這部電影並不是通常意義的科幻動作片,而是一部電影技術非常超前,對於電影科技革新的“先進電影”,屬於不去電影院觀看,一旦錯過當下再也無法體現的科技電影。

《雙子殺手》:這次中國人李安幹了美國人詹姆斯.卡梅隆的活兒。

2019年18日上映,李安導演的《雙子殺手》,對於全世界電影的“科技革命”到底體現在哪裡呢?

首先,《雙子殺手》數字人物變得栩栩如生

李安導演的《雙子殺手》最大一個看點,莫過於重現一老一小兩個威爾史密斯。

但如果從概念來講,“雙子”技術在影視史毫不新鮮,以前是如何處理這種“雙子”技術的難題呢?

道理非常簡單,那就是一名演員演了兩個角色,只要兩人沒有同框都是一個人演的,通過剪輯讓觀眾以為兩個人在一場戲裡。

如果非要兩個人同時出現在一個鏡頭裡,早期電腦技術處理是對膠片處理。

如一個人在相同的場景,不同的位置拍兩張照片。再將兩張照片有人一半剪出來,最後用技術合在了一起,最終也就有了“雙子”的效果。

早期技術有兩個明顯的缺點,首先是處理膠片肯定費時費力,成本消耗也比較高。後來電影“數字技術”發明後,一切都可以在電腦上解決。

兩張照片合成一張照片,中間有很多道工序。但發明“數字相機”過後,只需要在電腦軟體裡剪輯、複製貼上,最後打印出來便搞定了。

另外是一位演員分開表演,肢體語言,演技互動,即使配合再好都會有眼神對不上,細節疏離感的瑕疵

數字技術發明了一個“換頭”的技術,演員和替身一起演戲。

同樣是一場戲演上兩遍,最後將替身的“頭顱”換成演員的頭。這樣一位演員輕而易舉飾演兩名角色。不但兩人有了互動,還能自己跟自己飈戲。

三是中後期電腦“數字擬人”技術,影視科技已經在憑空造生物。

數字技術在造“雙子”這種造人技術,已經屬於爐火純青。

影視劇自誕生伊始,便是人類一個“造夢”的藝術,它有著現實世界裡沒有的各種生物。為此“動作捕捉技術”為此誕生,用來創造各種各樣的虛擬角色。

動作捕捉演員佩戴專業動捕裝置,將面部和身體資料採集在了一起,再通過電腦軟體創造。反正,現在觀眾影視劇裡看到的各種異生物,大多數都是動作捕捉演員的辛苦付出。

李安《雙子殺手》數字造人的科技革命

李安導演的《雙子殺手》,對電影技術的突破到底在哪裡呢?

李安在“電影數字技術”這點上,可以說是做到真假難辨,在目前所有影視作品登峰造極的程度。

李安的《雙子殺手》之前,美國好萊塢的大導演,早就已經不滿足數字技術只能創造各種異生物。因為種種原因,他們開始用“數字技術”在大小熒幕上,嘗試重現一名演員不同年齡的表演狀態。

2008年,大衛芬奇導演的《本傑明巴頓奇事》,便有老年和青少年的布拉德皮特出現。2015年,艾倫·泰勒導演的《終結者5:創世紀》,出現老年施瓦辛格和壯年施瓦辛格的對打戲。

但這些電影都有個特點,一位明星不同年齡狀態出現的時間有限。

李安《雙子殺手》的數字技術,製造了一個年輕時期的威爾·史密斯。

表面上看當然算不上什麼,難得在於年輕版的威爾斯密斯,不但貫穿整部電影,還和年老版威爾·史密斯在現實場景長時間互動。包括不限於言語交談,大量互相飈戲,再到大量動作互博時臉對臉的戲份。

可謂是1張電影票看2個威爾史密斯,這對於觀眾自然是一種享受。

李安導演的《雙子殺手》,到底如何實現兩個不同年齡的威爾史密斯呢?

這個技術也是“動作捕捉”的升級,但不是《白夜追凶》的換頭技術,亦不是《終結者5》裡的做“年輕化”。它是對於威爾·史密斯表演完全的視覺捕捉,真的重新做了一個年輕版的威爾斯密斯。

威爾史密斯帶著專業的動作捕捉裝置,同樣是臉上佈滿了攝影機跟蹤點,而上面有兩臺攝像機,清楚記錄威爾史密斯所有表情細節。

威爾史密斯憑藉自己的表演、動作和表情能力,創造自己年輕時候的表演狀態。

這部電影背後的特效公司維塔工作室,參考大量威爾·史密斯年輕時候的視訊素材。到時特效師通過“動捕裝置”所有的跟蹤點形成的電腦資料。電腦資料在“數字空間”裡計算轉換,最終重新建造了一個年輕版威爾斯密斯的虛擬形象。

這項電影技術其實很早便已經出現,難點便是“真實與否”,觀眾在觀看過程中,對於這個“虛擬角色”能否認同。

要知道人類擁有豐富的面部表情,情緒變化,尤其是號稱“人類靈魂視窗的眼睛”。如同機器人一樣,數字造人還有個“恐怖谷效應”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雙子殺手》裡的技術,最讓人讚歎的一點,自然是這個“數字人物”呈現的最終效果。年輕版威爾史密斯的喜怒哀樂,言語動作,和老版威爾史密斯互動。

完全以假亂真,沒有任何的技術破綻,觀眾彷彿感覺到這個角色真實存在。

李安的《雙子殺手》的“數字造人”,是一項表面上看平平無奇,但實際上對於電影技術有著巨大革新的電影。

好萊塢那麼多巨星,為何偏偏只有威爾·史密斯願意嘗試。

這個無從得知,也許威爾斯密斯意識識到這項技術的可貴,才會像李安一樣,當接觸到到這個專案時,毫無畏懼的選擇嘗試。

現在再看李安導演的《雙子殺手》,是否感覺意義更加意義了。

有些人可能覺得兩個威爾斯密斯,既然從前就能夠實現,現在更逼真也沒有太大意義。而且一名演員年老和年輕時期的同框,還不如大量好萊塢特效大片的“銀幕奇觀”,在視訊上帶來的震撼更強。

李安《雙子殺手》探索的120幀技術,不但解決了這個問題,同時代表了未來電影科技方向。

2016年,李安導演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就已經嘗試過120幀技術。有些觀眾可能不太理解120幀技術為何。

影視劇畫面通常是24幀(24張圖一秒)技術,120幀提高近10倍,帶來的效果則是。電影畫面幾乎近乎完美,演員進入電影場景,和別的演員開始互動。都會讓觀眾有著一種纖毫畢現,置身其中的感覺。

這便是120高幀率,所帶來最大的一個特點,真實感!

李安的《雙子殺手》畫面和場景相當的真實,觀眾觀影大部分時間的過程,似乎進入了螢幕看著演員“真實的演出”。

它看得見、聽得到,甚至是摸得著!

24幀的攝影機高速運動的電影,自《諜影重重》後近十年好萊塢的特工動作片,同樣還用到大量超級英雄電影上。

這種電影在畫面小的顯示器上還好,一旦在電影大銀幕上觀看,觀眾只會感到兩種效果。

一是因為鏡頭晃動得太快,但電影幀數跟不上,觀眾眼前只剩下模糊一片,根本什麼東西都看不清楚。一是是畫面間隔太大,由於鏡頭快速晃動,有些畫面亮度制式不同。結果會像一臺照相機在不停拍照,但閃光燈一直在閃——

大多數觀眾看這種電影都會感到頭昏腦漲,身體很不舒服。

李安導演的《雙子殺手》是120幀,天然克服了模糊和閃爍的問題。

它給觀眾最直觀的體驗是真實感,每一個鏡頭運動,每一個鏡頭切換,每一場演員們的互動,都會讓觀眾產生一種“我在電影裡”的感覺。

這便是觀影過程產生一種參與的“沉浸感”!

這種技術在當下的影視劇中非常非常的前衛,同樣技術目前最熱門的是遊戲領域的“VR遊戲”。

觀眾佩戴特別有的“VR裝置”,通過視覺和聽覺和手柄的震動。當玩家在玩遊戲的時候,整個人都有種進入遊戲世界的感覺,這便是“VR遊戲”的沉浸感。

大家都知道,現在“VR遊戲”都沒有完全普及化和市場化,尤其沒有在大型遊戲裡實現。大多數都是主打恐怖類和情色擦邊球的小遊戲。但遊戲迷都知道“VR遊戲”是遊戲的未來,如同通訊的“5g技術”。

《雙子殺手》的數字造人和120高幀技術,何嘗不是電影技術的未來!

伯光認為最重要的一點,以前這類“影視技術革新”的工作,一直都是美國為首的歐美大導演在嘗試。

如《指環王》系列裡的彼得傑克遜,如《黑客帝國》的導演沃卓斯基兄弟(現為姐妹)。

比如全世界都非常知名的“技術派”詹姆斯.卡梅隆。從80年代的《異形2》,到90年代《終結者》。從《泰坦尼克號》,最後到《阿凡達》和《阿麗塔》,卡梅隆一次次引領電影技術革新。

這一次,中國人李安用《雙子殺手》,真的搶了美國人詹姆斯.卡梅隆的活兒!

  • 《大奉打更人》結局: 許七安的最終歸宿
  • 遭遇“潛規則”怎麼辦?蔣欣萬茜的做法值得稱讚,其實並不可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