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看這部電影時心潮澎湃、熱血沸騰。在這部電影裡,有悽美傳世的Teana之音——蘇格蘭風笛,有最具東方氣質的西方女神——蘇菲瑪索,更有一個男孩成長為男人的全部夢想——馳騁疆場、縱橫天下。
很多年過去了,也許是歲月磨礪了稜角,也許是經歷感悟了人生,今天再回過頭來看這部電影,女神依然靚麗,隨著蘇格蘭風笛響起,眼前雖然還能浮現蘇格蘭高地曠野的氣勢恢巨集,男女愛情情感的真摯纏綿、跌宕起伏,但在影片中,更多的是撲面而來的隱藏在畫面背後的信仰、權謀、宿命和歷史永不停息的波瀾流淌。
網路上有人評價《勇敢的心》不是一部好的史實電影,卻是一部史詩級的影片。對這個評價,我深以為然。1290年,蘇格蘭國王亞歷山大三世去世後,因無子,他的外孫女——挪威國王埃裡克·馬格努鬆尚未成年的女兒瑪格麗特在前往蘇格蘭繼承王位的途中去世。為了達到控制蘇格蘭的目的,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一世支援約翰·巴里奧爾,但是當約翰繼位後,1295年,長腿愛德華又撕毀盟約,率軍擊潰了蘇格蘭軍隊,把約翰趕下了王位。此後,蘇格蘭貴族的幾個派系因為相互間的鬥爭和為了個人的利益得失以及蘇格蘭與英格蘭千絲萬縷的聯絡,態度始終搖擺不定,一直不能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
1297年,威廉·華萊士(以下簡稱威廉)在斯特林橋戰役中嶄露頭角,與安德魯·莫瑞一同戰勝了英格蘭大軍,並在此後的幾年裡一直堅持對抗長腿愛德華一世,但是規模卻越來越小,簡單的說就是幹不過“長腿”。1304年,大本營斯特林堡被攻陷,一年後,威廉被抓,以叛國罪處以死刑。1306年,曾經投靠過愛德華一世的蘇格蘭貴族羅伯特·布魯斯(以下簡稱羅伯特)加冕,並於1328年攻入英格蘭,迫使愛德華三世簽訂了《愛丁堡——北安普頓條約》承認蘇格蘭成為獨立國家。此後又經歷了幾百年的糾葛纏鬥,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最終聯合組建了聯合王國一直至今。
在歷史上,威廉是一位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這無可爭議,但真正推動實現蘇格蘭獨立的應該說是影片中有些搖擺甚至是懦弱的貴族領袖原型羅伯特。我們可以說影片更多的突出了威廉,而忽視了羅伯特,有掩蓋史實與斷章取義的嫌疑,但是我們不要忘了,普通人不喜歡政治,更加喜歡英雄,而英雄往往帶著悲情的色彩。縱觀中世紀蘇格蘭與英格蘭的糾纏鬥爭史,妥協、欺騙、陰謀貫穿了始終,取得勝利的蘇格蘭國王是一位梟雄卻不是一個傳奇英雄。
導演和編劇顯然非常了解大部分觀眾的喜好與感觀,因此,他們選擇了威廉來講述這段蕩氣迴腸的故事,而不是羅伯特。
影片自始至終想要表達一個主題——民族獨立自由。其實這是一個有點抽象的概念,特別是在蘇格蘭與英格蘭關係曖昧糾纏不清的歷史中,想要非常明確的傳遞給觀眾影片的中心思想,還是很有些難度的。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導演和編劇巧妙地將自由這一抽象化的概念進行了物化和具體化,在劇情設計上,將愛情這一人類永恆中心主題融入進來,貫穿前後,作為一個有力的切入點,有效增強了觀眾的代入感和認同感。
威廉從小目睹了蘇格蘭貴族和父兄為反抗英格蘭暴政而死,被叔叔撫養成人學成歸來後,他本想好好的過日子,不僅不再參與反抗英格蘭的活動,而且,為了躲避領地貴族使用初夜權,他還與妻子祕密成婚。可這樣的躲避依然沒有讓他逃脫宿命,妻子不堪英格蘭士兵的凌辱奮起反抗被割喉。威廉痛不欲生,帶領人民反抗蘇格蘭的暴政,走上了與父兄相同的道路。威廉以愛情的名義開始了史詩級的征途,併發誓絕不妥協,因為愛人已經永遠的離去不會再回來,只有讓英格蘭人永遠不再踏上蘇格蘭的土地,才能告慰愛人的在天之靈。同樣的,在影片的結尾,王后的似水柔情幾乎融化了威廉的鐵血雄心,在行刑現場,威廉看著群眾裡的稚子和對著自己微笑的妻子美倫,他拋棄了內心最後的一絲猶豫、恐懼與不捨,大聲疾呼——freedom(自由),從容就義。
也許在導演的眼中,愛人美倫就是自由的化身,為了愛情就是為了自由,在最後時刻,威廉感到自己即將去與愛人美倫團聚,而這也許預示著自己和愛人將永遠的獲得自由……
前面,我們已經談到了,英雄、梟雄。在觀眾看來,梟雄往往是權謀的運用者,而英雄常常是權謀的受害者。威廉的蘇格蘭大軍擊敗了數量、裝備遠勝於己的英格蘭聯軍,展現了他們強大的武力,作為首領的威廉被神化甚至妖魔化,但在權謀面前,他又是如此的弱小無助,幾乎是被所有人聯手打倒——走向了英雄的必然結局。
影片裡,威廉的死可以說是多方聯合或是預設的結果。
愛德華一世,這位國王代表了英格蘭的利益,是威廉的主要對手、最大的苦主。
蘇格蘭貴族——克雷格,一直是一個只認利益的小人,他代表了貪婪的蘇格蘭貴族群體,儘管威廉被貴族們授勳成為爵士,但其實他根本就不是貴族圈子裡的人,因為他既沒有封地,也沒有所屬的子民。不要說威廉成為蘇格蘭國王,他們沒好果子吃,甚至如果讓威廉繼續蠱惑蘇格蘭人與英格蘭人大打出手,克雷格們的利益也必然嚴重受損——領地子民人心惶惶,無人安心為貴族效力了,所以,克雷格們必然是欲除之而後快的。
羅伯特有激情、有野心、能隱忍,他清楚如果自己輔佐威廉肯定能打敗英格蘭人,但如果是那樣的話蘇格蘭王就是威廉而不是他羅伯特了。說白了威廉的政治主張有些太超前了,他強調自由人人平等,但是在當時蘇格蘭的歷史條件下,這樣的政治主張是不可能實現的,而羅伯特則是一個務實主義者,他認同威廉能夠擊敗英格蘭人,但不認為威廉的政治主張能夠實現,根據以往的經驗,又不可能說服威廉改變自己的想法,所以,他不得不忍痛將威廉送給英格蘭人。就像影片裡羅伯特父親對他說的那樣:你自己甘心受騙,你心裡一直清楚要發生什麼事情。
與威廉惺惺相惜源於爭取愛爾蘭獨立的共同理想,出賣威廉同樣也是為了實現自己振興蘇格蘭的夢想,儘管羅伯特不承認,但是毫無疑問他有著梟雄的一切素養。
王后與威廉是親密愛人,按常理來說,她應該是最不希望威廉死的人,事實上,她也有營救威廉的機會。當威廉入獄時,愛德華一世已經處在彌留之際,就像王后威脅看守時說的一樣:皇帝馬上就要嗝屁了,太子是個“玻璃”,以後你認為誰能掌權?你知道自己該怎麼做吧?既然能威脅看守看望威廉,那麼憑藉王后的手腕,如果為了愛情不顧一切後果,還是有機會營救威廉的,但是她卻沒有那樣做。
不是說王后不忠於愛情、不肯為愛情獻身,而是實在是因為王后自己也自帶政治屬性,她還要顧及法國皇室的利益。前面已經說了,威廉是一個意志堅定的人,他獲救後,肯定還會繼續帶領蘇格蘭人反抗,但是這樣的話並不符合法國皇室的利益。事實上,在愛德華一世去世後,由於太子戰鬥力數值弱的爆表,法國皇室基本上可以通過皇后控制英格蘭(歷史上也確實如此),而這時威廉所代表的蘇格蘭再對抗蘇格蘭,就是對抗王后自己和王后代表的法國皇室了,所以沒辦法,作為自小接受皇室利益高於一切教育的美麗王后,也不得不捨棄愛情,眼睜睜的看著威廉就義。
至於,她在愛德華一世耳邊咬牙切齒的說:你兒子不孕,我懷的孩子不是他的,更像是故意氣對自己始終不懷好意的老公公和對自己的一絲絲自我勸慰。
斯蒂芬——神祕的愛爾蘭人,在與英格蘭聯軍作戰時,所有人都非常擔心愛爾蘭島的部隊,他卻驕傲的說,那是我的島,結果當戰場相逢時,愛爾蘭人也確實當場譁變,這說明斯蒂芬顯然也不是一個簡單的人,當威廉接到羅伯特和克雷格的邀請時,漢密斯極力反對,如果依照斯蒂芬平時的肆意妄為的性格,他顯然不應該相信這些貴族,但他還是對漢密斯說道:在戰場上,我看到羅伯特有機會殺死威廉,但是沒殺他,所以,我們應該相信羅伯特。這種燒腦的藉口與之前電影營造的斯蒂芬的人設很不協調,對於他反常的行為,我們只能說,他也許非常希望己方與蘇格蘭貴族們聯合,這使得他選擇性的遺忘了蘇格蘭貴族言而無信的屬性,也無視了威廉即將面對的危險。在我看來,斯蒂芬有可能代表了愛爾蘭當時某種政治勢力,他們有自己的政治訴求和利益,只不過導演沒有過多的敘述關於他的背景和情況,我們看不太清楚罷了。
與威廉從小長大的發小——漢密斯,他也許是影片主要人物中唯一一個不希望威廉去送死的人,共同的出身、共同的信仰、共同的經歷使得他成為威廉最忠實可靠的戰友。
在電影與現實的“轉換交錯”間,觀眾真切感受到了不同人物在不同選擇下的命運結局,在現實生活中,你願意保持自我做真實的威廉,還是想像羅伯特一樣忍辱負重、最終君臨天下呢?事實上,每一個成功都不是偶然的,我們在努力得到一些東西的同時也意味著必然會失去了另一些東西,究竟什麼對我們來說才是最重要的?也許只有每個人自己才知道。人生苦短!是仗劍高歌前行?還是和風細雨漂泊?無論怎樣,未知的人生必然充滿精彩。如果你要拼搏,就要拼盡全力去追尋夢想;如果你累了,沒關係,放緩腳步,天涯很大,心安即吾家!
看好看的電影,細數我們自己的人生!
我是太望,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