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作者 |小福

9月17日,內地影市盼來了自疫情以來,也是步入2020年以來為數不多的強班底港片《麥路人》。

郭富城、楊千嬅組成的影帝影后班底領銜,萬梓良、鮑起靜、張達明、苗可秀等多位知名港星參演,還有知名導演鄭保瑞擔任影片監製。除了導演黃慶勳是新面孔外,這部電影的班底稱得上是港片的頂級水準。

在內地公映前,《麥路人》曾獲得2019年東京電影節亞洲未來單元獲得最佳影片提名,以及今年舉辦的第39屆金像獎的10項提名,最終張達明拿下了金像獎的最佳男配獎項。之後,該片還曾在前段時間舉辦的上影節和北影節進行展映。

只是,在香港地區頗受好評的《麥路人》,似乎並不對內地觀眾的胃口。

根據貓眼資料,《麥路人》上映首日,該片排片量僅有7.4%,首日累計票房達189.35萬,位居日票房榜第五位,票房佔比僅4.1%,被《八佰》《花木蘭》等老片幾倍殺。

截至發稿前,該片的累計票房不足500萬,貓眼開分8.7,目前滑落至8.6,豆瓣已從開分8.1一路滑落至6.7。毒奶電影預測,該片的最終票房落點將不足2000萬。

港片式微已是不爭事實,但對於這部作品而言,究竟是內地觀眾對純正香港故事的水土不服,還是作品本身便存在爭議?

港版“小偷家族”?

不如先來看看這部片子講了什麼。

在香港,有一類因無法負擔租金而被迫寄居於一些24小時營業的快餐店內的人士,當地人稱他們為“McSleepers(麥睡族)”、“McRefugees(麥難民)”。此處的“麥”指的便是麥當勞。

片名《麥路人》便是引申自這個群體。影片的“麥路人”粵語發音與“陌路人”相同,英文名“I'm livin it.” 也借鑑了麥當勞的廣告詞“I'm lovin' it. ”。

《麥路人》的故事,以一家24小時營業的麥當勞為舞臺徐徐展開。影片中,形形色色的過路人在麥當勞裡深夜借宿,大家都有不為人知的苦痛過去,生活艱辛,卻終未捨棄善良,眾人相互扶持蹣跚前行。

近年來,隨著港片的不斷更迭,除了觀眾們熟悉的犯罪、動作題材外,還誕生了不少關照當下香港社會的現實主義題材作品。而《麥路人》這部影片,所反映的正是在香港社會的高壓之下底層人民的生活現狀。

影片中的許多角色設定都很典型。由郭富城飾演的男主角博哥曾是金融才俊,後因故入獄,刑滿釋放歸來卻有家不敢回,過著四處打零工的潦倒生活;一對年輕母女,因丈夫早逝被雙雙趕出家門,媽媽一直為幫婆婆嗜賭如命的還債,企圖藉此得到名分;

此外,還有因目睹老伴兒被騙錢後難堪重負選擇跳樓自殺,導致不敢回家終日留在麥當勞的等伯;因與家人拌嘴而離家出走無所事事的少年深仔;終日以偷盜維生的口水祥,以及因多年前與博哥一見鍾情苦苦等待的歌女阿珍。

寥寥幾個角色,身上卻囊括了住房、經濟、身份、親情、愛情等等香港社會痛點。作為群像電影來說,在人設上,《麥路人》是成功的。

新穎的切入點也是這部影片不可忽略的優勢。儘管大部分人並沒有體驗過長期留宿快餐店的感受,但在快餐店過夜,或是目睹過深夜的快餐店,想必很多人都深有體會。影片以快餐店作為故事背景,既能順理成章地剖開小人物故事,又不失與現實的共振。

有些網友戲稱,《麥路人》就是香港版的“小偷家族”,這其中調侃成分自然更多,但從一些角度來看,二者的確有異曲同工之妙。

遺憾的是,從成片效果來看,《麥路人》實在有些辜負這個好選題。

失敗的共情

與落空的目標受眾

“導演沒有想好處理表演風格和電影風格的問題,同時對劇本的把控也不算太好。”

“除了幾位主演的演技可圈可點之外,沒什麼特別的亮點,有刻意煽情之嫌,但聚焦快餐店過夜的族群本身帶有話題屬性,情節散淡,故事老套。”

“前半程還可以視作苦中作樂的生存遊戲,後半程則徹底淪為賣慘與煽情。”

從社交平臺上的評價來看,很多觀眾都對《麥路人》的劇本把控頗有微詞,與影帝影后級別的陣容完全不匹配。

初級的電影拍攝手法浪費了高階的故事視角和角色設計,很多人物的故事沒有交代清楚,煽情段落處理的也相當生硬,故事結尾莫名其妙的歌曲BGM,更是完全破壞了好不容易烘托起來的意境。

縱使片中多位演員都貢獻了值得稱道的演技,以一己之力撐起人物,但不可否認的是,影片整體水準並沒有一些觀眾預想中那樣優秀。

鑑於導演黃慶勳是首次拿起導筒,多少有些失誤還是能夠讓人理解的。

而影響了《麥路人》內地票房的根本原因在於片名的“誤導”。

就像標題是一篇文章的眼睛,片名也是一部電影作品最好的名片。一個好的片名能夠幫助電影在前期獲得事半功倍的傳播效果,同理,一個含糊不清的片名,所起到的只會是負面效果。

一位電影市場分析人士告訴我們,《麥路人》市場表現差的最直接原因來自片名:“內地觀眾一定會對這個片名一頭霧水,非粵語地區觀眾不理解粵語的諧音梗,不知道影片講了什麼,片方又沒有一個明確的引導性,這會導致觀眾提不起任何興趣。”

含糊的片名和文化上的差異嚴重影響了一部分觀眾的觀影,不僅看不懂片名,甚至也看不懂電影。

貓眼平臺上,有一位觀眾做出了這樣的評價:“奔著老戲骨去的,可是看了太失望了,全程無笑點,淚點也達不到,全程非常壓抑,負能量非常重的一部電影,看完我不知道作者想表達什麼。”

像片名出現類似狀況的《吹哨人》,也深受片名誤導牽累,超過2億元投資,最終票房僅達到5000萬體量。《麥路人》雖定義為文藝電影,但仍然沒有避免受到片名的影響。

此外,內容層面的短板也導致了該片後續口碑發酵疲軟。“對於偏文藝型別的電影,中等口碑大多難以破圈,唯有非常好的內容才有望實現口碑發酵和票房逆襲。”分析人士道。

更何況,根據以往展現香港生活的影片票房情況,其實也一直非常低迷。原因無他,受眾範圍過小而已。

像2016年在內地上映的《哪一天我們會飛》,曾擔任2015年香港亞洲電影節開幕電影,最終累計票房為501.6萬。

2017年在內地上映的《一念無明》,曾斬獲第36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獎、第53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新導演以及最佳女配角獎,同樣聚焦於港人港事,最終內地累計票房未破千萬大關。

最近兩年,或是片方默契,已經鮮有本土港片引進內地市場。

定位“尷尬”的本土港片

以《麥路人》為例,足以體現香港本土電影的“受眾危機”。

根據《麥路人》票房地域分佈資料,影片上映首日(9月17日),位居地區票房前三的分別為廣州市、深圳市、上海市,分別產出了日票房的9.4%、8.2%、3.6%。在票房前十的城市中,還有佛山和東莞兩個廣東城市入圍。

這意味著這部影片的核心受眾地域性極強,幾乎只有處於粵語地區的廣東觀眾對其偏愛有加。

我們不禁思考,諸如《麥路人》的處境,究竟是港片沒落的因還是果?

近年來,香港電影人大規模北上,湧現了很多以香港電影人為核心的內地版“新港片”。如林超賢導演的《紅海行動》《緊急救援》等,徐克執導的《智取威虎山》《狄仁傑之四大天王》等,都是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對比之下,留守香港的影人愈發罕見,香港本地影片產量、品質皆處於下滑狀態也是事實。原汁原味的本土港片要面對的,不僅是香港地區有限的票房產量,還有來到內地市場後的水土不服,以及同檔期影片擠壓等等內外界壓力。

而像以《麥路人》為代表的的本土港片,雖能屢屢收穫港人追捧,但來到內地市場後票房低迷,也同樣是無可避免。

《麥路人》真的很差嗎?想必不是的,差就差在,它來到了一個不那麼適合它的市場。

最新評論
  • 1 #

    片名也就是廣東人明白吧,一線城市的麥當勞可以看到這種文化,內地麥當勞24小時營業的少,更看不到借宿人了,所以在內地上映票房不會高,演員沒問題,題材也不錯,導演不行,郭富城確認癌症後沒多久就要結束,還說那麼多反而囉嗦了,張達明獲獎實至名歸,男人什麼都給不了,最終還是要死掉就把暗戀情節放心裡好了,這種題材給許安華導的效果有不一樣了!

  • 2 #

    你只在乎影片的好壞,卻不重視片子表達的社會現狀,曾經因為工作的原因,早上很早去過一次麥當勞,跟片中一樣,一群無家可歸的人在借宿,感嘆為什麼現在的社會還有這樣一群人,為什麼只有麥當勞裡面能看到

  • 3 #

    和片名關係不大。難道《八佰》很吸引人?還是影片本身有問題。

  • 4 #

    半夜香港麥當勞裡可以睡覺??怎麼睡??

  • 5 #

    歸根到底,因為亂七八糟的社會事件,香港不再香了,年輕觀眾對香港沒有以往的好奇,甚至嚮往。所以香港故事,只會越來越陌生,沒有吸引力!

  • 6 #

    衝著郭富城去看的,我覺得還是不錯的,底層人民太痛了,很壓抑,看不到希望。

  • 7 #

    片名並沒有什麼毛病,最大的問題是影院排片量很少,這已經客觀決定了票房的天花板

  • 8 #

    這種片必須是粵語原聲的才能看出味道,換成普通話就變味了

  • 9 #

    這個電影《麥路人》的確,差個好名字。

  • 10 #

    我還沒看,這種片子是衝著獎項去的,跟票房沒關係。。。但沒拿到大獎就說不過去了。。。

  • 11 #

    題材不錯,應該是個好片啊

  • 12 #

    快餐時代,最終我們還是得向爆米花電影妥協,悲哀

  • 13 #

    的確,這是看到名字不想去看的電影之一。讓人覺得沒什麼看頭

  • 14 #

    這種型別電影需要笑點嗎?

  • 15 #

    小時候以前以為香港這麼富有,不會有流浪漢的,沒想到底層哪裡都一樣

  • 16 #

    這麼寫實的電影都被說成啥了……

  • 17 #

    好的作品是經得起時間的推敲的

  • 18 #

    我們看看鮮肉鮮花賣笑就可以了,看什麼現實題材啊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影帝印小天:當紅時被好兄弟李晨“插刀”,今疑似冰釋前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