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文化多元,精神豐富的時代,讓不同年齡段的觀眾喜歡同一部電影,絕非易事。
正所謂眾口難調。
在電影《奪冠》首映那天,我目睹了一幅少有的奇觀。
不同年齡的觀眾簇擁入場,幾乎坐滿寬敞的放映廳。環顧我的左右,彷彿坐著兩個時代:一邊是一對90後戀人,一邊是滿頭白髮的夫婦倆。
電影開始後,儘管我專心注目,依然能感覺到他們同樣入神,沒有那種邊觀影邊玩手機的滑稽現象。片中出現笑點,90後那兩位忍不住笑出聲,年長者還是滿臉凝重。片中出現淚點,能感覺年長者用紙巾擦淚,能聽到90後發出輕微的抽泣......
隨著主題歌響起,片尾字幕緩緩而出。以往此時,放映廳的燈已亮,大部分觀眾紛紛散場,保潔員迫不及待地進來打掃衛生。而此時,觀眾還坐在椅子上,認真把字幕看完。即使燈亮了,還沒人起身,都沉浸在電影的情景裡。我有意識地環顧全場,大部分觀眾的眼睛是紅的,幾位小姑娘無力地靠在椅背上,似乎自己也打了一場排球.....
電影《奪冠》為什麼能獲如此待遇?又用什麼魅力“奪”得不同年齡觀眾的眼球呢?
01.《奪冠》把一代人拉回激情燃燒的歲月電影《奪冠》的亮點之一,就是點燃了一代人的集體回憶。
伴隨女排長大的一代人都忘不了那個雖然物質貧困,但精神豐富、雖然改革開放,但人心純淨的80年代。發憤圖強是每一個人的生命狀態,揚眉吐氣是每一個的內心呼喚。
恰在這時,中國女排奪得世界冠軍,它表達了中中國人共同的心聲,實現了中中國人夢寐以求的願望。人們看到的不僅僅是一場球賽,而是自己正在奮鬥的足跡,是國家正在崛起的勢頭。無論對體育熱愛與否,都參與到這股熱流中,宣洩自己的情緒,張揚自己的精神。
世界女排決賽那天,我所在的大學停下了往日嚴格的晚自習,每個班都設法弄到一臺9寸黑白電視機,50多個人緊緊圍攏在一起,睜大眼睛觀看。
當中日兩隊打成平局時,全場鴉雀無聲,都為中國隊的前景擔憂,也暗暗地祈禱和祝福。
決賽局吊足了大家的胃口,每一次取勝都是一片歡呼,每一次失利是一聲嘆息。最後郎平那幾下鐵榔頭般的猛扣,為中國贏得關鍵幾分,也把同學們的激情點燃,許多人索性站在凳子上喊起了加油。於是,全班、全系、乃至全校都回蕩著洪亮的加油聲,幾乎要把這所老校園掀翻。
中國隊終於贏得了世界冠軍,隊員們簇擁在一起,同學們也擁抱在一起,長時間地流淚和狂呼。
我們這代人的命運與女排何等相似,其中的奮鬥史如女排一樣的艱辛而堅韌,所有的委屈與苦難都在女排奪冠這一刻,找到了最好的宣洩和釋放。
自然,我們這一代人都成為女排的鐵桿粉絲,也在女排精神的激勵下堅韌前行。哪一位成功者的血液裡不流淌著女排的基因?哪一條成功之路不映照著女排精神的圖騰?
電影《奪冠》的高明之處,就是準確地捕捉了一代人的感情,並把它與女排的真實故事聯絡起來,用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展現出來。
片頭80年代城市面貌的真實展現,喚起多少人青春的回憶;郎平拼命苦練,絕不認輸的勁頭,引起多少人的共鳴;大年初一練得躺倒在地的隊員,催下多少人辛酸的淚水;五星紅旗第一在國際體育舞臺上升起的情景,又使多少人熱血沸騰。
還有當年觀眾看球賽傳播的激動情景、山村慶賀勝利點燃的火把等等,都真實地還原了歷史,把一代人拉回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
02.用體育本質和人文情懷感動年輕觀眾電影《奪冠》所表現的女排故事延續至今。
今天是一個比80年代更加豐富,也更為複雜的新時代。
物質的豐富帶來精神的浮躁,文化的多元注重個性的自由與獨立。這一時代的年輕觀眾自然與過去大不相同了。
可貴的是,《奪冠》與時俱進,用時代理念詮釋了女排新一代隊員的精神面貌和內心世界。
鞏俐飾演的郎平所提出的“大國體育理念”等一系列改革,順應了時代潮流,體現了今天中國體育的實績。
尊重隊員個性、允許來去自由、強調快樂打球等新的管理方式,迴歸體育本質,弘揚奧運精神,彰顯了一個大國的體育風度和人文情懷。
依照這一理念所設計的許多文戲比起激烈的賽場,少了幾分震撼,但富有內涵,有時代特色,也耐人品味。
對愛國主義、女排精神這些支撐女排歷史、今天仍是女排致勝的法寶,電影始終循序漸進的演繹,絕不生硬地塞給觀眾。
黃渤飾演的陳忠和教練看望女排姑娘時,有一段精彩的臺詞:
當年女排什麼都缺,但心裡有這個。
今天的女排什麼都有了,但缺了那個。
女排姑娘望著她們尊敬的教練,等待他對“那個”的解釋。陳忠和沒有正面回答,只把手在胸口上拍了拍。
在主攻手朱婷疲憊不堪,精神萎靡時,鞏俐飾演的郎平找她談心。不是傳統教育,也不講大話,而是從朱婷貧困的家庭談起,談得朱婷痛苦不已,淚流滿面。
年輕觀眾的心被這一幕深深戳動了。
今天之青年,儘管個性鮮明,桀驁不馴,但生活壓力比他們的父輩更大。就業困難、職場競爭、房貸包袱、養老育兒等等艱辛使他們外表瀟灑,內心鬱悶。有多少委屈需要訴說。
此刻,一個女排姑娘命運的精心演繹,恰好是年輕人宣洩情緒的渠道,自然引起他們強烈的共鳴。
在郎平問朱婷為什麼打球時,朱婷坦誠地說:“為父母打球”。
郎平沒有馬上糾正她這一觀念,鏡頭很節制地切換到下一個場景。
訓練中,郎平看朱婷扣球無力,引導她喊出來,倔強而內向的朱婷就是不喊。郎平氣得喝令訓練停止,懲罰她們睡在訓練場,想一想“為什麼打球?”
委屈的姑娘們都睡不著,也想不明白。她們都是90後啊,有屬於自己的思維方式,怎麼能用前輩的價值觀強求她們呢?
這時,陳忠和來了,他循循善誘地讓睡不著的姑娘起來練球。
待姑娘們情緒高漲後,陳忠和指著牆上的深深的排球痕跡說:
這都是當年女排留下的,一天一人要扣上萬個球,天長日久就留下這永恆的紀念。
這是比千言萬語都深刻的身教。姑娘們什麼都明白了,郎平教練佈置的問題和陳忠和教練所說的“那個”也有了答案:女排精神!為國爭光!
看到這裡,青年觀眾自然心服口服,沒有感到這是在說教。生活的壓力和責任還促使他們認同這一理念,並從中獲取了正能量。
女排新一代就是帶著被身教所提升的信念走向里約奧運會,也就是電影所展現的最後一場重頭戲。
當時中國女排已從80年代的巔峰跌入低谷,在里約奧運會排球賽中,中國女排連續三場失利,最後一場對陣當時的世界冠軍巴西隊。
巴西隊佔天時地利人和,中國隊出場時,受到的是一片戲弄與嘲笑,第一場也被強大和瘋狂的巴西隊打得狼狽不堪。
由於郎平教練的調動有方和隊員們的敗而不餒,很快打成平局。
決勝局是決定中國隊重振雄風,還是敗而回家的關鍵。
郎平這位負載著承前啟後重任的教練對新一代女排的言傳身教起作用了。她們把自身的能量和技藝發揮到極致,有效挫敗了巴西隊的士氣,使比分始終領先。
進入賽點,中國隊員的體力幾乎消耗殆盡,郎平及時換下主攻手朱婷,一是讓她喘息,二是交代她早就想說的一句話:
要成為你自己!
朱婷帶著這句囑託重新上場,最後一個重扣如1981年郎平重扣而奪冠一樣,中國隊贏了這場球,由此重返世界排球的前列。
也正是“成為你自己”這一富有人文情懷的理念,修煉出具有世界視野和個性特色的中國女排新一代。她們多走向世界,與各國一流球員切磋,向最新技術學習,從而保障了中國女排的長盛不衰。
這一切符合時代潮流,對應年輕人心理的演繹,自然贏得青年觀眾的認可和讚賞。他們甘願為這部看似體育片、實則人的成長史的電影買單;甘願為永恆的女排精神流淚和振奮,也會把這種精神潛移默化地融進自己的生活中。
這種效應得益於陳可辛導演的功力和對人物命運描述的擅長;得益於製作團隊既有主旋律色彩、又有可視性的創作思路;得益於鞏俐、吳剛、黃渤等知名演員的精彩演繹;得益於朱婷等女排隊員的真誠亮相。
豪華團隊的集體智慧,不僅為觀眾奉獻了視覺盛宴和精神食糧,也填補了中中國產體育題材電影的空白。相信它會和女排精神一起,珍存在我們的記憶裡。
-
1 #
-
2 #
難得有個體育題材的好片,陳可辛講故事的力度,總能擊中不同人的心靈,像排球“扣球”一樣準確。
-
3 #
女排精神是永不言敗的精神。女排精神是勇於拼搏的精神!
-
4 #
作者真厲害,能把不同時代的人帶入進《奪冠》!女排精神,永不言敗,勇於拼搏,值得傳承的愛國精神永駐中國人心中!
-
5 #
女排是一部有家國情懷的電影
-
6 #
能激起人們回憶的電影不多,《奪冠》算一個,影評寫出了這部電影之魂,促使人一定去看
-
7 #
奪冠好電影值得觀看!
-
8 #
作者影評的角度很巧,把幾代觀眾都帶進來
-
9 #
看了老師的點評和分析感覺把電影看了一遍。
沒看(奪冠),作者寫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