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從美國來》是由曲江濤執導,羅京民、劉天佐等主演的一部家庭型別的電影。該片於2012年2月2日在中國上映,是一部未在電影院上映卻獲得豆瓣8.4高分的小眾電影。該影片讓曲江濤在2013年裡斬獲四次大獎,更有網友高贊這是一部認真不裝逼的片子,很好的詮釋了什麼叫藝術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
影片講述了發生在陝西小農村裡平凡家庭的故事。主人公楊樹德(以下稱為老楊)是一個獨居的皮影戲老藝人。他向所有的中國留守老人一樣,過著孤獨且平靜的生活。然而三年不回的兒子給他帶回的美國孫子打破了原本的生活
爺爺老楊崇拜傳統文化裡的孫悟空,而孫子布魯克斯則崇尚蜘蛛俠。一開始老楊對這個拖油瓶洋孫子很是嫌棄,而孫子也不待見這個所謂的中國爺爺。生活習慣不同,文化差異,語言不通讓爺孫倆在農村的小院裡上演了一幕幕喜劇,二十幾天的相處讓他們從一開始的刀兵相見變成依依不捨,讓人感受到了一股濃濃的祖孫情。此外,洋孫子到來時的熱鬧與幸福和孫子離開後楊老獨自空回憶形成鮮明對比,不禁讓人引發對當代留守和空巢老人的思考。
這部電影沒有明顯的特效處理,樸實無華,但平凡之處方顯真。曲江濤將陝西方言,中西文化碰撞,傳統文化傳承,祖孫深情融合得恰到好處。讓人在看的時候,不自覺開懷大笑,又猝不及防淚流滿面,感動之餘,又引發思考。
不斷碰撞融合的濃濃爺孫情
兒子張棟樑深夜回來,給老楊帶回了一個二婚的美國媳婦和一個沒有血緣關係的洋孫子布魯克斯(老楊簡稱為布斯)。第二天一大早夫妻二人因為要臨時接到工作,要前往高原進行藏鈴羊考察工作,留下一封信委託老楊照顧布斯。
老楊是個地道忠厚的陝西農村人,有股血緣情結,他覺得這個沒有血緣關係的洋孫子讓自己在村子裡抬不起頭。於是,他一開始不是很接納,表面上很是嫌棄,但總是刀子嘴豆腐心,像所有中國爺爺奶奶對待自己的孫子一樣竭盡所能,甚至有求必要。在二十多天的相處裡,他們相互排斥、對立、碰撞、融合,爺孫兩人從相看兩厭到惺惺相惜,溫馨的爺孫情讓人動容不已。
布斯覺得茅房太臭,不願意用時,老楊會一邊懟他,臭就對了,香的那是廚房,一邊給他拿布捂住鼻子,為他準備香菸;在布斯想吃hamburger,老楊儘管不知道什麼是hamburger,但還是前往商店求助阿姨,為布斯做一個像極漢堡的肉夾饃;在布斯想喝牛奶的時候,老楊雖然會用中式英語咒罵這個麻煩的孫子dog sun(狗日的),但還是一次又一次厚著臉皮去找王站長要牛奶;當布斯離家出走時,老楊一把抓住他,生氣地對他說,中中國人民從來不是嚇大的,威風過後,又會想盡辦法讓孫子開心;當布斯第一次把玩自己多年珍藏的皮影時,老楊氣得罵他“你個狗,dog太陽的,蹬鼻子就上臉”氣急敗壞地趕他走,但最後還是胡亂給孫子把玩。
“比父母更愛孩子的人是父母的父母”,這句話一點都不假。你想要什麼,我都給,只要你開心,大概天底下的爺爺奶奶對孫子都是這般寵愛吧。
在這之前,祖孫的天平一直是傾斜的,爺爺無條件的付出,孫子一如往常地調皮,難侍候。直到爺爺雨中連夜挑燈給孫子做了皮影版蜘蛛俠。這個小魔王才敞開心接納和理解爺爺。
此後爺孫感情日漸變好,老楊教布斯用筷子,布斯也把自己夾的第一個小番茄給爺爺吃;布斯教老楊唱英文歌;老楊教布斯唱陝西老腔,繞口令。他們躺在床上拿著皮影版蜘蛛俠和孫悟空玩決鬥, 在黑暗中玩手影,一起約定過年吃年夜飯。一個老爺爺和一個小朋友,在微黃的燈下,伸出自己的小拇指,大聲唸叨著,拉鉤上吊一百年,不許變。滿屏的爺孫溫情,真是令人羨慕不已。
祖孫情是沒有國界的,跨越生活習慣、文化及語言障礙,這對半路爺孫終於變成了中國千萬祖孫該有的樣子。看到他們,就彷彿看到小時候的自己和溫柔慈祥的爺爺奶奶。
臨走前,布斯問爺爺孫悟空真的能打敗蜘蛛俠嗎?爺爺卻說為什麼要讓他們打架呢,要讓他們成為好朋友有一起保護世界。是啊,中國爺爺和美國孫子的碰撞融合,體現的不僅是溫馨、濃厚的爺孫情,更是中西文化合璧的過程。
孤獨寂寞的當代空巢老人
這部電影是在陝西的一個小農村拍攝的,在電影裡,除了王站長和趴在老楊牆上的三個年輕人,就再也沒有見過其他年輕人,就連小孩也很少出現,有的是老大爺和老大媽。村子寂靜而落寞,這是一座沒有什麼人煙的村莊,就像中國無數個正在等待死亡的村莊一樣。年經人為了金錢和事業紛紛離開農村,到城市打拼,小孩子為了受到更好的教育,也出去了。他們逢年過節,甚至好幾年才回來一次,留下那些老人苦苦等待。
在影片的開頭,昏暗空蕩的土房子裡,半夜裡老楊聽著皮影戲,躺在搖椅上睡著了,卻被突如其來的敲門聲驚醒,老楊踉蹌地出去開門。
“你找誰啊?”
“爸,是我,棟樑。”
“你不是死在外頭了嗎?”
原來是三年未回的兒子回來了。看到這裡不禁鼻子一酸。到底是有失望,老楊才會說出“你不是死在外頭了嗎”這句話。
在當今中國社會,像張棟樑這種多年不回家的年輕人比比皆是,像老楊這種獨居的老人也是一抓一大把。很多年邁多病的人,常常因為得不到很好的照顧,而孤獨的在家死去。因此,我們常常在新聞看到某某老人死於家中死後多少天才被發現了。不知什麼時候,“你陪我長大,我陪你變老”變成了一句空談,而“你陪我長大,然而卻獨自終老”變成了無數老人的晚年寫照。可怕的是,很多兒女並沒有意識到這麼做有何不妥。
兒子張棟樑說這次準備回來十幾天,但是第二天一大早由於工作原因就留下一封信和年幼的洋孫子,匆匆離開了。
信中說短則一個星期回來,長則半個月回來,然而這一去便是二十多天。好不容易盼到兒子回來,老楊卻被告知兒子和兒媳分開了,布斯也要回美國了,他們三人晚上就會離開。老楊對兒子痛心疾首地說道,“你是我這一生最大的敗筆”。
兒子回來時,老楊立馬給兒子做一碗熱騰騰的油潑面,兒子走時,沒有挽留也沒有咆哮,像大部分中國老父親老母親一樣,無論兒女什麼時候回家,總會給他們家的溫暖,但是兒女離開,再多不捨,也不會說出口。對他們來說,不束縛兒女,不牽絆兒女,讓兒女們過得好比什麼都重要。
布斯走後,院子裡不再有一大一小的衣服了,只剩下老楊的灰褐色中山裝隨風飄揚。昔日的熱鬧已不復存在,老楊還是原來孤獨寂寞的老楊。獨自一人躺在搖椅上,聽著皮影戲,閉眼想著,夢著自己和孫子的點點滴滴,睜開眼又是無盡的失望。
老楊在打完水後,還是會把石頭搬到井蓋上,甚至開啟井蓋,望著身不見底的井底,默默地回憶起自己和孫子大喊對方的那一幕。因為他曾告訴布斯,如果只要想對方了,只要對著井口大喊,對方就能聽得到。可憐的老楊最終信了自己騙孫子的話。
影片看到這裡,很難受,有一種無助感。我看到的不是一個孤獨落寞的老楊,而是中國千千萬萬的空巢老人。他們或在村頭,在街邊,在門口,在心裡盼著子孫,期望著,同時又失望著。
傳統皮影藝術的拯救之路
如果說祖孫情是影片的主線,那麼影片的副線便是皮影老藝術的拯救之路。隨著工業和科技的發展,這種老手藝容入不了當代的社會,逐漸沒落,最終落得個無人看,無人傳承的悲劇。
王站長多次請求老楊出師帶皮影戲班子,他很真誠,開出的條件也很豐厚,然而老楊不為所動。他不再相信有人會認真發展皮影,他怕王站長像以前的大部分官員一樣只是做做樣子,來了搞點所謂的政績,官一升,屁股一拍就走了。他更怕現在沒人看皮影戲,忙活一場,不過是大失所望。
這其實就是大部分政府官員對待傳統文化的真實寫照,不過是藉著拯救傳統文化的名義讓自己升官發財。不過好在影片中的王站長是在認真搞文化。
藝術有它特定的生存法則,不管你多用力,用心去把它留住,老藝術終究融入不了這個快節奏的科技時代。當皮影培訓班開課的時候,來學習的卻是一群50多歲的老大媽和老大爺。這暗示了皮影文化已經走向沒落之路了。偌大的村莊,不可能沒有年輕人,只是大家不喜歡皮影罷了。
於是,這個皮影戲班子變成了一群老年人的狂歡。老楊在教大家制作皮影時,侃侃而談,精神氣十足;大爺大媽學習時也都是聚精會神,一絲不苟。然而,回到家,老楊就變成了那個躺在搖椅上做夢的可憐老人。原來,除了熱愛,學習皮影更多的是讓空巢老人忙碌起來,讓自己的內心和精神有一個依託。
在影片的尾聲,布斯臨走前,剛好見證了這一偉大的皮影藝術盛宴。忽明忽暗的場地設定,惟妙惟肖的皮影表演,獨特唱腔加上或低或高的管絃之音,令人不禁潸然淚下。
“走遍天涯,到處是吾家。步長途,風吹雨灑;登高臺,講經說法;論琴音,六音通造化;言字意,四音不敢差;論情節,一白二笑三哼哈,老外末帖須象他;演苦戲,引人淚巴巴;演樂戲,惹人笑哈哈。常言道,戲假情不假,怎能說演者瘋子笑著傻。遇知音,歡迎迓,技藝雖高不可誇。這也是一宗文化,任憑他庸夫俗子恥笑咱。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這曲子唱出的不僅是皮影的落沒之路,更是唱出了老楊人生的心酸之路。
在文章的結尾,過年的時候,老楊獨自一人躺在搖椅上睡著了,睡夢中聽見孫子呼喚自己,夢見了自己孫子相約吃年夜飯的場景。突然被電話聲驚喜,這個電話正是孫子布斯打過來的。突然門被推開,兒子帶著複合的洋媳婦和孫子回來了。
一家四口窗唐裝,在院子裡彆扭地拍全家福。老楊終於等到三代同堂,實現和孫子一起吃上年夜飯的願望。
可能很多人會覺得這個結尾生搬硬套,太過美好,不現實。不過,這不重要,重要的是曲江濤實現了千萬空巢老人的願望,幾代同堂,膝下承歡。燈火通明,家人可親。
電影之所以美好,是因為它按著導演的既定思路拍攝,然而生活往往不能如願。在現實生活中,有千萬的留守和空巢老人不得善終,希望天底下的兒女常回家看看,莫要落得“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悲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