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作為薇迷私心是喜歡趙薇版的《花木蘭》,在09年上映破億的一部電影,在現在被封為爛片的聲音不絕於耳。但我喜歡那部的原因,是在於趙薇真的演繹精彩,情感到位,在蒼茫的戰場裡,對戰爭的控訴和對個人情感的深埋,在那個爆米花電影充斥的年代裡似乎格格不入。
不知不覺,但也不可否認的是,整體對電影的審美標準是不斷提升的。不涉及到個別小眾對電影愛好的獨特品味,以及那些對電影有極大興趣的圈內人之外,福斯在對電影的要求實際上是越來越高的。
直到今天,我們還會把小時代的電影情節拿出來討論,但討論的不是這部電影是不是爛片,而是那部電影情節早就預示的一些人情世故,以及在服裝造型的用心越來越被肯定。很慶幸的是,我們在對電影的評價標準,越來越多元,這意味著,電影市場裡越來越多的風格會湧現。
就像過度扁平化的臉譜角色,在花木蘭電影裡被頻頻詬病一樣,越來越多的人看電影不再是簡單表達自己能不能看下去,或者能不能睡著,而是真的慢慢培養出來屬於中中國人特質的審美層次。中國是個審美極其多元的國家,放在國際上,中國一個省份內部的文化都可以媲美一個其他國家多元的文化,這或許像給國外電影在中國本土化越來越嚴峻的一課。當電影消費越來越普及和福斯化,最首當其衝的年輕群體的消費品味逐年提升,國外電影靠什麼打動我們?
說實話,花木蘭撲街,與演員並沒有太大關係。劉亦菲、鞏俐、李連杰這些在我們國家備受尊重和知名的演員,卡司陣容在中國相當受認可,也是給它票房兜底的一部分保證。反過來,這部電影如果在票房上還算可以的時候,一定要去感謝選角的正確。
但電影的內容硬傷是演員無法拯救的,在單薄的人物線、假大空的口號、情感線的混亂、成長劇情的空洞,像是在2020年看到了還不成熟的電影工業時代裡造就的作品,像是一個大學生寫出了幼兒園的作業,可能概念在空中飄著,但真正拍出來的樣子,在億萬中中國人面前,像極了一個蠢蠢的四不像。最搞笑的情節是,一個擁有超能力的鳥人(鞏俐飾演),結局居然是一箭被射死?(不好意思被笑死)
其實不太認為花木蘭會全面撲街,畢竟國外品味和中中國人品味不是好與壞的區別,而是次元的區別,不同語境下成長的審美,我們是無法統一的。從某種意義來說,花木蘭也遵從了全球能理解的東西,比如所謂的真實,這是一種絕對的政治正確,是被西方絕對認同的價值觀。
可是在中中國人看來,認識真實的自我,這一場覺醒並未完全做到,甚至在中國極為複雜的社會環境下,真實也未必是一件太好的事情。美國是沒有歷史包袱的,而中國是有著幾千年傳統的國家。在這層意義下,一個不是中國語境下拍攝的故事,得不到中中國人的認可其實相當正常,只是迪斯尼如果真的想要口碑票房雙豐收的話,就不要用好萊塢切入,而是用華萊塢(笑)。
這幾年中中國產電影佳品越來越多,戴著鐐銬跳舞的中中國產電影,一次次在讓我們熱血沸騰。儘管今年疫情停止了電影的程序,但是創作永不停息。去年上映的《地久天長》將中中國人的內斂情感與流暢敘事完美結合,讓人數次落淚,而《少年的你》將校園暴力題材發揮的淋漓盡致,我越來越覺得,中國電影不再模仿好萊塢大片,不再去迷信好萊塢那一套造影流水線,真正把電影還給角色,還給演員,還給觀眾,而不是用資本的力量去綁架觀眾,綁架影院,我想,華語電影的前途是樂觀而光明,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而不是橫衝直撞奔著所謂的國際化。
中中國人的家國情懷,永遠是帶著一股蒼涼的意味,這不是簡單的成長,那意味說來輕,但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