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至2017年,諾蘭導演的十部電影,其中,豆瓣前250部經典電影有七部出自他手,因此網友戲稱諾蘭出品,必屬精品,而《信條》是她的第11部電影,當然不容錯過。這部電影跨越七國拍攝,總預算超過2.2億美元,摺合成人民幣約為16億元,投資僅次於《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成為了諾蘭大師製片成本第二高的作品。
影片講述世界存亡危在旦夕,安德列想要集齊12種核能鈽元素,利用其巨大威力引發世界的對撞毀滅。男主穿梭於全球各地,開展特工活動,完成一項超越了真實時間的神祕任務。這項任務並非時間之旅,而是“時空逆轉”。其實《信條》就是一部類似於《007》的諜戰電影,但卻被玩弄時間的“慣犯”諾蘭玩出了新花樣,除了對於以往特工片的顛覆外,影片在視覺奇觀方面更是奉獻了顛覆認知的效果,時間逆轉設定下的習慣可以令人感受到眼花繚亂的驚奇與震撼,子彈是可以逆向回到槍膛的,牆上的彈痕也會隨即消失,飆車追逐也是逆向,不但車在逆向行駛,爆炸也在逆向進行。高樓的殘破瓦礫在逆向時間線被複原,又馬上在正向時間線被炸開。
很多喜歡諾蘭的鐵桿影迷都知道,這位大神堅持不亂用CG,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實拍狂魔。在一場戲中,諾蘭真的炸了一架波音747飛機,這架飛機當年造價2億美元,重約174噸。不得不說《信條》是很燒腦的,它的燒腦不在於劇情有多複雜,而在於該片需要觀眾的大腦和眼睛調整以往的觀看習慣,去適應逆轉時空中那些充滿不協調感的詭異畫面。不過大部分觀眾第一遍都能看懂基本劇情,知道發生了什麼,但卻無法理解其中的設定、細節、時間線和原因,所以很容易忽略片中埋下的伏筆,因此想看懂這部電影需先了解以下三點:
第一點,整部影片敘事方式可以只用一個詞來概括-Tenet,也就是片名。從T開始到N結束,再從N開始,到T結束,就像響尾蛇一樣呈現莫比烏斯環式結構。電影的前一個小時基本都是正序的,就像片名Te和半個n這裡,這時觀眾可能會覺得能看懂,畢竟是正常敘事,但是這些正向劇情,其實全部都在為電影后面的一個半小時埋伏筆。所以不仔細看後半段,很容易看懵;第二點,引入熵概念,逆向或熵減:事物的逆向反應,比如正常情況下,水果由新鮮到腐爛,是熵增,先因後果;然而熵減是水果從腐爛到新鮮,也就是先果後因。當然現實世界基本都是熵增,而伴隨著熵減同時出現的就是時間反演所謂的逆轉時空。在時間逆轉裡,人會倒行,說著逆向的語言,熱感也會變成冷感,因此逆轉狀態下的人物,由於無法適應正常狀態下的氧氣,所以要戴著面罩,這也成為了區分人物正、逆向狀態下的一個重要標誌;第三點,祖父悖論,當你回到過去,殺了你年輕的祖父,祖父死了就沒有父親,沒有父親也就不會有你,那麼是誰殺了祖父?祖父悖論在《信條》中貫穿始終,尤其是在結尾處,對於未來人類和現在人類存亡的思考。如果了解這三點,對你看懂該片還是有一定幫助的。當然,如果你想更深入解析電影的伏筆,那就需要明白更多諾蘭引用的理論,《盜夢空間》為我們帶來了一場持續十年的夢境,那麼《信條》會成為引發下一個十年熱議的現象級製作嗎?讓我們拭目以待,感謝大家的閱讀,喜歡記得點贊加關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