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以中國女排為主題,備受期待的電影《奪冠》上映3天,票房僅1.68億,基本退出國慶檔競爭,顯然提檔上映也未能挽救這部影片。

而影片口碑也不如預期,豆瓣評分僅7.3,雖然這個分數看似並不低,但離優秀影片的標準還有一段距離。

很多人認為,影片最大的敗筆還是在於找了香港導演陳可辛。顯然,因為文化隔閡,作為泰國華僑後來又去香港發展的陳可辛,很難真正領會內地人的女排精神,不能get到女排對於中國人意味著什麼。

當然,《奪冠》如果僅僅當成一部普通的體育或者人物傳記電影來看,或許還不錯,不管是劇本創作還是製作技術上都沒有什麼大的瑕疵,也凸顯了大導演陳可辛的實力,但是如果要來代表“中國女排”或許就不夠分量了!

而年初的春節檔,片方就曾迫於某些外界壓力,把名字從《中國女排》改名為《奪冠》,顯然也很能說明一些問題。

對於香港導演來說,拍主旋律電影失手已經不是第一次了,之前劉偉強就把《建軍大業》這樣的革命題材電影拍成了古惑仔黑幫片的風格,引起了不小的爭議,也讓參演的一幫“小鮮肉”一起被推向了風口浪尖。

而反觀題材類似,同樣有不少小鮮肉出演的《八佰》,卻成為大贏家,不但突破30億票房,口碑也一直保持在水平線上。

當然,如果說單純把功勞歸結於導演管虎一人,或許有些誇張,但作為內地導演,在類似題材的把握上,管虎明顯地要強出劉偉強這樣的香港導演一籌。

王晶就曾經暗示過,由於成長環境以及文化的隔閡,香港導演和內地觀眾普遍缺乏“共情”,這是一種很微妙的東西。

目前來看,除了林超賢能夠憑藉《紅海行動》等軍事動作電影,這類文化差異不容易凸顯的題材,在內地市場站穩腳跟。其他香港導演“北上”發展,或多或少都出現了水土不服的現象。

哪怕是被稱作”一人欠一張電影票“的星爺,在內地拍的戲也被很多觀眾認為一部不如一部,有水土不服、江郎才盡之感,

那為何資方還如此偏愛香港導演呢?一方面歸功於香港電影黃金時期留存下來的光環,讓以中老年人為主導的投資方更傾向於選擇香港導演。

而另一方面,香港導演相比內地導演整體也更熟諳商業片的製作規則,更容易保質保量的完成影片的拍攝,就是俗稱的“行活”。

但這種“行活”帶來的弊端,就是香港導演往往上限不高,一旦涉及主旋律巨集大題材的電影,跟內地觀眾共情力的不足的缺點就很容易暴露出來。

當然,這次的《奪冠》我們不能說拍得不好,也不能完全把責任歸結於陳可辛,畢竟他之前也有過《中國合夥人》、《親愛的》等成功案例,已經算融入內地比較成功的香港導演了。

只是女排在中國人心中的分量實在太重、期待值太高,再加上有很多超出影片本身之外的因素在左右:比如疫情的衝擊、陳忠和形象改編的爭議點,以及鞏俐、白浪等主演的國籍問題,這些“場外因素”顯然以及超出了陳可辛本身的控制。

《奪冠》沒有達到預期的票房和口碑顯然是多方面因素結合在一起造成的連鎖效應。但歸根結底,作為導演的陳可辛,都得背上這口“最大的鍋”。

香港電影雖然衰落了,但一大批香港導演仍在內地市場繼續發光發熱,如何更好融入內地文化,跟觀眾形成共情力,顯然是一個大難題。

最新評論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痛心!著名導演情人節拿菸頭燙傷老婆,不悔反笑,揚言:挺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