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香港電影市場的票房總額為19億2319萬港元,比前一年下跌1.8%。全年新上映影片總共326部,其中港片46部而非港片高達280部(包括華語片28部)。票房前十依次為《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玩具總動員4》、《蜘蛛俠:英雄遠征》、《驚奇隊長》、《小丑》、《阿拉丁》、《冰雪奇緣2》、《阿麗塔:戰鬥天使》、《獅子王》、《速度與激情:特別行動》,全被好萊塢佔領,香港本土片無一上榜。
自1993年左右起,香港電影市場不論是票房、產量、本土電影占比持續性的下降至今,多年前就有人高呼港片已死本,土電影人才凋零,諸多香港電影人紛紛北上大陸拍片。香港電影時至今日,原因是多樣的,也不是兩三句能說清楚的。今天我們要說的是曾經有可能,帶香港電影走向與現今狀況不一樣道路的事件,‘香港新浪潮’。
香港新浪潮電影的源起是一班在電視臺出身,引進、學習國外的一些電影創作經驗、風格的年輕導演,拍攝的風格新穎的電影。‘新浪潮電影’源自法國1958年末的電影影運動,是繼歐洲先鋒派電影運動、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運動以後的第三次具有世界影響的電影運動,此被稱為‘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
1976年,樑普智與蕭芳芳聯合執導的《跳灰》上映,此片成為了香港新派警匪片的先鋒作,同時被認為是香港‘新浪潮’的的鼻祖(也有人認為是嚴浩的《咖哩啡》或桂治洪的《臨村凶殺案》)。該片不同於以往的香港電影,採用紀錄式的拍片方式,拍攝手法也作了大膽的嘗試。用濾色鏡單色調來表現情緒,大量運用無技巧剪輯以及變焦鏡頭,在音樂上採用了大量的吹奏樂和打擊樂等等。本片還反映了當時香港社會毒品氾濫、治安混亂等問題,可以說該片對各個細節和環節大膽的突破,參入了一定的導演的社會表達,為後來的新浪潮的全面創新作了很好的示範作用。
1976年,桂治洪《臨村凶殺案》;1977年,樑普智《狐蝠》;1978年,牟敦芾導演《撈過界》(又名《大好彩》);1979年,許鞍華《瘋劫》、徐克《蝶變》、章國明《兵指點點》;1980年,許鞍華《撞到正》、徐克《地獄無門》《第一型別危險》、餘允抗《師爸》《山狗》、譚家明《名劍》、嚴浩《夜車》;1981年,許鞍華《胡越的故事》、嚴浩《公子嬌》、餘允抗《凶榜》;1982樑普智《夜驚魂》、許鞍華《投奔怒海》;1984年,《省港旗兵》。等等影片。全是香港‘新浪潮’時期出現的,這些電影在藝術手法上大膽創新,進行了大量的型別、風格探索,加入更多的作者思辨,一別於以往的香港電影,給香港電影注入了新的電影創作理念。某些電影甚至接近於實驗電影,其中多數影片只要我們一談香港電影就能迅速想到,這些導演也迅速成為香港電影的頂樑柱,像徐克、許鞍華等,幾乎已成為香港電影的代名詞。
但在浩浩蕩蕩的資本浪潮中,香港‘新浪潮’給香港電影帶來的終究是有限的。徐克曾表示過“‘新浪潮’這個帽子太大了,我們戴不上”,香港電影曾被稱為‘東方好萊塢’足可見其當初之繁華,也能想象在香港電影市場裡滾動的巨大資本。資本總是逐利的,加之當時的香港電影極大數電影是靠出口臺灣、東南亞及日、韓等國家、地區賺錢(以1980年為例,港產片總票房184.3萬港元,出口總額76.03萬港元,近乎一半),出現一部爆款,立馬出現一大堆跟風之作,某一型別在外受歡迎,那大家就都拍這一型別的。如此種種原因下,‘新浪潮’帶來的影響非常之有限。
如‘法國新浪潮’、‘義大利新現實主義’、‘歐洲先鋒派電影’等,都給電影發展帶來了革命性的轉折,佔據世界電影史重要一環。相比而言香港電影‘新浪潮’,充其量是一次小型的電影改良運動,僅帶來了一些從業人員的更新換代和電影技術升級。這也是其可惜之處,香港電影本有機會藉此走的更寬。
香港新浪潮從現在來看,無疑是香港電影最有活力的一章。這股電影新思潮的出現,為香港電影吸引了大量的新鮮血液加入,引入西方電影技巧與電影理念,在現有的題材上進行型別創新,並開始關注社會現實。
回看當時‘新浪潮’的鼎盛繁華,香港電影的衰退已是有目共睹,同時也值得國內電影以此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