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作者 / 馬丁

被寄予厚望的《花木蘭》,最終還是讓觀眾失望了。

自上週上線Disney+後,影片口碑正式解禁。與觀眾前期強烈期待情緒反差明顯的是,影片上線後逐漸下滑的口碑。國內豆瓣評分從開局的5.9直接降到了現在的4.8。目前,影片在IMDb上的評分也僅有5.4,相比於1998年的動畫版低了2.2分。

觀眾在看完電影后也紛紛開啟“吐槽”模式。有觀眾坦言並沒有在電影中“看到花木蘭的成長”,因而無法共情,也有觀眾認為劉亦菲缺少“戰士的狠勁兒和不屈,單薄的演技無法撐住人物”。此外,很多觀眾也對這次迪士尼對中國文化的演繹感到“彆扭”,甚至有人稱影片是“西方人誤讀中國文化集大成之作”。

不止《花木蘭》,相比動畫原版,迪士尼幾乎所有由動畫改編的真人電影都沒能逃過這樣的口碑魔咒。即使是《獅子王》《阿拉丁》《美女與野獸》等高票房影片亦是如此。那麼,相似的內容基礎下,真人電影為何總是追不上動畫原版?頻繁的真人改編背後,迪士尼還有多少紅利可吃?

26年14部真人電影,

票房領跑背後是口碑落後的尷尬

作為全球動畫領域的開拓者,以米老鼠起家的迪士尼無疑是動畫霸主。公司早期創作的《威利號汽船》《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木偶奇遇記》等經典作品,不知在多少觀眾心中留下深刻記憶。而關於動畫改編真人電影的嘗試,迪士尼其實早在1994年就開始了探索。

第一部被拿來改編的動畫電影是1967年上映的《森林王子》。這部作品也是迪士尼創始人華特·迪士尼生前創作的最後一部長篇動畫。但影片在1994年僅收穫了4300萬美元的票房成績,反響平平。值得一提的是,到2016年,迪士尼又對這一動畫進行了“二次真人化”的改編,這次影片拿下了近10億票房。

▲2016年版《奇幻森林》

《森林王子》之後,迪士尼又在1996年將《101忠狗》的真人版搬上銀幕,但口碑有些不盡如人意。在接下來的十餘年間,迪士尼也暫時停下了真人化的腳步。

直到2010年,迪士尼拾起五十年代創作的《愛麗絲夢遊仙境》,並藉著《阿凡達》的3D熱潮,在全球攬下超10億美元票房。從內容上看,真人版的故事劇情並不是動畫的翻版,而是“十三年後”的再開發。鬼才導演蒂姆·波頓將故事賦予濃厚的個人創作色彩,為觀眾帶來一個足夠顛覆的“暗黑系童話”,再加上影片豔麗巨集大的視覺美術效果,影片最終贏得了觀眾的青睞。

經過這次的成功改編,迪士尼也加快了真人電影化的改編步伐,從2014年開始每年穩定推出至少一部的真人化作品。去年,迪士尼甚至一共推出了《小飛象》《阿拉丁》《獅子王》《小姐與流浪漢》4部作品。

到目前為止,迪士尼共推出了14部由早期動畫改編而來的真人作品(不包括真人電影續集)。在型別劃分上,主要是《睡美人》《灰姑娘》等公主電影,和《奇幻森林》《小飛象》為代表的奇幻電影。

經過時間的沉澱,包括受眾的積累、市場的發展,真人電影的市場表現要普遍高於動畫作品。雖然其中難免有“水漲船高”的因素,但真人電影的受眾也要比動畫高一些。表格中盤點的14部作品,已經在全球電影市場累積產出了超80億票房,號召力可見一斑。但在IMDb上,除了《彼得的龍》和《克里斯托弗·羅賓》,其它真人作品的口碑都要低於動畫原版,兩者普遍落差明顯。

迪士尼致力於用真人、CG特效為觀眾打造一個個現實“童話”,但觀眾們似乎對此並不太滿意。

為何真人電影口碑要普遍低於動畫原版?

同樣的內容基礎下,經過真人化改編的電影為何追不上動畫原版的口碑呢?

首先,經典本身是很難超越的。從1928年迪士尼推出第一部有音效卡通片《汽船威利號》到現在,近百年時間裡,迪士尼不僅積極推動著全球動畫的發展,更陪伴著無數觀眾的成長。《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等的出現都對動畫電影史有著重要意義。

▲《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

即使當時的內容表達有些簡單,畫面呈現略有粗糙,但記憶的濾鏡和時間的沉澱也會讓觀眾對這些作品產生深厚情懷。當真人化作品出現後,觀眾也會不自覺地將原版當做標尺,然後對新作做出評判。情懷濾鏡和先入為主的觀念很難被取代,情感加分讓動畫原版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其次,雖然動畫版和真人版有著相似的內容基礎,有的甚至是“逐幀復刻”,但兩類作品的創作方式卻是截然不同的。動畫可以更“童話”,在故事中融入一些超現實的元素,或者安排一些擬人化的角色,用來推動敘事,為故事增彩。但真人作品要更接地氣,故事呈現不僅要貼近現實,有時還要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

▲花木蘭與木須龍

比如動畫版《花木蘭》中深受大家喜愛的“木須龍”角色,就很難在真人版中重現。這也讓電影失掉了原來俏皮搞笑的一面。而考慮到me too運動以及現實生活中的階級關係,真人電影也刪掉了李翔這一男主角,製作人Jason Reed表示:“尤其在me too的時刻,讓一個指揮官同時擔任戀人的角色,會讓人很不舒服,我們認為不合適。”

此外,相比於動畫作品,真人電影考驗的不僅是講故事的能力,還有導演的執導水平、鏡頭語言的組織能力、演員與角色的適配性以及演員的表演能力等等,這些都決定著影片的最終呈現效果,而且是環環相扣,很難回頭調整的。此外,演員選角是很容易引起大家爭議的一點。去年迪士尼官宣黑人女星哈雷·貝利主演真人電影《小美人魚》時就引發了不小的爭議。

▲哈雷·貝利

另外,從觀眾的角度來看,不同受眾對內容的訴求也是多樣化的。有人想重溫經典,也有人想看到新時代下,經典內容的創新表達,而不管哪一種,對創作者而言都是一種挑戰,很難照顧所有人的喜好。

迪士尼的真人化改編還有多少紅利可吃?

改編熱潮還在繼續。

《花木蘭》之後,《小美人魚》《白雪公主》《幻想曲》《石中劍》等動畫電影都在迪士尼的真人化計劃開發之列。但迪士尼也曾對IP再開發有過排斥。坊間傳聞,1933年《三隻小豬》大獲成功後,有人曾請華特·迪士尼拍續集,被他拒絕。迪士尼前主席傑弗瑞·卡森伯格也曾表示:“大家不想看他們看過的東西,我們的任務不是回收再利用,而是創造新故事。”但現在,華特·迪士尼已經去世長達54年,卡森伯格也已經離開迪士尼長達26年。

而關於現在湧現的真人作品創作熱潮,迪士尼影業高層在接受外媒採訪時曾表示,這一想法是受漫威的啟發——“我們覺得,如果說鋼鐵俠、雷神、美國隊長是漫威的超級英雄,那麼愛麗絲、灰姑娘、貝兒就是我們的超級英雄。庫伊拉、梅爾菲森特就是我們的超級惡棍。”

▲《灰姑娘》

越來越多的真人化動作背後,其實也有著迪士尼想要擴充流媒體平臺Disney+內容庫的需求。去年,Disney+上線後,迪士尼就宣佈在未來一年內,旗下八大部門將為該平臺提供7500集電視節目、25個原創劇集、10部原創電影和特別節目,以及400部老片和100部近年院線新片。原創電影中就包括兩部由動畫改編而來的真人作品。其中,《小姐與流浪漢》已經於去年上線,《石中劍》還在運作當中。本來要在院線上映的《花木蘭》,受疫情影響多次更改檔期後,直接宣佈上線平臺,試圖成為迪士尼流媒體版圖擴張程序中的一員大將。

其實,相比原創專案,真人化電影的確具備很多有利優勢。比如經典IP的加持、強大的受眾基礎和情懷助力等等,從而可以規避開發風險。新世紀以來上映的10部真人電影都獲得了盈利,有的甚至實現了高於成本5、6倍的票房成績。其中最賣座的《美女與野獸》就用1.6億美元成本撬動了超12億的成績,可見其中的市場空間。

▲《美女與野獸》

除了電影本身的票房價值,迪士尼對真人電影的不斷開發也是為了擴大IP價值,開發衍生品等市場附加值,探索商業模式的更多可能。這樣龐大的商業價值,或許也是迪士尼堅定進行真人化開發的信念支援,讓他們認為即使影片口碑不盡如人意,但觀眾還是買賬的,因而口碑並不是電影的第一考慮要素。

這種“自信”最終讓迪士尼在《花木蘭》這裡摔了跟頭,借電影進一步打通中國市場的想法或許也很難實現。當然,即使口碑突破了真人化作品的歷史新低,但電影或許還是賺錢的。不過,這也為未來迪士尼的發展提出了新的思考。比如,如何照顧全球觀眾,講好外民族故事、又如何做好經典故事的再開發等等。

而對經典的不斷翻新,其實也讓觀眾逐漸對迪士尼形成了消費情懷、原創不足的看法標籤。實際上,這也是目前整個好萊塢存在的問題。當然我們反對的不是改編和翻拍。將經典再次創新、傳遞給新時代的年輕人自然是值得鼓勵的,但如何打破“口碑魔咒”,贏得名利雙收,或許是接下來迪士尼要努力探索的。

最新評論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周迅阿雅機場坐地上,素顏拍照又不修圖,暴露40多歲真實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