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八佰》是近幾年最具爭議性的一部商業電影,有評論家說這部電影或將重寫中國戰爭型別電影的歷史,並將超越三十多年前的那部《血戰臺兒莊》,帶領觀眾以全新的角度去回望當年那段充滿屈辱同時又極富紀念意義的戰爭歲月。

許多觀眾也紛紛表示這部電影能夠激起觀眾們的愛國熱情,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和平。

不過,另一方面電影自從開拍到上映過程中就一直存在著質疑和反對之聲,先是電影導演私會孫元良之子秦漢引發了輿論爭議,然後緊接著是《八佰》在先後多次確認檔期後又宣佈撤檔撤映。

在電影幾經波折最終得以確定正式上映時間之後,電影中對國民黨官兵的正面描寫,對人物形象的選擇性勾勒以及相比之前電影節展映版本刪除了十餘分鐘的電影情節又引發了新一波的爭議。

那麼現在展現在我們面前的這部《八佰》究竟值不值得觀眾走進電影院觀看?這部電影在講述故事之外是否具有特殊的歷史紀念意義和結合當下的現實意義?通過這部電影的創作和上映,未來的中國電影能否有一個新的突破方向?就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一起走進這部電影吧!

以平凡人視角展開的戰爭故事

在特效技術尚不發達的20世紀五六十年代,如果想要在大銀幕之上為觀眾們展現有成千上萬士兵參與的戰爭場景,就需要有成千上萬名群眾演員,而好萊塢的的確確就這麼幹了。

在拍攝史詩電影成為流行熱潮,並且受到政府鼓勵和支援的時代背景之下,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好萊塢拍攝了諸多史詩級別的電影,其中包括了《斯巴達克斯》、《埃及豔后》以及《最長的一天》等等。

為紀念二戰勝利和諾曼底登陸成功而拍攝製作的《最長的一天》,在拍攝時不僅集結了當時好萊塢最為豪華的演員陣容,同時居然動用了難以想象的兩萬三千名軍人,二十二艘艦艇以及不計其數的戰機、坦克等軍用裝備,成為了影史上上至今無法超越的二戰史詩型別電影。

而當時與美國劍拔弩張的蘇聯在拍攝史詩電影上也絲毫不遜色於自己的對手,從1972年開始,當時的莫斯科電影製片廠歷時四年動用了當時蘇聯境內成千上萬名士兵和武器裝備,拍攝出了至今依舊在研究二戰史實上具有一定參考意義的《解放》系列電影作品。

雖然沒有官方資料表明電影拍攝具體動用了多少人力物力,但是從成片效果上看,電影要是放在今天顯然是一件耗資不菲的奢侈品。

在以巨集觀史詩角度全面展現戰爭圖景的戰爭型別電影作品在新的世紀逐漸走向沒落和衰退之後,戰爭型別作品逐漸開始採用小人物拍攝視角,從微觀和區域性的角度真實再現電影的殘酷,以此表達反戰的主題思想。

採用這一視角的經典作品莫過於《拯救大兵瑞恩》、《細細的紅線》以及後來採用電影製作模式拍攝製作的《兄弟連》、《太平洋戰爭》等限定劇集作品。

當然,隨著科幻電影和超級英雄型別電影的異軍突起,曾經帶給觀眾無數震撼和沉思的戰爭型別電影作品已經越來越難得一見,這幾年能夠讓觀眾在大銀幕上記住的佳作也僅僅只有《血戰鋼鋸嶺》、《狂怒》等幾部電影作品。

因此今天能夠在大銀幕上看到《八佰》這樣的戰爭型別電影作品是十分難得的。

相較於此前眾多影視作品中在描摹“八百壯士”時過多將視角放在指揮官謝晉元和齊心協力一致對外的士兵上,《八佰》故事的主角卻是一群沒有主角光環,沒有英雄情結的逃兵和散兵。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些沒有經過正規軍事訓練的散兵遊勇與普通人沒有任何區別,相比訓練有素的士兵,他們在面對殘酷戰爭時的驚慌失措和畏縮不前更能引起觀眾的內心深處的情感認同。

當生與死的距離變成眼前的一瞬間,作為戰爭參與者和親歷者的士兵們又會想些什麼呢?

雖然他們已然拼盡全力,但是國家和民族的興亡遠不是他們所能決定的。

所以沒有告別的親人,尚未謀面的妻子,與女人溫存究竟是個什麼樣的感覺,甚至是一根香菸都成為了這些註定將會走向死亡的士兵們心中這一生裡揮之不去的遺憾和牽絆。電影也正是通過這些情節刻畫,使得觀眾們相較於以往那種高大上的形象,能夠更加深入了解在死亡中摸爬滾打的士兵們的內心世界。

電影在刻畫“八百壯士”群像的同時,亦用不少篇幅展現了身處於這場殘酷戰爭中身不由己,從事不關己的冷漠到逐漸被激發出愛國情懷的普通民眾。

劉曉慶所飾演的賭場老闆表面上看似是一個一心一意只想著賺錢的女強人形象,但是當她的手下小弟刀子最終按耐不住心中的熱血沸騰,獨自走向死亡,她落淚了。

電影的鏡頭掃過牆上的軍人照片和牌位,我們才知道她實際上是一個陣亡將領的遺孀,她與刀子看似老闆同小弟的關係,隨著電影情節的展開更像是姐弟之間的親情。

侯勇所飾演的大學教授在電影的開頭僅僅只是一個喜歡拿著望遠鏡站在陽臺冷眼旁觀戰事的小市民形象,在親眼目睹了“八百壯士”的壯舉之後,他的人物形象開始逐步轉變。

還有在電影一開始為了金錢向日本人和外國勢力提供軍事情報,絲毫沒有國家榮辱觀念的記者,在近距離接觸“八百壯士”,親眼目睹他們為了這個國家和民族所作出的犧牲之後,這個人物一點一點發生了改變。

影片中同樣值得一提的還有由馬精武扮演的戲班班主,極具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戲劇與殘酷無情的戰爭通過戲班班主所帶領的唱戲人巧妙的融為一體,並在最終行大禮的那一刻被推向了高潮。

有成功也有不足

除去在人物群像上用功之外,電影在武器裝備、軍裝樣式、進攻戰術等方面也做了深入探究,使得《八佰》相較於此前許多同類型影視作品顯得更加真實細膩。

同時,電影中,特派員與謝晉元的一番對話也將這場充滿悲劇色彩的保衛戰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即便所謂的最高領袖蔣委員長將這場沒有絲毫勝算的保衛戰看作向國際組織和英美列強進行談判的籌碼,將無數愛國將士犧牲自我、保衛國家的壯舉看作是一場作秀。

但是歷史終將證明“八百壯士”的英雄事蹟不會就此被磨滅和遺忘,這些為國家和民族奉獻了自己寶貴生命的軍人永遠會被自己的人民所銘記。

說了這麼多電影的成功與出彩之處,我們再來談一談電影的不足。

作為一部象徵著中國電影最高製作水準的高投資商業電影,相比當年的《集結號》,今天的這部《八佰》依舊有很多本來可以挖掘,卻最終流於形式和片面的缺憾。

在《八佰》的最終成片中,原本漠不關心的民眾最終全都實現了自我轉變,影片結尾也完美呈現了民眾衝破阻撓,無數雙手在照明燈下伸出鐵柵欄的動人一幕。

可細細想來,電影在人物群像刻畫上依舊是片面的。

首先是電影中對一眾逃兵形象的塑造,雖然在銀幕前為觀眾真實再現了戰爭殘酷的本質,但是人物形象塑造的最終結果與電影所想要表達的主題思想之間是存在一定的偏差的。

比如影片中“老算盤”、“老鐵”、“老葫蘆”等幾個小人物角色被過多賦予了荒誕滑稽、膽小如鼠的人物性格,並沒有與殘酷的戰爭、脆弱的人性形成有機結合的整體。

從影片一開始,“端午”就不是一個正兒八經的英雄形象,他數次想要逃跑,甚至在四行倉庫時,也密謀從水道逃出去,但是望見對岸美女投來的友善神情卻使得這個人物最終選擇了返回。

僅僅因為一個眼神就選擇折頭面對死亡,這樣的情節安排未免也太過狗血了。

而“方記者”在影片開場先後多次與日本軍人和外國勢力交換軍事情報,這樣一個毫不在乎國家和民族生死的人物最終卻因為與“八百壯士”並不融洽的相處,實現了自我翻轉,雖然其中有看見他們的付出和犧牲,但是電影結尾突如其來的人物轉變依舊顯得有些草率。

在《血戰太平洋》、《細細的紅線》等經典戰爭題材影視作品中,同樣不乏有對逃兵形象的塑造,但是相比逃兵形象本身,這幾部作品卻能夠將對逃兵對戰爭與死亡的恐懼轉化為對戰爭殘酷面目的控訴和對複雜人性的探索,電影顯然在這一點上依舊做的不夠。

  • 《大奉打更人》結局: 許七安的最終歸宿
  • 馬思純彭于晏爭議電影首映,卻被預告片現身半秒鐘樑洛施白冰搶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