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拍的《死無對證》與原作《看不見的客人》沒有任何區別,看哪一部都可以。
看過其中一部,就不要再看另外一部了。
就是把西班牙演員換成義大利演員再演一次,對於臉盲的中國觀眾來說,他們都是歐洲人。
這片只有中國翻拍一次才好看。
腦補一下陣容:男主角和女主角分別由肖央和譚卓扮演。
復仇的老夫妻由陳道明和寧靜扮演,一定會票房大賣。
言歸正傳,同樣是翻拍題材的《死無對證》和《誤殺》為什麼都能在豆瓣獲得高分?
01、平凡人物的高能時刻《死無對證》中的老夫妻經歷了人生中的至暗時刻——
兒子被殺,找不到屍體。
凶手是一個富商,他收買了警察,讓所有證據消失,他逍遙法外。
當世界無正義可言時,他們決定用自己的方法逼富商現形。
妻子原先是戲劇團的演員,她用了“易容”的方式喬裝成律師,騙富商交代了整個案發經過。
《誤殺》中女兒被政客的兒子非禮,與母親錯手殺死了那人。
她們屬於自衛式的“誤殺”,不算大罪。
但這個城市是被政客控制的,政客的老婆還是警署高層,他們是不會放過這家人的。
於是由肖央飾演的父親為了保護家人,用“蒙太奇”騙局製造了完美的不在場證明。
肖央飾演的父親並不是什麼推理專家,他是個老粗,只不過看過了1000部犯罪電影。
他將電影中的犯罪手法細思極恐的串聯,實現瞞天過海。
無論是《死無對證》還是《誤殺》裡的主角,都具備這些特點:
他們是老實本分的普通人。
因為現實的不公,逼迫他們反抗,而創造了“高能時刻”。
現在的懸疑電影朝著越來越生活化前行。
主角不是警察、神探,不是IQ極高的天才。
他們都是普通人,這樣的設定更接地氣,讓觀眾覺得我也可以“易容”,我也能“看電影會推理”。
當主角貼近觀眾,同時經歷忍無可忍的悲劇,觀眾能理解這種悲傷,電影順利走進觀眾內心。
02、平凡的意外在過去的懸疑電影、電視中,有許多是驚天動地的謀殺案。
死者死狀離奇恐怖、匪夷所思,比如《福爾摩斯》《柯南》。
過去的電影電視講求獵奇,那時的觀眾想要看些刺激的。
這類推理強調的是千分之一概率的完美謀殺,就是每一步都不疏漏的殺人。
觀眾所獲得的是解謎的樂趣。
到現在的觀眾看慣了獵奇,膩了。
懸疑朝著生活化發展。
《誤殺》的死亡案發生在一次非禮後的反抗。
《死無對證》的死亡案是一起普通車禍。
這是生活化、大概率會發生的死亡。
這樣呈現方式讓觀眾感覺到真實,電影所側重展現的是面對意外,主角的抉擇,一切抉擇都是因為愛。
《誤殺》是父親對女兒、妻子的愛。
《死無對證》是父母對死去兒子的愛。
要動我家人,我和你拼命。
正如《死無對證》中老人對富商凶手說的話,“別人都怕你,可是我不怕,你要知道,身為父親,如果看著兒子死得不明不白,我就什麼都不管了,我會賭上命要一個公道!”
而《誤殺》中的反派政客和陳沖飾演的警隊高層,得知兒子死後,哪怕錯的是兒子,他們同樣把心一橫,滿腦子復仇。哪怕官不要了,哪怕名譽沒了,也在所不惜。
過去的懸疑講究詭異的手法,將殺人的理由一筆帶過。可能離譜到一言不合就殺人。
現在的懸疑講情,講原因。好人壞人都有足夠充分的理由。
過去的懸疑走腎,現在的懸疑走心。
03、巧妙的“意外小世界”你會發現,無論是《死無對證》還是《誤殺》所選擇的都是中國觀眾不熟悉的地方。
這兩部電影主角都是開車滿路跑的處理屍體。
這種手法在中國是行不通的。
在中國,到處都有攝像頭,天網恢恢。
殺一個人,第一件事,調監控!
所以像《誤殺》,哪怕是國內演員出演,也一定要把故事發生地點搬到泰國。
在一個異域國度的“小世界”,規則可以由電影來決定。
弄一個唐人街,弄一個政客,弄一個隻手遮天的富商。
弄一個灰暗、不公的世界。
這就是電影所建立的“意外小世界”。
過去電影裡的“小世界”很漂亮,比如一輛富貴火車上的謀殺案,比如頂級酒店、賭場謀殺案等等。
爆破,追逐,豪車,打鬥等等。
讓觀眾在紙醉金迷中看一場華麗冒險。
現在呢?
那些爆破、大場面,對不起,全都沒有。
主角不會武功,一打就趴下。
場景更普通化,更真實,更“髒”。
強調的是主角和反派的對手戲,在不動聲色中的震驚。
比如《死無對證》的女主撞死陌生路人後,車壞了,她在等拖車。
此時開來另一輛車,車上下來一個老人,老人說能幫女主修車。
女主去了老人家,才發現自己殺的人是老人的兒子。
老人的熱情好客,女主的驚慌。隔著螢幕,都能狠抓觀眾的心。
以前的懸疑電影如同是拳拳到肉的拳擊比賽,要爽、刺激。
現在的懸疑電影,四兩撥千斤,全片都在鋪墊,一招致命。
結語當懸疑電影朝著越來越真實化的事件發展,脫離了福爾摩斯之類的匪夷所思案件。
將每個人物刻畫飽滿,理由充分,為了迫不得已的“親情”被迫犯罪。
觀眾很容易產生共鳴。
最近的電視也是如此,比如《隱祕的角落》《摩天大樓》。
通過環環相扣的事件,刻畫了一個又一個就在我們身邊的平常人物。
保安、教授、咖啡店員……生活處處懸疑,誰會有過一段黑暗隱祕的過去?
理由是你我都逃不掉的真情。
有共鳴,就能成就一部部高分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