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許鞍華剛獲威尼斯終身成就獎,她執導的張愛玲作品《第一爐香》卻被群嘲?雲集馬思純,彭于晏等一眾明星,卻被嘲選角失敗,更適合表達小人物悲歡而不是張愛玲的戲劇風?

要說許鞍華獲得威尼斯終身成就獎也是實至名歸,從文學碩士到成為胡金銓的助手,後來獨自拍攝電影拿獎無數,幾乎見證了香港的電影發展,六次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

她對張愛玲情有獨鍾,曾拍攝過《傾城之戀》《半生緣》。也曾因《黃金時代》這樣文藝氣息的電影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

但是熱愛許鞍華電影的朋友大多知道,她拍攝最動人的還是小人物的悲歡。

比如《天水圍的夜與霧》《桃姐》那種自自自然的平凡人間悲歡流露,很是有種於無聲處表達之感。

可是張愛玲的作品中多的恰恰是人物的大起大落悲喜戲劇感,和平常人家不同。喜歡的人特別喜歡,不喜歡的人就覺得有些矯情誇張,糾結在華麗袍子中的蝨子裡。

當許鞍華既要小人物的悲歡,又要落魄貴族的華麗悲喜,也許就少了點味道。

在之前的《傾城之戀》和《半生緣》中,似乎少了一點宿命落寞的味道,這一次是同樣寫盡上海繁華背後的王安憶編劇,不知會不會有些不同。

這次選角,馬思純和彭于晏,應該都是不錯的小花和小生,卻因為都更像根正苗紅的逆襲典範,而不是繁華落盡的人物感,被網友嘲諷是不是又要表現一些小人物生活?缺少了張愛玲的作品味道。

女作家蕭紅的一生如果用文人的思想解讀,可以說是為了擺脫思想的牢籠,追求女性的自由和權利。一邊寫作一邊掙扎在命運中。

可是如果用生活中的小人物視角,會認為她太矯情了,一切都是自己在作,好好的婚不結,要逃婚。一次次掙扎又一次次依賴男人,最後更是毀了自己身體不懂得愛自己。

不同身份和視角下的電影表現,感受完全不同。

當時就有一種價值觀碰撞感,時而是文藝作家的思想碰撞掙扎,渴望擺脫命運的牢籠,時而又連最基本的食物都保證不了。

時而為了食物不要尊嚴,時而就不顧羞恥的丟了孩子,只想依賴著男人。

若是塑造一個有現代思想女權主義的作家,那麼是不是要那麼離不開男人,若是表現一個大時代掙扎的女性,是不是不要那麼文藝做派?

文藝範兒更加懸浮於生活之上,被譽為不接地氣。生活範兒更加紮根於生活中,被說接地氣真實或著。

如果是文藝範兒,那就表現那種摯愛精神,不愛食物和人間的樣子。如果是生活氣息,那就別擺出義正辭嚴的樣子,簡單的生活著。

想來,一部電影如果想要高貴地活著,又要低下頭來要吃的,真是夠糾結的。

兩種價值觀是會有衝突的,也可以表現那種衝突感,內心渴望高貴卻必須要活著,內心更渴望活著表面還要裝高貴。

如果沒有衝突去表現,僅僅是用行為來表現一個人物,比如蕭紅,可以忽然去為了食物狼狽不堪不顧生下的孩子,又忽然為了理想不顧生活,讓自己被迫關在旅館裡。這樣自相矛盾卻不做解釋的人物故事,怎麼會讓人理解她背後的掙扎和宿命感呢?

同樣的,張愛玲的作品也是如此,因為她生活的背景,文字中人物生活環境,自自然然就會有一種繁華落盡的虛無宿命感,而不是底層積極進取的歡欣了。

不知道,這是不是我理解的許鞍華的作品呢,底層小人物的悲歡離合,和文藝的或舊貴族的落寞註定是不能共通的吧。

這裡要說一句,許鞍華的黃金時代是我所不喜歡的,希望第一爐香不是當時的味道。

今日話題:

你更喜歡許鞍華的《天水圍的夜與霧》《女人四十》這些充滿生活氣息的作品,還是《傾城之戀》《半生緣》這樣的張愛玲作品呢?理由是?

最新評論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這部大尺度歐洲小眾電影,竟然是奧斯卡遺珠,可是很少有人看過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