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看了前面二十分鐘的時候,我想過要寫一篇影評,或者說觀後感,叫作“青春是一個圈,只有趙小龍逃了出來”。因為大致能猜到這部電影最終想表達的是幾個年輕男孩在青春裡做過一些荒唐事,隨著歲月的洗禮,閱歷的打磨,只有趙小龍活得像個人。
事實上,這部電影想要表達的確實是這點。
影片的最後,當李鼕鼕死去多年後,作為當事人的其他三人,有的變得圓滑、精於世故,有的想重新開始,忘卻青春裡的汙點,有的因為這件事,一直活在愧疚中……
只有趙小龍,他想為不明不白死去的鼕鼕討個公道,讓失手推李鼕鼕下河的大四承擔他該有的責任。
少年趙小龍說,我們要講道理;中年趙小龍說,我們要面對面理清真相。
真性情,初心,對於一箇中年人來說確實難得,但這部影片,並沒有講好。
原因,主要在導演。
比商業爛片更可恨的是自嗨式文藝片。
看完這部電影,我的第一反應是,這導演莫不是個新人吧?
怎麼講呢?做一個比較外行的拆解。構成本片的要素大致包括:故事情節+臺詞+敘事手法+演員+拍攝手法+場景。
打個分吧。故事情節2星,臺詞3星,敘事手法3星,演員3星,拍攝手法4星,場景4星。
乍一看似乎還行,但是這些都是拆開來講的,當所有要素彙集在一個電影裡時,就不得不讓人說:這電影真亂。
亂,原因在於導演想表達的東西很多,卻又沒想透,也沒做什麼功課,整個全憑自己的記憶和喜好操作。
在採訪中,導演宋文說,《抵達之謎》是他對記憶裡的青春的還原。在他的青春裡,他曾為了義氣,他提早結束考試,戴了拳刺,和一幫“兄弟”找了“仇家”,二話不說就是幹。
三十八歲的宋文導演回憶起這些往事來,情緒高漲,言語間滿是驕傲,
“我覺得那是我年輕時最高光的時刻,我就衝上去了。
“我手都打爛了,從逸夫樓一直追著打到體育場,狂傲不羈,可灑脫了,太帥了。當時也沒手機,也沒給我拍下來。”
言畢,宋文導演說,“當然我覺得這個我要自我批評的”,人就得自省才能往前走。至於怎麼自省的,自省的結果如何,宋文導演沒有明說。
是都用電影呈現出現了嗎?
不見得。
《抵達之謎》最初想講的是一個四個男孩總是跟在兩個女孩身後的故事。
明眼人一看這樣的設定,必然是要翻白眼的。那宋文導演的專業團隊自然也看得出,這樣的設定不行,太單薄。劇情得加,講述手法不能平鋪直敘,演員要用心找,拍攝手法得有點看頭。
……
——要不您這別拍了吧?
——不行,這可是我的記憶,我在國外出差的時候天天就琢磨這事呢,現在每天處理完影展的事情,其他時間恨不得都用來構思這部片子。我現在興奮著呢,誰勸我我跟誰急。
——得,那咱可說好了,這劇本啊,鏡頭啊,都得找人幫您順一順,優化優化。
——行呀,你們隨便懟我,多提點意見,只要影片好,就是對我青春的一份紀念。
(以上是YY的對話)
於是,這部電影最終呈現效果就是:在四個男孩追著兩個女孩跑的故事雛形上,拓展了幾(社)個(會)流(大)氓(哥)的情節,表現方式也從平鋪直敘變為,設定李鼕鼕莫名其妙死掉,趙小龍使勁找原因的過程。整個過程因為懸疑元素,好看了很多。
但就是這樣,故事也沒講好。四個男孩的性格都不大突出,每個人都面目模糊,尤其作為第一主角的趙小龍。
興許是導演自己沒有想透,導致片子比較亂,演員去琢磨的時候無法做到極致共情。所以你看,他傷心的時候就是眼紅、落淚(還得夾雜著雨,表現形式也是蠻復古了)、憤怒、暴力相對,用細節展現心理的地方很少,仔細看的話,他的情感起伏還不如配角。有地方真的是像旁白一樣在念臺詞。此情此景此話,都是對的,但感情絕對不對。
這種錯位還表現在,演員對少年和中年趙小龍的詮釋上,如果不是那個花襯衫和啤酒肚,誰看得出來這講的是十幾年後的事兒?說白了,李現的身上有一股子向前衝的勁兒,像是一個對世界懵懂無知、沒早過社會的痛揍,一心想要做優等生的衝勁兒,所以你看他在《河神》,在《親熱》裡的表現,眼神和嘴角都憋著一股勁兒。少年趙小龍的眼神裡有這股勁兒沒問題,但對中年趙小龍來說,這絕對不是什麼好事……服裝、言行可以裝得像箇中年人,但眼神依然是年輕愣頭青的眼神,這就不對了。同樣對比一下,那幾個哥們兒,演繹得真不錯。
當然,這些還不是最差的。那毫無深度、毫無思考、毫無營養,還自覺不錯的臺詞,真是令人對這部電影失望透頂。
舉個例子,就最後那段打破第四堵牆的片段裡,趙小龍的想象中,他質問大四,讓他把自己做過的事情再複述一遍時,眾人一時鬧得不可開具,這些年飽受折磨的大四哐磕死了自己,臺詞是這樣的:
方圓:趙小龍你tm想幹什麼?十幾年前的事,你現在拿出來說,當年誰沒犯過錯,過去就過去了,你現在來興風作浪嗎?看看,看看,滿不滿意(順勢踹了大四一腳),不滿意是吧,不滿意你拿把刀把大四宰了,把三皮綁了扔江裡,是跳樓給你謝罪,你是不是要這樣?
趙小龍:憑什麼?李鼕鼕憑什麼就這麼死掉了,你告訴我為什麼,你們告訴我,你跟我說。
方圓:大四又不是故意的,他也在牢裡待了半年。
趙小龍:半年?殺人是判七年的!憑什麼,憑什麼半年就把他放出來了?
方圓:大四是你兄弟,那是個意外。
趙小龍:意外,把人推下去那是意外啊?
方圓:趙小龍你是不是瘋了?
趙小龍:我沒瘋,你告訴我為什麼你們都不承認,我今天來了之後,為什麼你們都不承認?
方圓:趙小龍,這麼多年,兄弟這麼多年沒見了,你見面就要這樣是吧?這輩子老死不相往來了是嗎?
趙小龍:我就想討個公道今天,憑什麼?
方圓:公道是吧,來呀來(這時大四已經把自己磕死了,倒在地上,方圓指著大四說),不滿意是吧?你想要什麼公道?
趙小龍:我只想知道,你們憑什麼,憑什麼就讓這件事就這麼過去了(我天,兄弟都磕死了,你們的吵架情緒還是那麼高漲、飽滿?這是中年人該有的情緒?)?
方圓:趙小龍,我告訴你,你這麼犯渾,什麼大家都得不到!
趙小龍:得不到?得不到就得不到!大不了不做兄弟好了。
三皮:趙小龍你瘋了,你知道嗎?
趙小龍:我怎麼了?
方圓:來看看大四(大四已經躺了很久了,沒有人過去看一眼,都圍著他轉),這就是你要的結果嗎(彷彿在看瓊瑤劇怎麼回事)?這是你要的結果嗎?
三皮:方圓你冷靜點。
方圓:趙小龍你不是個人!
(趙小龍想上前打方圓,三皮攔住)三皮:趙小龍你是不是瘋了,趙小龍?
然後鏡頭拉遠,趙小龍站在對面亭子裡,以旁觀者的眼光,盯著這一幕。於是,為了避免這樣的慘劇,他決定讓大四回家,自己承受下這些苦。
Emmm,怎麼講,這個場景明顯是個高潮,沒有這樣的頓悟,就沒有最終的歸於平靜,但這臺詞什麼玩意兒?意思不就是,趙小龍想讓大四坦誠自己失手殺了李鼕鼕,順便讓方圓和三皮也承認,他們也是幫凶嗎?怎麼扯來扯去,都是“憑什麼”“你瘋了”,唉,內容太淺了,幾個三十幾四十歲的男人,講話跟小孩子過家家一樣,毫無資訊增量。
整部影片可圈可點的地方可能就兩個女生了,一個是大眼睛,雙眼皮,長髮飄飄,白衣勝雪,儼然那個年代的校花,難得她還單純,一腦子想幫趙小龍;一個是熱辣有餘,性格外向,很有八九十年代颯大蜜的氣質。她們的形象是近乎完美的……所以也成了男孩們犯錯的試驗田??
那還有一點值得誇讚的,就是場景啦,很多靜態看起來很有故事感的場景:
(但是吧,一旦看動態,又覺得這個場景空洞得不行)
所以綜合來講,這就是部自嗨式的文藝片。
導演團隊非常精明地汲取了市場上成功影片的特點,試圖將一部一星電影打造成四星電影。
首先,就現在的市場來講,現實文學、文藝片不管拍得怎麼故弄玄虛怎麼爛,比如《地球最後的夜晚》,總能靠氛圍吸引到一些人,還能上一些電影節,顯示自身逼格。作為常年混跡電影節、各類電影展的資深從業人士,導演宋文自然是很懂的。所以你看,最終這部電影在豆瓣是五分,高了。想必這其中不乏覺得電影不知所云卻又以文藝片都這樣的懵懂心態給了三星甚至四星吧,也有一些看著彈幕都說自己看不懂而自己看懂了從而喜滋滋給了高分的觀眾吧。看,這就是文藝片討巧的地方。
這海報,乍一看,還真以為是什麼有深度需要仔細咂摸的電影呢,kk。
其次,劇情不夠,懸疑來湊。唉,一個空洞乏味的故事,非要拍成電影,怎麼辦?加點懸疑就好了,李鼕鼕密室中突然消失,怎麼回事?不等懸念鋪墊好,大四就招了,他失手把人推河裡去了……這……懸念就像紙老虎,一戳就破,還沒開始動腦子,就被當事人破了。一個懸念不夠,又來一個,如果李鼕鼕死了,那為什麼在她死後半年,會有她的畫報,興許她沒死!然後結尾揭祕,她給趙小龍的錢,靠的就是拍畫報賺的,至於為什麼畫報在她死後出現,那自然是因為,攝影師這會兒才投稿噻。
再次,搖晃的手持拍攝,照搬經典的場景構圖。從《風中有朵雨做的雲》《地球最後的夜晚》這些文藝片來看,都有一個很大的槽點,不好好講故事,全靠氛圍撐。故弄玄虛。前者搖晃的手持拍攝看得人昏昏欲睡,甚至還有點想吐,後者雲裡霧裡,劇情曖昧,好嘛,《抵達之謎》全給用上了。而且似乎導演團隊一開始就在琢磨市場上的對標作品了。
所以看完這部片子,整體感覺就是,這是一個拼湊出來的片子,編劇、燈光、攝影、演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分工,負責把把這部片子用市場上最受歡迎的那種方式呈現出來。甚至連片名都顯得刻意很多。多年前,看過一本奈保爾的書,叫作《抵達之謎》,當時只覺得書名文藝又貼合。想不到多年後,居然有一部中中國產文藝片也叫了這個名字……唉
不知道,沒有李現的話,這部電影到底會有幾個人看。
拍完這部電影后,導演宋文開心地表示,今後還要繼續拍電影。Emmm,不知道用光了記憶的宋導還有什麼可拍的。此外,不知道他的團隊會不會想哭,畢竟每部片子都需要他們給打磨潤色,還要忍受跟領導扯皮的心累,最終導演一欄寫的還是宋導一個人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