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由執導《摩托日記》、《在路上》巴西名導沃爾特·塞勒斯一鳴驚人成名作《中央車站》,上映二十二年後以數位修復之姿再度重返大銀幕。此片在1998年的柏林影展大放異彩,不僅獲得最高榮譽金熊獎,也讓巴西國寶級女星費爾蘭妲·蒙特內格羅榮登影后寶座,連戰皆捷下以黑馬之姿闖進隔年奧斯卡最佳女主角名單中。《中央車站》當年被眾多影評人評為全世界最好看的電影之一,知名已故影評人羅傑·埃伯特更是大讚電影最終十分鐘結尾將故事拉至藝術成就最高境界,連他都忍不住大哭到離場,可見此片的渲染力之強大。當時不僅感動無數影評及觀眾,也以全球2000萬美金超高票房叫好又叫座,盤據影史上最賣座的巴西電影長達五年之久,直到2002年的巴西電影《無法無天》才被打破。

電影海報的宣傳詞是:“男孩要尋找他的父親,婦人要尋找她的歸宿。而這個國家,要尋找它的根。”尋找生命的根本,從自我的迷失中,找回賴以生存的心靈之本,視訊以情感道具“書信”詮釋出答案,那就是信、信任和守信。

故事始於里約熱內盧中的陣陣人潮,巴西特有的城市風情畫就此描繪而出。其中的急促、忙碌、貧窮,帶來一種川流不息的生命力。而隨著鏡頭,我們認識了這位名為多拉的老女人。從教職退休之後,她在中央車站靠著幫目不識丁的人代書信件維生,而她簡單的小攤位總可以大排長龍。這天,朵拉幫一對母子安娜和約書亞寫完一封給異地男主人的信後,一場意外奪走了安娜的生命,使年僅9歲約書亞頓時陷入無親可依的困境。約書亞只好依靠著素昧平生的多拉,前往巴西東北部尋找從未謀面的父親耶穌。

然而旅程並沒有想象中順利,兩人在結伴同行的過程中,因彼此個性不同仍摩擦不斷,然而隨著終點越來越近、兩人也越來越了解彼此之後,這趟尋父之旅似乎慢慢看見了曙光…

主角多拉(Dora)原本是一位學校老師,幼年失去母親,對生活失去希望和夢想,也沒有幸福和愛,只有冷漠、絕望和不信任。當這些充滿她的內心世界時,她在嘈雜的火車站遇到了一個小男孩約書亞(Josué),他正在懷抱希望和夢想,堅持著尋找自己的父親耶穌(Jesus)。小男孩視父親為自己心中的夢想,能找到父親就意味著能找到幸福和希望。多拉因為承諾寄給約書亞父親家書,也因為動了善良的一念,希望幫助已失去母親的小男孩尋找父親,而幫助約書亞的尋父之旅也幫助多拉自己的內心重新擁有了信任、愛和希望。

《中央車站》是典型的公路電影。公路電影的公式:一,上路的理由。以《中央車站》為例,即是朵拉帶著約書亞從里約前往邦熱蘇斯尋找他的父親耶穌。二,路途中會有許多考驗,磨練並幫助主角們成長。三,一起上路的夥伴會在旅途中發生大小衝突,但也會產生共患難的情誼,慢慢放下戒心,全心接納對方。

我非常糾結本片的宣傳用了“全世界最好看的電影”這一點而非僅用“全世界最好看的電影之一”,但甚至連當年在上映的宣傳似乎也是如此,不過對我而言,本片則不應稱為“最好看”,相反地,在看似簡單的公路電影構架下,其所探求的,是人們更加深刻的內在傷痛,傷痛如此隱晦以致惡如此日常,而這不是那麼好看的。

《中央車站》遵循著公路電影的公式推展劇情,但它仍能在公式情節中帶來些驚喜。電影裡的巴西彷彿是被上帝遺棄之地:貧富差距大、教育不夠普及、偷東西的竊賊可以被就地槍決、人口販子時有所聞…。被上帝遺棄之地,卻又有約書亞、耶穌、摩西等聖經人名出現,是反諷(巴西的混亂),卻也是證明神蹟無所不在,在冷漠無情的世界中,挖掘出人性光輝,見證奇蹟。

女主角多拉,習慣了冷漠和欺騙,在小男孩純真善良的感染下,在淳樸的卡車司機的真誠相待下,相信在這個世界裡善良和希望仍真實存在著,也學會了信賴和守信。導演在描摹兩人互相理解的過程是漸進式且入情入理的,且在最後結尾的安排有可以更煽情的選擇中,他置放了一個令人些許鼻酸,卻令人難以忘懷的結尾。

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本片的配樂,沒有溢滿銀幕之感,卻總能適時烘托兩位主角的情緒,佐以費爾蘭德蒙特納哥飽滿又層次細膩的演出,和小男孩維尼修斯代奧利維拉至情至性的動人真摯,《中央車站》即便事隔22年重看,依然無損其經典魅力。

在豆瓣,8.8萬人給《中央車站》打分8.7,小編竊思,《中央車站》之所以迷人,除了其他因素,就屬這一老一少之間的忘年之交最為動人。從開始的萍水相逢,到後來的相知相惜,起承轉合配著民謠曲、鋼琴、絃樂,淺淺悲慼又帶來溫柔與歡笑。苦中作樂之時,電影成功之處即在此不言而喻。《中央車站》雖在1998年成為奧斯卡遺珠,然而小弟心目中,此段心靈之旅足以媲美豆瓣9.2分的《天堂電影院》,更為鮮少受人注意的南美電影,寫下嶄新的一頁。

最新評論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華人導演趙婷捧回威尼斯影節最高獎項金獅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