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周星馳的電影,幾乎是對香港電影特質“盡皆過火,盡是癲狂”的最佳詮釋。

1991年陳嘉上導演,周星馳、張敏、吳孟達主演的《逃學威龍》,並非是周星馳最好的作品,但一定是港片歷史上無法繞過的經典,影片貢獻了“周星星”這一既微妙地囊括了形象特質又很有記憶點的魔性名字外。

比之後來的《大話西遊》、《喜劇之王》或是集大成之作《功夫》,《逃學威龍》無論是影片結構,還是細節設計,都沒有達到最完美的狀態。

但電影開創了將“警匪片”與“校園片”成功結合的先河,無疑是贏得了觀眾的廣泛好評,最直觀的體現就是1991年度的香港電影票房——《逃學威龍》力壓成龍的《飛鷹計劃》、黑幫史詩片《跛豪》、周潤發張國榮的《縱橫四海》奪得年度票房冠軍。

而兩種型別元素拼貼、糅合後,加上週星馳的印記,便成了有別於一般商業型別片的“周星馳電影”。

更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逃學威龍》的主題、情節方面涉及到的兩大型別元素“警匪片”與“校園片”,正是80年代電影市場檢驗成功後的主流型別,例如林嶺東1987年的《龍虎風雲》則是講臥底高秋的悲情命運、1988年的《學校風雲》揭露著校園霸凌。

當週星星帶著臥底的使命,化身學生來到學校時,嘴上還一邊唱著“我無自由,失自由,傷心痛心眼淚流”。這種後現代式的拼貼與戲仿是隨處可見的,此處則是效仿周潤發主演的《監獄風雲》(同樣是林嶺東導演)。

結尾處,“奪命鉸剪腳”(黃炳耀飾)解救周星星時的動作,毫無疑問則是照應著《英雄本色》中周潤發的角色阿Mark。

長大後再看《逃學威龍》,發現並非是簡單的喜劇,在感受幽默與愉悅的同時,更發現了其中的一絲悲情與校園暴力的殘酷。

《逃學威龍》的故事結構,採取了一個“警匪片”式的警察當臥底化身學生的模式。但比之80年代“臥底題材”《邊緣人》、《龍虎風雲》那般小人物極盡蒼涼的悲愴與無力,《逃學威龍》是完全地“以樂襯哀”,是一種悲喜交加的無奈自嘲。

面容姣好、青靚白淨的警界能手周星星,被上司“奪命鉸剪腳”黃sir安排為臥底——化身學生尋找丟失的“善良之槍”,與達叔(吳孟達飾)成了同為臥底的“患難父子”。

小人物地位低、人微言輕,命運走向經常由他人決定,他們的命運似乎已經被預定,達叔屋內的神位都是犧牲的拍檔。功成後,或許收穫了一點點名聲,失敗後,則永久失去了性命。

電影在處理臥底周星星為代表的普通警務人員與上司矛盾時,沒有采取成龍《警察故事》中那種憤慨、怒火中燒的情緒宣洩,相對柔化了這種衝突。

例如,在情節處理上:上司“奪命鉸剪腳”雖然驕橫但也盡職盡責,周星星兩重身份雖有無奈卻也並非深陷絕境,結尾處的“贏得美人歸”更是弱化了臥底雙重身份夾縫中的荒謬與悲情。

校園片:暴力與霸凌

《逃學威龍》的另一大精彩之處,是觸及到“校園暴力”這一十分微妙的“灰色地帶”。

長久以來,主流文藝作品對於切切實實廣泛存在於現實中的校園“暴力”與“霸凌”,是避而不談的。也正因為這種心照不宣、約定俗成的“習慣”,這一塊在華語影視劇中相對“空白”。直至周冬雨、易烊千璽的《少年的你》的問世,“校園暴力”才正式成為華語電影中的一個嚴肅主題。

並非是中中國人“隱惡揚善”的文化傳統,更深的原因是在於:現代觀念尚未完全滲透人心之時,相當數量的人口尚未脫離體力勞動,這種環境下對暴力行為的“容忍度”是較高的。

於師生之間,“適度體罰”是一種學生、老師、家長間的“共識”;於學生之間,人與人因家庭背景、物質條件、階層差異而產生的霸凌,經常被慣性忽視。

《逃學威龍》中周星星的校園正是一個複雜的社交網路:

刻薄古板的訓導主任,看似正派,卻陰狠毒辣;

唯唯諾諾的黃小龜,看似猥瑣,不過是一個習慣於討好取悅他人的可憐人;

家境優渥的富家少爺,與黑社會老大大飛(張耀揚飾)“沆瀣一氣”;

有錢有權有勢的學生主導學生間的話語權,自動地形成“小團體”,對弱者形成各種形式的霸凌。

彼此間的“貓鼠遊戲”與博弈方式,是通過“身體規訓”的方法呈現的(周星馳電影一貫的出色之處,也是香港電影的特色優勢,在於對“身體”作為符號、規訓與觀看物件等多重角度的“奇觀式”呈現)。

例如,周星星的體罰方式千變萬化,作弊時一前一後的身體來回運動的節奏感,黃局長幫周星星作弊時調動下屬時的一連串“連鎖反應”,學生與老師之間的“粉刷遊戲”,何老師(張敏飾)最後一場亮相時的動作。

“身體”本身的魅力,被呈現得淋漓盡致。

當然,影片呈現的“校園暴力”尚且以一種輕鬆、戲謔的方式呈現,這是港片的缺點,商業利益主導下無法過於深入思考;同時也是優點,因為對愉悅、幽默的追求還是福斯審美相對普遍的共性。

用當下的視角看,《逃學威龍》比之周星馳後期的代表作,固然情節深度有所欠缺,但影片對流行元素的把握具有獨到之處。在隨後幾年的香港影壇,既有《逃學威龍2》這樣的原班人馬創作的續集,同時也有王晶導演、眾星雲集的《逃學英雄傳》這種跟風作。

當然,我們很難指望通過電影治癒現實校園中的痼疾,這並非是文藝作品能解決的。或許,通過電影中的校園感受到青蔥歲月、少年時代的那些心照不宣的趣味,已經足夠了。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眾星齊聚飛天獎:女星們“挖空心思”炫美!馬伊琍優雅,孫儷大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