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明星、偶像三者都是不一樣的,不能說明星或者偶像參演了影視劇就可以稱之為演員,世界三大表演體系之一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劇體系對於演員的定義是:
演員創作角色的時候,自己是角色的創造者,自身又是創作工具,最後自身又是創作的作品。
所以演員是一個職業,他是有其職業門檻的,而衡量演員職業素養的最核心標準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演技。演技是指在舞臺上或攝像機前,藉由動作、姿勢和聲調來扮演某角色的藝術。
演技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接下來我們就以唐國強為例子來具體講述演技的五大核心構成要素。
能夠根據劇本完成對角色的構建與詮釋這是我們狹義上所指的“演技”的概念,一個演員最基本的能力就是要根據劇本完成對角色的詮釋與構建,就是你要知道這個角色的性格特徵是什麼,從而為這個角色後來的行為找到行為動機,從而以這個為核心點通過肢體、語言、表情去豐富這個角色。
以最近的熱播的《小歡喜》為例,小陶虹在一看到“宋倩”這個角色的時候,立馬就和飾演喬英子的李庚希說我們要按照戀人的模式來演繹,這樣就為宋倩一系列的行為找到了合理的動機,從而讓觀眾相信這個角色是有血有肉、是真實的,因為宋倩和喬衛東離婚,她將自己的生活重心都寄託在了喬英子的身上,所以喬英子既充當了丈夫的角色又充當了女兒的角色。
而唐國強在對角色的構建與詮釋上可以說是非常精準的,唐國強和二月河在對《雍正王朝》劇本進行探討的時候,二月河認為雍正這個角色應該要陰狠一些,但唐國強不同意,他認為角色的構建是有點有面的,既然側重於突出雍正的勵精圖治,他積極的方面,就應該把一些不好的方面進行稀釋,從而讓這個角色具有統一性,不要讓角色有矛盾感,從而減少了角色的真實性。唐國強的意見是正確的,最終,《雍正王朝》成為一代經典,而雍正也成為了唐國強演藝生涯的經典角色之一。
唐國強認為:
一部好戲,在於細節,在於細膩,在於獨特。一定要於細微處見精神!
。。。。。。
作為演員就是要琢磨人物、補充細節,“揣摩人物在什麼樣的狀態下會做什麼,怎麼做,這需要發揮演員的感受和聯想能力。用大量類似的生活細節將人物形象填充得更加具體。
而在對於另外一個經典角色諸葛亮的塑造時,唐國強對諸葛亮的塑造很細微地分為了兩個階段,前期更為飄逸,眼睛裡充滿了神采又帶有一點點狡猾,運籌帷幄,決勝於千里之外;而後期則要更注意表現諸葛亮的孤獨感,這個時候劉關張皆離他而去,獨木苦撐。
帝王將相的“孤獨”,合於天而奇於人,把他們的“孤獨”表現出來了,就跟一般人不一樣了。他先是舉諸葛亮例子,說諸葛亮晚年六出祁山,就是一個智慧者的孤獨,作為一個丞相,雖然大勢已去,但不能說不行,必須充滿信心。
這些都是在細微之處把握好角色的性格特徵。一個演員如果連最基本的角色詮釋與構建能力都沒有,那就不能稱之為演員。
豐富的文化沉澱演員在藝術創作中的主體意識能否得到充分發揮與文化底蘊有著密切聯絡。
歸根結底,演員才是在舞臺上、銀屏上活躍著的人物形象的創作者。一個演員是否能夠真正成為自己所創造的人物形象的作者,那就要看演員的文化修養能否給自己所創造的角色以充分的依據,特別是在思想上能否對所創造的人物角色有獨特的解釋及構思。
演員在劇本與導演思想的制約下,不應成為導演的傀儡和劇作者的傳聲筒,而應該是這個集體創作過程當中的一個參與者。一個演員的文化修養,從他們所扮演的角色身上就可清楚地看到。
舉例來說,演技是一門臺詞的藝術,中國語言博大精深,一句話音高、音長、音強的不同以及重音句讀傳達的含義都會發生細微的變化。
比如,就簡單一個“啊”字音調的不一樣傳達的含義都會不同,這就需要演員豐富的文化沉澱,才能用臺詞把觀眾帶入情境之中。拿“我要去吃飯”來說,如果強調“我”,就表示自己很餓了,想要吃飯,如果強調的是“要”,那就表示,我準備去吃飯了,到了吃飯的時間裡。而如果強調的是“吃飯”,則表示我接下來要做的事情是吃飯,而不是其他的事情。
一句話重音的不同,傳達的含義表達的情景都會有變化,如何準確生動地通過臺詞去表達角色的行為動作,從而更符合角色的性格特徵以及劇情邏輯,這是演員必須要掌握的事情。唐國強在演歷史人物的時候,寫字都不會找筆替,都是自己書寫,唐國強因此練的一手好毛筆字,唐國強認為,演員創作是一個連續的過程,你如果不自己寫,你就很難體會他當時的心態情境。
唐國強在雍正的時候,為了演好雍正,唐國強埋頭伏案,查閱大量的史料。他感到雍正即位的大清朝已是強弩之末,賦稅不均,汙吏成風,國庫空虛。雍正挑起治理天下的重擔後,“以雷霆手段,行菩薩心腸”力推新政,革弊除舊,每日勤勉工作到子夜 。雍正從康熙手中接過來的是一個爛攤子,傳到兒子乾隆手中卻是一個太平盛世,而他卻飽受爭議、譏諷。唐國強力求塑造出“他這一個”雍正形象,把握雍正那種“合於天而畸於人”“高處不勝寒”的孤獨,以及“俯仰無愧天地,褒貶自有春秋”的悲壯情懷;“治大國如蒸小鮮”的技巧和忍辱負重的氣度、胸懷;包括封建帝王的侷限性,全部都遊刃有餘、淋漓盡致地和盤托出。
唐國強演雍正吃飯三個階段吃飯都有細微差異
而這都需要紮實的文化積累,你才可以撐得起這樣一個厚重的歷史人物:
基本的審美能力作為一個合格甚至優秀的演員,得有書卷氣。所謂書卷氣,不是演出來的,而是日積月累養出來的。真正的演員,比到最後比什麼,是文化。你對歷史積澱有多少,你作為演員的高度和深度就有多少,尤其是男演員,要演歷史人物,歷史人物演好了,是標誌一個演員成熟的重要標誌。
審美是人類理解世界的一種特殊形式,指人與世界(社會和自然)形成一種無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關係狀態。審美是在理智與情感、主觀與客觀上認識、理解、感知和評判世界上的存在。
這裡的美與我們平常生活中“美”的概念是不一樣的,這裡的美是指事物促進和諧發展的客觀屬性與功能激發出來的主觀感受,是這種客觀實際與主觀感受的具體統一。比如說著名的詩歌集《惡之花》,他描寫的東西大多都是腐朽、醜陋的事物,但是這不美嗎?美,他是通過醜陋的東西去反襯美,這是一種特殊形式的美感。
當審美在有序的過程中不斷地自我完善時,才有鮮活的生命力。藝術審美價值的過程是無限的,對站在舞臺上(觀眾面前)的演員來說,演員的個人藝術審美修養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
演員作為社會先進文化的傳播者和拓荒者 .其審美修 養對於個 人和人類社會的進步都有 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個人具有相當的審美修養,就會以較高的審美能力,健康的審美情趣 ,去選擇和接受審美物件 。
站在舞臺上的演員就是要把生活中來 自人類內心的感動和不屈的精神力度張揚、放 大,使之 獲得尊崇和敬仰 ,感染和激勵更多的善感心靈積極向上 ;使之社會的文化精神與促進人類的和諧散發出黃金的分量與價
舉一個正常的例子,一個合格優秀的演員絕對不會去接《胖子行動隊》之類的電影,這類通過低俗的語言、動作,以通過惡搞主角來刺激觀眾的感官感受,不顧劇情邏輯的電影,一個具有正常審美思維的演員都是不會去接這樣的電影的。
以鄧超為例,從鄧超拍攝《分手大師》、《惡棍天使》可以看出,鄧超對角色的構建與詮釋能力是很強的,但是文化內涵與審美能力偏弱,這也讓他需要在一個優秀的導演調教下才能更加出彩地去塑造角色。
一個優秀且具備正常審美能力的演員是可以分辨出什麼是好劇本、什麼是好角色的,當然,我們必須要指出的是,很多優秀的演員往往會為了五斗米而折腰,接拍爛劇,正如陳道明所言,演員也是需要生活的,這我們需要辯證地看待。
唐國強就曾多次批評現在演藝圈的審美風氣:
一部影視作品究竟是商品,還是精神產品,未來的歷史會有定論,對於現在這些審美,我很多都不能接受,我相信會好起來的,但從一個浮躁的商業社會中走出來需要時間,一個成熟的文化總是高階的,我們應該對自己有點追求。
以諸葛亮為例,唐國強在演繹諸葛亮的時候他首先思考的就是如何化虛構為真實,讓這樣一位三國演義中的虛構人物變成真實的讓觀眾信服的人物,唐國強就認為要對歷史人物有一個明確的定位,要把握住諸葛亮的最高任務是什麼?
而這這樣的把握下,唐國強淡化了諸葛亮“妖”的部分,而突出了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為王者師”境界,這就是演員的審美能力,他知道如何向觀眾傳達最正確、最符合角色的價值觀,從而讓角色避免空洞,可以立得住。
對藝術的追求對藝術的追求,是一個演員創作生命的核心要素,一個演員如果沒有對藝術的追求,那麼他們的創作生命就會枯竭。
演員是一個從事文藝創作的人,他必須要不斷去塑造角色,而這需要他對藝術的敏銳、堅持,如果說你沒有對藝術的追求,那麼你對於角色的塑造就會去敷衍了事,在語言、細節、人物構建上就會不夠精細,很多時候,差一點往往就會讓這個角色的魅力大打折扣。
現在的年輕演員身處於快節奏的社會,就很少會靜下心來去打磨角色,即使很多時候他說對藝術擁有追求,往往也是站不住腳的,現在的年輕演員在演戲上往往靠的是靈氣與天賦以及努力,可是等到他慢慢成長的時候,這些就不夠的,因為他還需要具備對自我、對社會的人文關懷,並且將之澆築於角色之上。這就是一個演員質的改變,這個時候角色的內涵就會更加豐富,充滿了人文氣,從而給予觀眾最大的精神享受與體悟。
中國電影市場這些年一直有流量電影的出現,出品人妄圖通過明星偶像的流量撈一波快錢,他們無視電影劇情邏輯,無視角色性格特徵,他們唯一要做的就是如何凸顯這些明星偶像的帥帥帥美美美,從而俘獲粉絲的芳心。
然而電影市場是有高度淨化能力的,隨著現在電影市場的競爭加大,觀眾對於電影的選擇更為客觀化,電影口碑的發酵對於電影票房的直接推動作用更為明顯,而粉絲電影的市場也在逐漸萎縮。
這也提醒著出品人,只有真正的演員真正用心炮製的作品才會獲得市場的認可,去年《流浪地球》等電影就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以唐國強塑造諸葛亮為例子,唐國強在拍攝諸葛亮之前做了大量的功課,他一次次地聆聽導演和學者講解“三國”,在導演和專家的講解中賦予諸葛亮更多的維度,在明確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弘揚的是什麼?他跟隨劇組走街亭、五丈原,憑弔古戰場,觸控歷史時代的脈搏,感受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為王者師”的理想境界。
老一輩演員是會經常去採風的,通過提前去實地遊覽,去真實感受角色當時所處的環境,以及觸控角色的脈搏。許多老一輩演員甚至可以把一個角色的塑造寫成論文,比如《三國演義》中鮑國安就曾撰寫過《我演曹操》、《走近曹操──關於曹操形象的對話》等多篇關於曹操的論文。
陳道明就說過:隨著時代不斷進步,資訊量不斷爆炸,隨著平臺的不斷增加,需求量逐漸的飢渴,演員這部戲還沒有拍完就進下一步戲,這是違背影視創作的基本規律。
這些都可以看出演員對藝術的追求。
對演員來說,有一天我們人不在了,但有作品留下,就是藝術生命的延續。
需要一定時間的沉澱現在很多明星、偶像,出品公司看中他們的流量,直接讓他們演主角,而這其實是違反了演員的創作規律的,很多地演員從跑龍套到群眾演員到配角,在這一定時間的歷練沉澱下,他慢慢會學會如何去消化角色,學會去思考,而你一開始就來演主角,你連最基本的影視審美都沒有,違反了影視的創作規律,而這就相當於揠苗助長,是不可取的。
從群眾演員到普通演員到專業演員再到藝術家,這是有一個歷程的,在這種時間的沉澱中,更加有助於演員體驗生活,生活是演員創作的源泉,你在這樣的歷練中,不斷對自己雕琢、打磨,從而成為一塊美玉。
我是路人甲
1983年, 在謝晉導演的電影《高山上的花環》中,唐國強毛遂自薦扮演男主角趙蒙生,那個時候,唐國強正處於事業的冷落和寂寞時候。這是他認為從影以來遇到的扮演難度較大、內心複雜的人物,而且又是整部影片中最不討巧的高幹子弟角色。但也正是這種挑戰自我所產生的壓力,使他的表演漸入佳境,昇華到了自覺創作階段。分場設想、整體把握,反覆揣摩、認知角色的性格和行為特點、思想脈絡、轉變的過程一場 戲他會設定多個表演方案,不斷地揣摩細節和感悟人物。
最終,《高山下的花環》也成為唐國強表演生涯中“背水戰”的新起點。每每憶起這段時光,唐國強曾說,作為一名演員,尤其是在過早地經歷事業上的大起大落之後,有時候成熟比成功要難,不但要有把握自己的決心、潛心追求的毅力,還要有“五尺身投去”的拼搏膽氣。
簡而言之,演員需要一定時間的沉澱,這樣他在面對爆紅、竄紅的時候依然能夠以平常心去進行創作。
而現在很多偶像、明星直接空降當主角也扼殺了很多演員的上升渠道,市場對專業演員進一步擠壓,這都是對這個影視圈的一種破壞。
總而言之,明星、偶像與演員是有區別的,明星是參加綜藝、活動等活躍在舞臺上擁有一定簇擁的人,而偶像就是給予粉絲幻想獲取利益的人,演員則是在從事影視創作的人。
最後用一句唐國強老師的話來說:
青年演員少上綜藝節目,多拍點戲,拍點作品。這樣將來你大了,青春不再了,大家還能知道你。有人曾經說過演員,就像一口整天都在沸騰的大鍋,仔細一看,鍋裡什麼都沒煮,我真希望這鍋裡能煮點東西。
對演員來說金錢、名氣、風光、顏值都會過去,只有一個東西會留下來,那就是角色。人有生老病死,百年之後,作品還能留在世上,留於人心,這才是演員的“價值”,現在有很多演員導演就是這樣,批評你幾句還不高興了,害人害己 !
1、《演員的文化底蘊對錶演創作的重要性》 宋紅玲,張璇
2、《唐國強:每一個角色都是探入人物靈魂深處的激情旅行》
3、《演員審美修養之我見》 周媛媛
4、《影視藝術必知:演員是什麼和演員的種類》
5、《俄羅斯戲劇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
相關內容
- 若《雍正王朝》中九子奪嫡雍正出現意外,康熙能否直接傳位乾隆?
- 《雍正王朝》喬引娣與雍正究竟是什麼關係,橫刀奪愛還是一見鍾情?
- 《雍正王朝》雍正把儲君留給弘曆,弘晝怎麼做的,有哪些荒唐軼事?
- 《雍正王朝》中九子奪嫡時,雍正真的只有老十三一個“盟友”嗎?有何歷史依據?
- 《雍正王朝》老九胤禟明明能替老十還債,為何故意不幫忙讓他當眾變賣家產?
- 《雍正王朝》雍正為沒寫完的考生掌燈,這樣好,還是現在限時答題好?
- 《小歡喜》裡宋倩折射出父母“望子成龍”式關心,真的好嗎?
- 《雍正王朝》中,鄔思道“半隱”後幫助雍正處理了哪三件事?為什麼?
- 《小歡喜》接近尾聲,宋倩喬衛東是否復婚引熱議,你怎麼看?
- 《雍正王朝》中,雍正去世喬引娣還會和十四爺複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