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終結者》系列,本質上是標準的反科學影片

我發現一個特點,現在世面上看見的科幻小說、科幻電影,絕大多數都是反科學題材,不是邪惡科學家毀滅人類,就是邪惡技術毀滅世界。好像除了這些東西,就再也沒有其它題材可寫可拍了。其導向性,就是讓觀眾產生一種意識,即:科學技術即風險,發展越快越完蛋。

(《終結者》劇照)

在很多科幻迷心中,如果要評選電影史上最出色的一部科幻題材電影,《終結者》絕對是首選。扣人心絃的追殺、驚豔的特技效果,迄今為止都讓人震撼無比。但是,從本質上來說,這部電影宣揚的是末世論,直接指出科技的發展會給人類帶來毀滅。從本質上來講,《終結者》系列極端誇大科學技術的負面影響,屬於標準的反科學影片。

《終結者》系列的情節很老套,說的是未來人工智慧“天網”發展到一定程度,已經擁有高度的人格智慧,所以人工智慧向人類文明宣戰,它操控核大國爆發戰爭,幾乎毀滅了整個世界……

如果遏制核大戰的爆發呢?電影給出的方案就是,派遣主角提前幾十年去消滅發明“天網”的科學家。

這就是在暗示電影觀眾,科技發明非常危險,必然帶給人類“黑暗命運”,與其冒險發展科技,不如提前把科技扼殺在萌芽階段。甚至應該立法禁止相關領域的研究。相信只要看過這個系列的觀眾,都會有這個念頭。於是,導演卡梅隆的目的就達到了。

(《終結者三》)

這個在全球都大名鼎鼎的導演卡梅隆,又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卡梅隆這個人一貫積極的提倡“迴歸自然”,反對一切工業化。他本人還興沖沖的跑到巴西參加當地人的反水壩遊行。包括他後來執導的《阿凡達》,其實也是一部反科學電影。反科學最終都要走到反人類。那裡面有當年美國70年代搞迷幻運動的東西。包括喬布斯這樣的美國青年人跑到發展中國家體驗當地的宗教。《阿凡達》故事裡邊有一個設定,就是那棵樹是所有靈魂集中的地方,這是當時流行的一種宗教觀念。女科學家把它說出來以後,礦區老闆就說,你們是不是嗑了藥?這實際上就是再現當年美國的這種運動。年輕人為了神祕的宗教體驗,去吃一些民間違禁化學品。

中國科幻界深受毒害

中國新時期電影市場是在2002年,由《英雄》開始啟動。當年只有10億票房,到去年增加了幾十倍。所以,絕大多數電影從業者都在過去十幾年開始入行。而他們所借鑑的,就是高概念模式,外加悲觀的未來觀。科幻作家鄭軍曾經去問一位科幻電影專案策劃人,為什麼你們在科幻片裡設定未來,就只會寫人類要毀滅?他對鄭軍說,他根本沒看過相反的科幻片!所以,他就只會拍“毀滅”“末日”之類的東西。

這些具有反科學、宣揚悲觀主義的科幻電影,同樣影響到了國內科幻小說的創作。國內科幻小說作家中除了劉慈欣、江波等寥寥數人,幾乎都具有神祕主義和反科學的傾向性。有些還非常明顯。科幻界大佬王晉康寫了一個《逃出母宇宙》三部曲,第二部《天父地母》中的情節有典型特徵,說地球科學家發明了卵生人,為了避難設法帶著幾百個卵殖民外星,然後在外星球上繁衍後代,這些後代成為了外星人。由於當初為了更好的生存下去,刪除、拋棄了很多不實用的宗教、哲學知識,所以外星人的科技發展高歌猛進,一路進化為高度發達的機械文明。於是,他們喪失了人性,用他們進化的很厲害科技,回過頭入侵母星地球,把地球人幾乎滅絕了。於是乎,在序言中,江曉原寫道,科學技術的發展,需要宗教的指引。似乎沒有宗教的約束,科學技術就會四處作惡一般。

回到《終結者》系列電影,我們看不見問題的解決方案,只有令人絕望的核戰爭、無盡的追殺、血腥和恐怖。只要是看過《終結者》的人,基本上都會對人工智慧產生恐懼感,認為這個東西萬萬不能搞,還是“原始狀態”好。其中的一些極端者,甚至認為應該摧毀一切科技和工業化。比如,田鬆教授就是一個例子。田鬆認為,工業化就是罪惡,是地球的癌症,人類應該回歸到刀耕火種的“純天然”生活中去。因為,只有這樣,科學技術才不會出現,而田鬆認為科學技術就是“原罪”。

(核爆)

像其他一些來自好萊塢的科幻電影,在不斷的渲染核恐怖,卻看不到核武器有效地遏制戰爭的現實:如果把1945年核武器誕生之日作為分界點,把20世紀分成前後兩半,我們可以看到沒有核武器的前半死於戰爭的人數比有核武器的後半要多得多;對比越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可以發現精準轟炸下的戰爭總傷亡人數要比地毯式轟炸少很多。

由於國外科幻界反科學思潮盛行,所以也自然而然的影響到了國內。國內的科幻事業起步較晚,《科幻世界》在20世紀80年代才創刊,當時編輯們不懂應該怎麼樣搞科幻,只懂一概向國外學習,國外是什麼樣,他們就學什麼樣,以為那才是科幻的正確路線,而這一時期正是反科學思想猖獗的時期。這也造成了《科幻世界》這一國內科幻界主流刊物上,永遠有一種題材最多:毀滅。

這些反科學的科幻小說或者電影,它們有個冠冕堂皇的口號,叫做“反思科學”。但是在實質上,永遠是反別人,不允許反自己。於是,“反思科學”就在實質上變為“反科學”。這個就是現在科幻界的真相。

(反科學題材氾濫)

懂得“量化”和“取捨”

其實,真正給人類社會帶來負面影響的,不是科學,也不是技術,而是工業化。

工業化確實會給世界帶來一些負面,比如,排放汙染等等。但是解決問題不能依靠一關了之。有理工科思維的人,都具有兩種思維模式,一種是“量化”,一種是“取捨”。如果按照極端環保人士的話,既然工業化造成生態環境汙染,乾脆把所有的工廠全部關閉。但是,懂得“量化”和“取捨”思維的人,就會進行精心的量化計算,知道如果關閉所有的工廠,會造成人類社會多少損失,而多大程度的汙染是我們可以承受的,再依次來制定解決方案。而反科學的人,他們不會去量化和取捨,他們要的就是一個,關、關、關,統統關掉。

就如同《終結者》系列電影中所傳遞的思想:想要解決潛在的“危險”,就是以前消滅科學家,提前消滅潛在的技術。其實,這些所謂的“危險” ,不過是某些人的胡思亂想罷了。

對於《終結者》系列為代表的反科學科幻題材,我希望有專業人士站出來予以揭露。如果我們不採取行動,後代的子孫會認為這個年代反科學才是科幻主流。

最新評論
  • 1 #

    其導向性,就是讓觀眾產生一種意識,即:科學技術即風險,發展越快越完蛋。

  • 2 #

    按照人類在地球上的這種發展模式,最終地球必將伴隨著人類一起走向滅亡。就是這樣,沒問題。

  • 3 #

    劉慈欣也一樣啊,太陽系都被降維打擊,完全毀滅

  • 4 #

    這個想法是人類的,智慧或者另一種不可知的存在不一定這麼想。進化,不一定就是人類的專屬,也許當年的恐龍也有過累似的想法,認為練體才是王道,知識或者科技是小道不可取,結果大家知道了

  • 5 #

    一個電影,類似西遊記,娛樂娛樂就完了。

  • 6 #

    不支援高科技,也沒說要回到刀耕火種的年代。君不見,科技的發展已經給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帶來極大的破壞,也應該引起人們的反思了。

  • 7 #

    科幻嘛,隨他怎麼想,可以開拓點思維,增加點憂患意識

  • 8 #

    想與現代科學劃清界限 那就別用電腦動畫特技了 直接找一大幫群演 搭建幾十個攝影棚吧

  • 9 #

    不要高估科學家的道德,例如研發生化武器的科學家。

  • 10 #

    水能載舟 亦能覆舟

  • 11 #

    管他反不反科學,好看就行!又不是科普

  • 12 #

    我感覺像來到了類似“地平說”的論壇....

  • 13 #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 14 #

    我覺得回到八零年代是最完美的

  • 15 #

    神劇不僅僅是抗日!

  • 《大奉打更人》結局: 許七安的最終歸宿
  • 韓國票房冠軍,我看完很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