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本週五要上映的《花木蘭》,目前還沒登陸國內院線,爭議倒是從宣發海報上就已經開始。

國外流媒體的線上海報,中國風沒有跑偏,帶你們圍觀一下↓

美、日、韓的版本里,劉亦菲雖然看著沒那麼仙,但很帥氣啊,海報整體感覺到位:

可是到了內地版,海報畫風突變↓

幾位演員排列組合式站位,這飽和度,說它是網路大電影都有人信吧?可網大至少還有5毛特效,這張更像美工花半小時趕製,連字型都是電腦自帶那種。

主海報是一部電影最重要的門面,牛逼的藝術性可以助力電影達到未播先火的效果。

而斥14億巨資打造的《花木蘭》,就給咱們看這個?

隨便對比一下木蘭的姐妹們,這次都未免顯得有點敷衍了。

為了吸引國內觀眾,堆上包括劉亦菲、鞏俐、甄子丹等明星大咖,都可以理解。

但在這張海報上,正兒八經的男主都隱身了,倒也是沒必要吧?在電影裡暗暗喜歡女主角那麼久,主海報卻不配擁有姓名,實慘。

△若說是“現在的公主都不需要王子了”,那電影裡也別用上呀~

國外電影到國內上映,“堆人頭”的做法倒是一直都存在,但就算是要刷臉,也要走心刷呀~

我們首先承認一件事情,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我們的影視劇電影海報,emmm審美不是很線上。

△12年的《畫皮》由於怎麼站位,引起了“爭番位”的問題,只好做了這麼一張完全對稱的海報。

更早的海報不用提了,現在看起來一股子主角下一秒就要去蹦迪的味道。

可現在已經2020年了呀,還能做出15年前《秦王李世民》一模一樣味道的來?

海外全球發行的大片往往會匹配各國各地區的實際情況,製作不同的海報來適應市場。

可即便是堆人頭,堆法也該變變了。

△《奪冠》姑娘們集合在一起做成了動態扣球的姿態。

提到海報設計師的代表人物,很難忽略這個鬼才——黃海。

他的設計集商業和美感於一體,有時甚至會出現衝著海報買票,然後發現自己看了部爛片的情況……不知道,你有沒有被他“騙”過的經歷?

為電影做嫁衣的黃海,本人低調至極,不接受採訪,只用作品說話:

《寒戰》冰封版,一個大咖都沒缺,卻把大咖們封在了冰塊裡:

《少年的你》兩位主角背靠背互相依偎在一起:

誰不好奇滿臉傷痕的兩位少年身上,到底發生了什麼故事?

電影《影》中,水墨色調結合煙霧,堆人頭也堆得很高階。

宮崎駿系列電影國內上映,海報都是黃海操刀。

《黃金時代》海報讓向來對細節要求嚴苛的導演許鞍華,僅以“好”字蔽之,便無一處修改。

這部電影在國外地區發行的海報稱讚更爆,一個國家/地區,一種意象,對電影主題的傳達非常準確。

文藝到骨子裡的《念念》海報,很有張艾嘉的味道。

給金馬獎設計的主題海報“電影之光”,也是致敬楊德昌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一代宗師》's,有功夫也有柔情。

機械朋克風的《尋龍訣》,不能更酷了。

《太陽照常升起》當年在戛納電影節上,一亮相就驚豔全場也是拜黃海所賜。

據說左邊這版周韻赤腳行走的大紅海報,是姜文在斃掉幾百張後一眼相中的。

鋪天蓋地刷屏的《大魚海棠》。

為《我在故宮修文物》設計的這組“國之匠心”,構思實在太精妙。

每一處文物殘損處,都嵌著一名正在工作的修復師傅,這無疑是對“工匠精神”最好的致敬吧。

趙薇版的《花木蘭》走極簡風。

一具盔甲,一抹紅脣,巾幗英雄躍然紙上。

相信你們和我一樣,對這位天才電影海報設計大師佩服得五體投地了……

外國電影來到國內,的確有時候並非堆人頭才能取勝。

類似《死侍2我愛我家》,1月份新年期間在國內上映,海報很巧妙的把“堆人頭”做成了與家人團聚的樣子。

當時還有三張海報,因為與中國風結合巧妙,大家看到了片方的誠意,因而在社交平臺上被年輕人廣泛傳播出圈:

不求黃海那般的超高藝術審美,至少做出個類似《信條》這種的吧↓

儘管這張也是給人一種“生怕少一個人,票房就要少多少萬”,海報上有人出場甚至不到10分鐘……但主角背後的人物用代表時間的漏斗形狀三角形分開,還是用了點心。

類似於開頭的花木蘭,不走心的海報設計到底是對國內觀眾的審美有什麼誤解?

關於《花木蘭》,還記得去年被大家玩壞的花木蘭妝容:

現在更多的造型和妝容劇透,看著那普遍用力過猛的“南北朝式”妝面,特別日本戰國風的武士盔甲,穿著有點中國風的衣服,卻按照西方禮儀在皇帝議事大廳兩遍排排站的貴婦……

△圖源微博@JoannaBlue

網友們吐槽:“即使對於中中國人來說,這部電影也充滿了異域風情。”

就像花木蘭的海報,明明可以做出更好的,卻偏偏根據國內觀眾審美的刻板印象,打造了那樣一張海報,結果因為“不好看”出圈。

明明花了那多錢拍電影,甚至打造了真實的皇宮佈景,辛苦的採用實景外拍,卻不能更用心一些,更好的了解一下中國古代的背景,依舊採用刻板印象下的“中華審美”來拍,可能是中國觀眾心目中最大的遺憾吧。

最新評論
  • 《大奉打更人》結局: 許七安的最終歸宿
  • 譚卓:從《樹先生》到《誤殺》,她在性感與土味之下的另類文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