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三姐》1961年在全國公映後,連續兩年影院上座率保持在200%以上,這意味著有一部分觀眾是站著看的,可見它的火爆程度。
這部電影更在風靡東南亞各個國家,在馬來西亞,《劉三姐》當年被評為“世界十部最佳影片之一”;在新加坡,一次上映120天,在當時是破了電影放映時間的世界紀錄的。
有人說,劉三姐受歡迎是因為影片故事有趣,劉三姐和地主鬥歌,她表現出來的睿智跟地主出的那些洋相對比起來,實在令人開心;有人說是因為電影裡的山歌接地氣,朗朗上口;還有的人說是因為有“三美”,人美,歌美,景更美。
那麼,這樣一部傳奇的經典影片當年是怎麼出爐的呢?當時為什麼會拍這部影片呢?拍攝當中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背後故事呢?它成為傳奇經典影片的奧祕又是什麼呢?
1959年,全國各地都在忙著給“新中國成立十週年”獻禮,廣西準備就以彩調戲《劉三姐》為藍本拍攝電影來獻禮,正巧《讓我們蕩起雙槳》的詞作者喬羽去廣西採風時觀看了這部戲,他被風趣的唱詞和活潑的表演方式吸引住了。
就在喬羽琢磨怎麼把這個戲拍出時,長春電影製片廠也關注到了這部戲,他們覺得這個故事很新穎獨特,拍成電影肯定也吸引人。
於是由喬羽出任編劇,蘇里擔任導演,長春電影製片廠出資的電影《劉三姐》立項了。
不過他們經過初步的研究發現:唱詞初聽有意思,但仔細一聽就覺得很一般,如果按照原戲拍,沒有多大意思,如果想保留對歌的方式,就得重新作詞。
但是如果要大改動的話,時間上又怕來不及,因為馬上要到國慶了,於是蘇里和喬羽就日夜不分地加緊創作,蘇里負責分鏡頭,喬羽負責文稿,結果僅用了12天,以每人掉了10斤肉的代價,搞出了全新的電影拍攝劇本。
但是喬羽只是創作出來了全新山歌歌詞,曲子也還得找人重新譜寫,於是他們找到了著名作曲家雷振邦,他曾為《冰山上的來客》、《蘆笙戀歌》、《馬蘭花開》等譜過曲。
這下創作團隊是集齊了,但獻禮的時間快到了,演員都還沒選,更別說開始拍了,於是反對的聲音就來了,說肯定要趕不上獻禮了,不如就別拍了。
但最終他們還是選擇了開拍,畢竟已經做了那麼多前期準備工作了,不想前功盡棄。於是雷振邦踏遍了廣西的山山水水,在蒐集了當地大量民歌曲調的基礎上創作出了全新的山歌曲子。
接下里就是選演員了,那會兒選演員一般都是靠劇團推薦,當時一聽說要選在電影《劉三姐》裡飾演劉三姐的演員,很多劇團就把自家曾出演劉三姐很出彩的演員推薦給導演蘇里。
其中傅錦華是大家普遍看好的,但沒想到她一試鏡,蘇里就否決了,他覺得傅錦華唱歌時口型太大,顯得不夠漂亮秀氣。
這時蘇里聽說桂林戲劇學校有一個叫黃婉秋的學生長得漂亮,於是就邀請她來試鏡,蘇里倒是覺得她既漂亮又唱歌好聽,但是他覺得黃婉秋年齡太小了,才16歲,他有點兒擔心她演不出劉三姐的睿智。
於是他就安排黃婉秋扮演劉三姐戀人阿牛的妹妹舟妹,之後他就繼續在廣西找適合劉三姐的,但隨著時間一天天過去,還是找不到。
他只好把之前別人推薦的四個女演員再叫過來拍了樣片,親自送給文化部電影局審看,徵求他們的意見。
審片的藝術家對這4個女演員都不太滿意,覺得她們形象氣質不佳,不過時任藝術局局長的戲劇家田漢慧對扮演舟妹的黃婉秋挺看好,他讓蘇里再考慮一下,要不還是讓黃婉秋扮演劉三姐好了。
蘇里眼看著時間一天天過去了,就找來了黃婉秋,讓她再試一次戲,就安排她演繡繡球那場戲,只見黃婉秋邊繡繡球邊怡然自若地唱起了情歌,周圍人一片叫好。
蘇里覺得她表現得還不錯,就讓她再試一場戲,“三姐罵財主”的那場戲,只見黃婉秋柳眉倒豎、雙手插腰、小嘴緊抿、略一凝神,張嘴就唱,把劉三姐潑辣的一面表現得淋漓盡致。
蘇里這才覺得滿意,認為黃婉秋是可造之材,這才確定由黃婉秋出演劉三姐。但是黃婉秋畢竟是一個16歲的小姑娘,這部影片有大量的唱段,她無法勝任。於是蘇里找來了傅錦華,讓她給電影配唱。
儘管傅錦華心儀已久的電影《劉三姐》的主演劉三姐一角,她沒有被選上,但她是真心熱愛劉三姐這個角色的,所以她答應了給黃婉秋配唱。
土生土長的廣西姑娘黃婉秋普通話也不好,蘇里只好再找來一個配音員給她配音臺詞那部分,那就是長春電影製片廠的張桂蘭。
沒想到拍攝中,蘇里又遇到了一個難題,黃婉秋雖然長在灕江邊上,但她不會游泳。
可是電影裡有很多需要她站在竹排上表演的鏡頭,一旦遇到湍急險灘就會很危險,奈何黃婉秋學了很久也學會。
蘇里正巧看到劇組裡的一位漁家姑娘關秀的身材跟黃婉秋很接近,長相也差不多,於是他就讓關秀做黃婉秋的水上替身。
影片中,遠鏡頭的劉三姐撐杆劃竹排的鏡頭就是關秀拍的,還有劉三姐被“砍藤落水”的畫面以及劉三姐憑著手中一根竹竿劃過急水險灘的畫面都是關秀完成的。
正是黃婉秋背後其他“劉三姐”的鼎力支援,才給觀眾呈現出來了那個表演、唱歌、說普通話、劃竹排樣樣都完美的黃婉秋,才讓黃婉秋一炮而紅,成為人人難忘的“劉三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