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有任素汐參演的影片,我都是必去看,因為她的名字,代表了高品質和高票房,她出演的電影,沒有一部是不賺錢的。
比如16年《驢得水》,劇情非常精彩,成本不到2000萬,票房1.72億。
17年《提著心,吊著膽》,成本200萬,票房1368萬。
18年《無名之輩》,成本3000萬,票房7.94億。
19年主演《半個喜劇》,成本千萬,票房1.87億元。
同年參演《我和我的祖國》中的《相遇》,成本1.2億,票房28.59億,投資人賺得盆滿缽滿,任素汐憑藉精湛的演技被稱為“票房女王”。
最近她的新片《通往春天的列車》上映了。
可反響平平,豆瓣評分僅6.3,剛剛及格,上映一週票房不到300萬,可以說撲街的非常厲害。
這部獲得第24屆釜山國際電影節新浪潮提名的電影,到底不足在哪裡?
1《通往春天的列車》是小成本製作,講的故事非常簡單。
男主大川是齊齊哈爾一座工廠裡的工人,工廠效益不好,便把大川給裁了,好在大川能拿到4萬塊錢的補償金。
一天夜裡,大川去工廠拿自己不小心落下的手機,正好看見了2個小偷在偷東西。
可陰差陽錯之下,大川被兩個保安當做賊給抓住了,因為這事大川被工廠開除,連保障金也沒有了。
大川開始了艱辛的賺錢之路,到各個餐館找臨時招工,還自己拿著魚竿去釣魚,用釣來的魚去菜市場換肉。
後來他硬著頭皮裝成殘疾人,買了輛小的三輪車拉客。
在拉客時,大川無意中在廢品站發現了自己工廠的零件,他猜到小偷肯定是將偷來的零件拿來賣了。
於是他在廢品站蹲點,發現那兩個小偷竟然和工廠的保安是串通好的,一起分成,看來他是做了別人的替罪羊啊!
後來,大川抓到了小偷,但小偷用磚頭將大川打倒在地,在逃跑的時候被車撞死了。
大川最終也沒能拿到賠償金,在齊齊哈爾又找不到謀生的工作,只能坐上了火車,南下尋找機會。
通往春天的列車,寓意就是大川坐車南下時,春天馬上要來到了,他也在努力尋找人生的春天,可這春天真的會來到嗎?影片中沒有再給出答案了。
這部電影是以工廠改革為背景, 80、90 年代,東北都是中國最重要的工業基地之一,經濟發展非常好。
可後來由於管理體制、產業結構等原因,慢慢走向衰退,機械廠、紡織廠等等分別退下了歷史的舞臺,工人也迎來了“失業”熱潮。
背景選取可以說很有特色,能感知到導演想用底層小人物的經歷映射出東北社會的現狀:工廠蕭條,工人失業,年輕人找不到好的工作機會,人才外流……
但整個電影看下來,沒有太多的衝突和起伏,包括劇中也沒有配樂,劇情給人一種非常單調的感覺,在電影院幾次都因為劇情不夠抓人,我默默玩起了手機……
電影中基本上都是大川生活的瑣碎日常,從被當做賊抓後,他就變得特別喪,幹什麼都不順利,但想要用這種“喪”來反映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沒落、整個大環境的不良風氣,明顯還不夠說服人。
而且電影中有很多劇情很不符合邏輯,看得人很著急,大川去抓賊,明明看到對方和保安串通一氣了,為什麼不拿起手機拍下過程、作為證據?
後來好不容易拍到賊的作案經過了,可為什麼不去報警呢?非要自己去抓賊,這可是法治社會啊!
大川沒有報警,所以才被賊打了,然後工廠也不承認是大川抓的賊,賠償金還是沒有給他。
導演用這種不符合邏輯的做事風格,來襯托大川的慘,只會讓人覺得大川很蠢,看得一頭霧水,很難引起共鳴。
整個電影選取的題材是好的,刻畫出東北底層小人物的真實生活,來反映整個社會的凋敝。
可整個故事是不夠精彩的,甚至有些邏輯不通,在99分鐘裡,讓觀眾看到的更多是人物瑣碎的生活、平淡的對話,根本沒有過多情緒的起伏,彷彿喝了一杯白開水,無滋無味。
2作為一個在東北生活了三年的人,看到男主角大川,我很是懷疑他到底是不是東北人?
整個片子既然是以東北城市為背景,那麼人物的性格就一定要鮮明、有個性,除了大川操著的一口東北話,在其他方面,很難讓人感覺到這是東北人。
東北人最突出的性格:豪爽、直言直語、幽默樂觀、愛嘮嗑,甚至有的時候還有些“暴脾氣”,能動手就別吵吵。
而男主角大川呢,性格非常“肉”,而且很“悶”。
自己被認作賊,沒有反抗沒有報警,到了廠長家說不出話,還得讓自己的媳婦出面。
被開除後,他也沒表現出過多的苦悶,給人一種性格很軟、逆來順受的感覺。
在工廠受欺負、賺不到錢、買不起給去世父母的祭品、被老丈人看不起……無論遇到什麼事,男主大川總是那一副淡然無奈的狀態,表演沒什麼亮點,連一個突出的情緒爆發的畫面都沒看到。
反而是大川的好兄弟大同,更給人一種地道東北男人的感覺,尤其是在抓賊時,那股痛快勁兒,讓人印象很深刻。
男主角大川感覺不到他情緒的波動、他內心的痛苦無奈,用這種性格本身的喪氣來表達人物命運的喪,未免手段太稚嫩了些。
一個血氣方剛、充滿樂觀的人,有激情有嚮往,結果生活處處碰壁,鬱郁不得志,這樣有血有肉的角色,不更吸引人嗎?
接下來再說說女主角任素汐,說實話,這次任素汐讓人有點失望了。
她飾演大川的老婆蘇芳,懷孕在家,沒有工作,雖然大川失了業,但是她還是願意支援、理解大川。
但蘇芳,整個人物也是沒什麼太大的特點和起伏,比當年《驢得水》中的張一曼差遠了。
人物的性格也侷限了任素汐的演技,影片中也沒看到任素汐個人演技的太多亮點之處,比較記憶深刻的就是結局,任素汐雙手握著信封、氣到發抖的場景,其他沒有什麼太出彩之處了。
同樣是描寫東北重工業城市、工人失業的影片《鋼的琴》,從人物性格塑造、情節設計、包括演員的演技,要比《通往春天的列車》好太多。
所以,同樣的題材可以拍出不同的效果,《鋼的琴》豆瓣評分8.4,《通往春天的列車》6、3。
說到底,一個好的劇本才是優秀電影的支撐,否則,請來多厲害的演員,也終究是無法彌補故事的缺陷。
3當然,影片中也有一些讓人頗有感觸的情節,對映現實,很有荒誕感。
比如蘇芳的爸爸曾經是某個單位的一把手,當時退休後,下屬們就不再聽他話了,想找他們辦個事也是非常費勁。
蘇芳的弟弟是個“啃老族”,好吃懶做。自己賺不到什麼錢,成天想著一夜暴富,偷走了父母的血汗錢去炒股,結果賠得血本無歸,給父親直接氣到住院。
大川的廠長面對大川被冤枉,根本不為所動,即便最後抓到了賊,還是以“這賊不是大川抓到的”為藉口,就是不給大川補償金。
那兩個小偷,也有自己的無奈之處,其中一個當了爸爸,早就想金盆洗手不幹了,在被大川抓到時,哭得非常傷心,他不想坐牢,不想讓孩子受到自己的影響,他想做個好爸爸。
這些底層小人物,他們的經歷如此真實,彷彿就是我們身邊的某個朋友一樣。
最後,有必要再去了解一下《通往春天的列車》的創作背景。
導演李驥是土生土長的齊齊哈爾人,他親眼見證了東北經濟的沒落。
他出生時,齊齊哈爾還是全國特大城市之一,可現在,已經變成四線城市,人才外流,經濟發展緩慢。
家人都希望年輕人找個體制內的工作,公務員、老師或者國企,但年輕人基本都不願意呆在東北,都走去外面發展。如果你留心的話,你會發現在一些大城市,東北人是尤其的多。
李驥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拍攝的這部電影,包括電影的故事,也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
他從一個初中同學口中得知有一個小偷被抓判刑的經歷,然後進行了改編,拍攝成電影。
大川最後抓到了小偷,就隱喻著人們都找到了東北發展緩慢的癥結,但是卻無能無力,無法解決,就像大川最後也沒有要到錢。
電影在去年拿到了第24屆釜山國際電影節新浪潮獎的提名,雖然電影有很多不足,但對於一個新導演的處女作來說,是值得肯定的。
任素汐作為一個頗有名氣的女演員,願意去出演這樣一本小成本製作的電影,盡全力支援新導演,也頗為讓人感動。
東北發展之路還需要走很長,中國電影之路同樣如此。
就像結尾中大川坐上通往春天的列車一樣,我們至少要滿懷期待、心有嚮往,才可能有一天真正看到復甦和生機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