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電影《速成家庭》改編自導演同時也兼任編劇、製片的西恩·安德斯人生的真實故事,對於收養小孩背後的甘苦,西恩試著用不同的角度來看待這件事情,並非單純的將收養偉大化,雖然重點依舊在於孩子與養父母之間的相處與關係,但養父母的心態也成為了電影當中討論的一部分,他們隨著孩子們一同成長,這是一部關於收養與家庭關係的喜劇電影。

電影《速成家庭》宣傳海報

收養絕對不是簡單的一件事

劇情開頭於一對生活不靠譜的夫妻皮特(馬克·沃爾伯格 飾)與艾莉(蘿絲·拜恩 飾),這樣的佈局方面點出了西方國家對於收養小孩的想法,所以安排了家庭的衝突來加強了艾利對於這件事情的確定,但其實這時候的她並未做好準備,這也是導演想要讓這對夫妻可以在後面的劇情有所成長的一個安排,他們還沒有準備好。而到了收養了由莉茲帶頭的三姐弟情況開始轉變,從一開始接觸小孩的甜蜜期到彼此開始適應期再到最麻煩的叛逆期,劇情循序漸進的讓我們看到收養絕對不是這麼簡單的一件事。而電影鋪陳到最後的衝突是用了這三個小孩的親生母親想爭奪撫養權為反派的逆襲,導演讓皮特與艾利為了小孩而面對了黎明之前的黑暗,不但辱罵14歲的孩童且對他人有身體上的傷害(但這個劇情設定是為了小孩),然而在最慘的情況下參與了與親生母親的聽證會,最後的結果當然是小孩可以回到原生家庭。最後也戲劇化的讓親生母親沒有出現,而也讓莉茲感受到皮特與艾莉的愛,有了圓滿的大結局。而一開始不懂的當父母親的這一對活寶也隨著電影成長,現在他們已經成為了稱職的父母親,也滿足了他們為人父為人母的人生情感。

電影《速成家庭》宣傳海報

或許是因為改編自導演的故事,有許多地方都非常貼切,例如在看待莉茲對於信任的鋪陳,她始終不相信除了自己親生母親之外的人說愛她,這是一種小時候陰影所造成的影響,所以她直到電影的最後一刻都與皮特、艾莉保持著一道牆的距離,這也是真正現實世界的情況。而看到皮特與艾莉,筆者相信一開始的人物設定上他們一定多少有想要滿足自己虛榮心的一面存在,心態上到底是真的想要幫助這些小孩?但當然這是一部電影,你必須讓觀眾感受到主角的轉變,所以這樣的安排是必須的,只是拍出這一面看似搞笑但或許是許多還在猶豫是否要收養小孩的夫妻一個借鏡,不是每一個家庭都能像電影一樣有機會時間讓你成長,所以收養絕對不是簡單的一件事。

電影中皮特(馬克·沃爾伯格 飾)與艾莉(蘿絲·拜恩 飾)

收養與家庭關係這個社會的現實議題

電影讓筆者驚豔之處在於,在接近兩個小時裡的片長裡,將“收養與家庭關係”相關問題做了很完整、深入的梳理:首先,在收養父母的心態方面,皮特和艾莉的出發點看得出是出“自憐憫不幸、不甘被瞧不起和對被棄養小孩被亂貼標籤感到氣憤”的混合情緒,雖不否認有其正面良善之意,但就成為家人所需要的正確認知和心理準備而言,這顯然是不充分的,因為所謂的憐憫,若以英文單詞的等級來分,別說是compassion恐怕連sympathy和empathy的程度都還不到,個人認為應該是pity的等級居多。

其次,電影的社福單位依據相關法令提供了收養者有關收養物件的綜合資訊作為評選參考,以及正式領養前的試養期機制。前述的作法立意良善,因為前者有利收養雙方日後的相處磨合能更加順利,後者則是觀察收養者在試養期間是否具有足以成為家長的能力與資格,其目的是為保護被收養者的權益。可惜,前述立意良善的機制卻變質為“貨比三家”和“不滿意即退貨”的商品化行為。

電影《速成家庭》劇照

再者,有關收養父母和被收養小孩之間的磨合的部分,更是電影的精彩部分所在,皮特和艾莉兩夫婦不是在過於迎合,就是發現不行後又立即收縮,之後不行再放寬一些。雖然在某些細節上有所進步,心態上也有所成長,但大抵上在都大鬆與大緊之間不斷輪迴,因此雙方衝突不斷。其實,問題說穿了皮特和艾莉雖在各方面來看都是好人,而且所有言行非旦不是惡形惡狀反而是充滿關心,但不論人再怎麼好終究是人,是人就有盲點而他們的盲點在於以自身主觀認定的想法去決定與收養孩子的互動模式(不管好意還是無心),所以孩子們才會產生“你們真的愛我嗎?”的疑惑。

電影《速成家庭》劇照

收養與家庭關係議題省思

據此,筆者不但覺得電影在本質上可算是部描寫“收養與家庭關係”的社會寫實片,在觀看的當下也可認知到這是我們社會真實存在且不能忽視的問題,更因此產生以下省思:

第一,《道德經》有句話說:生而不有、長而不宰,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所以“生養者”不能將“己出者”視為自己財產而任意處置,所以親生子尚且不能如此,更何況是電影中來自不同背景的三位孩子?而且孩子來到某個家庭,最主要的目的是個人的成長髮展,而非滿足家長預設的立場或期望(即便是好的)。因此,收養父母固然有其管教權利和期望,但更重要的是父母本身的責任感和親職能力,這樣才是成就一個“親子慈孝”的幸福家庭之基礎。

第二,以認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即便是嬰兒都能察覺到照顧者和生活環境的改變,更何況是電影中個性養成已具雛形(甚至是定型)的孩子。所以,即便父母的主觀認知有無法否認的正確部分,但在親子溝通的過程中,需要花費更多精神心力的永遠是父母這方無誤(畢竟多了更長的生命經驗),否則單純的愛子付出之舉很容易就被對方認知為:你不是真正愛與關心我;因此與不同背景的孩子的溝通過程,更應該傾聽先行再因勢利導,彼此的心靈才會愈來愈契合。

電影中收養的三個孩子

第三,綜上所述, 即使家庭是可以速成的,但家人卻是要雙方細心養成的。因為家人的核心意義是親人,而親人不是住在一起或是擁有血緣關係即屬之,那種“親”是:心靈上的極度親近,這是一種當你被全世界遺棄時,還能有支撐你的親密羈絆。否則,充其量也不過是同居人罷了。若要達到前述的理想目標,父母適度傾聽和尊重孩子的內心想法以獲得孩子的正向回饋,進而形成正向迴圈,是免不了的。即使由社會學家布勞帶有功利性的“交換理論”概念來看,這種互利恐怕是人類生命裡最純粹、真摯的典型。這道理不僅適用於收養家庭,對所有的家庭而言更是放諸四海皆準。

電影中皮特(馬克·沃爾伯格 飾)與艾莉(蘿絲·拜恩 飾)

將收養與家庭關係議題有效融入喜劇風格電影中

當然,電影的劇情頗具內涵,但這絕不是這部電影令筆者如此喜愛的唯一原因,因為說大道理或細細刻畫社會議題的電影多不勝數,但表現手法能不能讓觀眾感到好看則是另外一回事。對筆者而言,這部電影的成功之處在於將上述的問題探討和內涵描繪有效融入於本片喜劇風格里,讓觀眾在享受娛樂性的同時,自然地接收到上述的資訊並觸發心中暖暖的感受與喚起對相關問題思考的意識。

作為一部喜劇片,電影在情節排編上將前述認知差異所造成的大小衝突,巧妙地塑造成可以戳中觀眾笑點的妙梗,不但不時讓你,更成為本片劇情的張力之源,且因雙方磨合過程中的類此矛盾不斷,結果更形成了張力與笑聲接二連三的效果,連帶使得本片劇情的緊湊度夠高。重要的是,電影雖落腳於喜劇風格,但敘事上的輕重拿捏倒頗為精準,既未讓本片的輕鬆詼諧調性破壞了本片議題的嚴肅性,更在部分片段中讓重要轉折成為本片觸動人心的關鍵,與幽默風格相得益彰成就笑中帶淚、淚中有情的感動氣氛。對此,筆者覺得經典的片段有二個:聖誕晚餐大爆走和皮特和艾莉去取暖不成反捱了一大巴掌。如果說前者是正式突顯父母和孩子的心靈親近度的低落的問題,那後者定是傳達一掌巴醒夢中人的當頭棒喝之意涵。

電影《速成家庭》詼諧而又幽默的一家

收養與家庭關係之間重要元素:愛

電影在戲謔搞笑的情節裡,突顯了本質上偏向感傷意義的設定,但卻未喧賓奪主而導致風格瞬間突變讓觀眾措手不及,且又讓詼諧與感動呈現交織的渾然天成狀態(笑中帶淚、淚中有情)。另值得一提的是電影雖然聚焦在這對“寶”夫妻與三位收養孩子的互動上,但有關其他收養家庭的側寫更和前述主線共構成一個完整的議題架構全貌:從陌生到交心、從衝突到互持,這些都是漫長且艱難的過程。行文至此,筆者認為本片意涵不僅適用於家庭方面,更適用於同事、朋友的相處上,筆者想這應該也是看過本片的人多數都反應很感動的原因吧!

電影《速成家庭》詼諧而又幽默的一家

總而言之,《速成家庭》是一部有內涵、有感動、有歡樂的喜劇電影,透過收養社會議題的寫實描寫,道出了現代社會的家庭或許可以速成,但家人卻需細細的經營,更可由此延申至我們平常待人處事應該注意的價值與道理,全程笑淚交織;還有就筆者而言這也是一部笑中帶重的故事,重指的是沉重,因為電影雖然是好笑的,但看完後會有點揪心,原來有世界上還有那麼多小孩從小就不完美,他們沒有像我們一樣一出生就有一個美滿的家,這也是現今很值得省思的題材,從收養的角度出發再到單親家庭再到完整家庭等等,都將會看見一個很重要元素,那就是:愛。愛不應該是自私的,愛是可以分享、可以喜悅,可以是任何事情的,相對地,愛也可以擁抱傳統、擁抱先進的想法、擁抱彼此、擁抱異己。

最新評論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在遠方》:心有多軟,殼就要有多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