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教師節,感恩老師的節日。
說到老師,國內外不乏很多歌頌教師的優質作品,比如印度的《嗝嗝老師》,法國的音樂電影《放牛班的春天》。
在國內,也有一些小成本製作的電影,沒有大牌明星的加盟,沒有跌宕起伏的劇情,卻能夠以優質內容取勝,比如於謙監製和主演的這一部《老師·好》。
這部作品在上映之後,以不到1000萬的製作和宣發成本,贏得了3.55億的票房成績,片方分賬1.23億,幾乎是幾十倍的投資回報,是中中國產小成本電影票房突圍的一個典型案例。
01,小成本中的“黑馬”于謙,是德雲社著名的相聲演員,也是一個北影科班出身的演員。
于謙老師是德雲社的“槓把子”,他出演過至少18部電影和18部電視劇。
在他早期的人生經歷中,陰差陽錯和郭德綱成為了搭檔說起了相聲。
然而,說相聲並非是他唯一的愛好,如果遇到了好的機會,他仍然能夠大膽嘗試,脫穎而出。
在《老師·好》這部電影中,他不僅擔任的是電影的拍攝計劃和後期保障,監督影片製作成本等工作,還包括對於人物的詮釋和塑造。
可以說是從頭到尾全程參與。
不僅如此,他憑藉著自己多年的人脈,請來了很多的演員朋友們助陣,比如我們熟悉的胡軍,喬杉,張國立,何冰,艾倫,史可,劉威,馬蘇等人。
這些人並沒有擔任重要的角色,只是在裡面客串出演,大約幾句臺詞。
他自己也調侃,就連百億影帝吳京都是他一頓“涮羊肉”搞定的。
這部電影票房的成功出乎自己意料,原來覺得,七八千萬就已經滿足預期了,但是卻如此成功。
“得開一瓶啤酒了。”他喜得合不攏嘴。
02,贏在了“走心”的製作這部電影的成功在於優質的內容,樸素的情感和生動的人物塑造。
電影中,于謙飾演的樸素真誠的苗宛秋老師。
故事發生在上世紀80年代,白球鞋,健美褲,霹靂舞,“二八式”單車,老式的搪瓷杯,都能夠勾起觀眾的回憶。
苗老師是高三一班的班主任,在這個班級裡,有形形色色的學生。
義氣憤青的倔強少年”洛小乙,前衛時髦的關婷婷,溫婉嫻熟的“學霸”安靜,熱衷武俠小說,鬼點子一大堆的王海。
他們調皮搗蛋,為了“對付”老師,偷偷地拆掉了他的單車擋板,老師被濺起一身泥;
為了“迷惑”老師,在老師面前大跳霹靂舞;
然而,從內心深處來說,他們的搗蛋,並非是真的惡意,體現的卻是蹩腳的青春和故事。
這些學生,都代表了一個時代的學生群像,也許,在每一個觀眾的身上,都能夠找到他們的影子。
學生時代的真與誠,老師的真誠,學生的率真,都為觀眾傳遞了那個時代獨有的“真”和“情”。
讓人物有血有肉,讓銀幕有了溫情的底色。
沒有惡搞的笑料,沒有刻意煽情的假大空,有的只是平緩走心的敘述方式,為觀眾呈現出了別樣的師生之情。
03,這部劇的演員,都是聘請的新人。
而於謙的演技,在這部劇中也得到了發揮。
他不僅演繹出了苗老師的樸素和情感,也賦予了人物新的魅力和韻味。
他是一個相聲演員,善於利用老梗,但是卻敢於打破自己在相聲銀幕上的刻板印象,為觀眾呈現一個有血有肉有靈魂的上世紀的老師。
沒有矯揉造作,沒有誇張的動作和神態,也沒有相聲舞臺上的“表演式”的呈現,只是按照自己的內心,順應劇情發展,潤物無聲般的代入。
連郭德綱都驚歎“欠于謙一個影帝了”。
《老師·好》的成功,也讓于謙變成了相聲演員中最會演戲的一個演員。
縱觀德雲社,不乏有資歷深厚的,相聲說得好的演員,然而,在演戲方面卻相差甚遠,屢屢變成“票房毒藥”。
比如,一代演員郭德綱,二代演員岳雲鵬,三代演員繼續前仆後繼......
這幾年,從郭德綱的《祖宗十九代》(1.69億,豆瓣4.2分)到岳雲鵬的《鼠膽英雄》(1.01億,豆瓣5.4分.),都面臨著票房口碑雙撲街的事實。
德雲社在演戲方面,儼然被冠上了“10片9爛”的標籤。
相聲和電影本來就屬於兩種不同的藝術風格。
前者側重於表演,後者則側重於劇情;
前者對於人物表情,神態,和舞臺效果要求較高,以笑點為基礎,而後者則更多是以優秀的劇本和故事情節為前提的,人物表演只是輔助元素,是為故事服務的。
所以,大銀幕的角色要比舞臺上表演更為複雜。
而很顯然,郭德綱,岳雲鵬等優秀的相聲演員,他們力求的是“段子”,而忽略的是電影的“邏輯”。
所以在他們的電影中,大多數觀眾的印象都是,表演痕跡嚴重,用力過猛,像是在“說相聲”。
一味地留意笑點和老梗,就會導致整部電影的節奏出現問題。
筆者想,這也許是制約相聲演員成功轉型的最大難題了。
04,結語于謙的表演是一方面,自己對於整部電影靈魂和節奏的把控是更重要的一方面。
也許,《老師·好》的成功可以為德雲社電影提供新的思路和啟迪。
放下心中的執念,用故事和心來傳遞情感,真正的打碎舞臺上的自己,才能夠獲得更大的突破。
因為真實,所以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