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作為今年全球最被看好的一部影片,《信條》終於在9月4日正式與內地觀眾見面。在上映幾天後,大家討論最多的就是:"你從哪裡開始看不懂的?","看不懂"似乎已經成為大家對這部影片的共識。

同時,影片在宣傳的時候,也以"諾蘭最難懂的影片"為噱頭,期望藉此激起觀眾對影片的興趣。

不過這樣的噱頭似乎並未激起觀眾的興趣,影片在上映後票房成績並未達到預期,上映6天,僅2.59億票房,甚至一次票房日冠都沒拿下過,被已經上映20天的《八佰》穩穩地壓在下面。

而且,當初那些對影片充滿好奇、從而信心滿滿地走進影院的影迷們,在參加完這場觀影測試後,之前的那種堅信自己能看懂的迷之自信都被一掃而空,替而代之的則是一堆大大的問號。

由於《信條》並未像《星際穿越》《盜夢空間》《致命魔術》《記憶碎片》等諾蘭的其它影片那樣,通過片中人物對影片的玄機進行部分揭露,而是完全向觀眾展示在既定世界設定下發生的事情。

於是當觀眾還試圖通過自己的邏輯梳理事件發生的原因時,新的故事情節又發生了。這就好比你因為撿了一次筆,從而上了一堂雲裡霧裡的數學課,當老師問你聽懂沒的時候,只能一臉茫然地、機械式地點點頭。

稍好一些的是,與這堂玄而又玄的數學課相比,電影《信條》倒還是多了許多東西,比如帥氣的羅伯特·帕丁森、身手矯捷的大衛·華盛頓、場面壯觀的爆炸場景以及令人歎為觀止的逆轉時空場景。

那麼問題就來了:

一部電影到底是故事情節重要還是給人的觀感和印象更重要?

一部讓人看不懂的電影到底能不能算得上是好電影?

這裡借用《信條》之間的一句臺詞來回答:不要試圖理解它,而是去感受它!

這句話不僅適用於"信條"這個影片中重要的概念,也同樣適合與對這部電影的評價。因為如果非要把《信條》當成一部比較嚴謹的帶有科幻屬性的諜戰片,去細細地考證每一個場景的科學性和邏輯性,那反而讓這部電影失去了最大的魅力。

相信很多人都曾聽過評判一部電影的標準——故事性,許多人也以"是不是講好了一個優秀的故事"來評價一部電影。

但電影畢竟不是故事會,故事充其量只能算是電影的框架,我們之所以會被電影打動,並不是因為電影的整個故事是多麼優秀,而是沉醉於其中某個畫面、某個片段、某句臺詞以及光影和音效作用下的整體氛圍。

相信大家在向朋友安利某部電影的時候,並不會、也不能完完整整地告訴他整個電影講了什麼故事,只是會興奮地說打鬥場景多麼厲害、演員演技多麼出色、哪句臺詞深深感動了你、哪段配樂是多麼魔性......

用李安的話來說就是:"電影不需要看懂,故事是要靠講的,而電影的本質只是某一個時刻"。

做一個觀眾,其實是幸福的,我們沒必須要去深究一部電影背後的邏輯、目的、技術手段,更重要的,是要去感受。

當你看完一部電影,或是在看這部電影的過程中,能夠有感動落淚、會心一笑、興奮痴迷、激動不已、心馳神往等體驗,或者是能夠藉此對自己進行反思、對社會進行思考、對人性進行剖析,那麼這樣的電影都有存在的價值。

所以"能不能看懂""是不是足夠真實"只是對部分電影的部分評判依據,電影不僅需要完備的、確切的真實感,同樣還需要模糊的、印象的藝術感。

當這兩者綜合,讓人產生了官感上的反應,電影的目的就達到了。

正因如此,這些經典電影畫面才會深深地刻在我們的腦海裡:

《阿甘正傳》裡阿甘奔跑的身影;

《楚門的世界》裡楚門最後早午晚安問候: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裡分別時頭也不回的老虎:

《三峽好人》裡飛向太空的爛尾樓:

《紅辣椒》裡被剝下來的皮:

《龍貓》裡的貓巴士:

《黑客帝國》裡下腰躲過的子彈:

《海蒂和爺爺》裡海蒂躺在阿爾卑斯山草地上的悠閒時光:

......

因此,雖然看完《信條》還是會一臉懵,但至少腦海裡已經留下了"一腳踩下去收回的漣漪""炸燬-修復-再炸燬的大樓"以及"尼爾跨時間充當兩次工具人"的奇思妙想。

而這,已經算得上是諾蘭"玩弄時間"的又一次成功嘗試了!

EDIT&TEXT:小H

THANKS FOR WATCHING

最新評論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因太美在火車站被髮掘,29歲演完四大名著,現在55歲依舊美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