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交響曲》是一部德國音樂劇情電影,又名《交響狂人》,由托爾薩哈維執導,演員彼得西摩尼謝克、高茲奧圖、畢碧安娜貝格羅主演,改編自真實事件,劇情講述為了促進族群之間的和諧相處,德國知名指揮家愛德華接受組織一個團隊包含以色列與巴勒斯坦青年交響樂團的任務,然而他很快就發現這是項極為艱難的挑戰,除了團員彼此之間的衝突不斷,外界的異樣眼光更對他們實現夢想的道路帶來沉重的壓力。
《狂人交響曲》影評:在不完美中找到完美結局
一直以來,音樂和歌曲都有一股特別的力量,從《鏗鏘玫瑰》、《小小戀歌》、《女聲我最美》到《說再見前的30分鐘》等音樂電影,我們都能在其中看見角色被歌曲鼓舞,進而找到自己的人生道路、獲得能勇敢面對未來的正向力量,但即便如此,《狂人交響曲》這部以交響樂團為核心的音樂電影,卻也以國家的領土衝突,還有人與人彼此之間長久累積的仇恨,告訴我們這個世界上並不是所有事情都如此單純美好。
《狂人交響曲》評價好看嗎?
1999年德國指揮家丹尼爾巴倫邦成立由以色列與阿拉伯年輕音樂家所組成的「西東合集管弦樂團」,希望用音樂來消除國家與族群之間的矛盾,撫平幾個世代以來因為種族與宗教差異所引發的國仇家恨。雖然最一開始引起兩邊人民強烈的反彈,但經過多年努力與時空背景的轉變,也成功在讓聽眾享受音樂的同時,引發各中國人們對於相關議題的重視。然而儘管最後有著看似美好的結局,根據這段真實故事改編的《狂人交響曲》,卻只讓我們看到殘酷的前半部分。
光看著《狂人交響曲》這樣的片名,原本以為電影是像《進擊的鼓手》、《為琴痴狂》那樣講述音樂家沉醉於藝術,為了追求完美而逼近痴狂的故事,沒想到題材竟然這麼硬核,不僅利用交響樂團的音樂題材呈現出年輕人為了實現夢想所付出的努力與決心,更重要的還牽涉到中東地區幾個世紀以來複雜難解的主權領土爭議,以及角色身處戰地對於槍聲炮擊見怪不怪的真實生活樣貌,這些故事背景也讓表面上以音樂為主題的《狂人交響曲》變得更為多元豐富。
《狂人交響曲》的歷史背景
因此要理解《狂人交響曲》片中角色彼此的衝突起點,就必須先對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兩國之間的關係有初步認識。早在公元前,猶太人因為文化與宗教信仰就時常跟位於美索不達米亞的「亞述」、「巴比倫」等王國發生衝突,而公元后在羅馬帝國的統治之下,帝國對猶太的鎮壓也導致猶太人大舉離開古以色列,從此展開數千年的海外流亡,經歷中世紀受到歐洲基督教徒與中東穆斯林的壓迫,還有二戰期間的納粹大屠殺,才終於在19世紀陸續重返以色列故土,而這就是他們與巴勒斯坦等中東國家衝突爆發的開始。
在英國的扶持之下,隨著移居的猶太人數量增多,猶太跟阿拉伯人之間的關係也逐漸緊張,爆發了第一次中東戰爭,雖然戰後猶太人成功佔領包括聖地「耶路撒冷」等巴勒斯坦土地建立以色列國,但也直接影響到原本在此生活的巴勒斯坦國民,使他們被一群流離失所的人驅離而變得「流離失所」。從此這個區域的領土與主權爭議,不僅讓擁有強大武力的以色列與生活較為貧困的巴勒斯坦衝突不斷,兩中國人民之間也互相抱持著難解的矛盾。
《狂人交響曲》無解的矛盾
而在這樣複雜的歷史背景之下,《狂人交響曲》以兩國年輕人共組管弦樂團,因為彼此之間的種族宗教差異,還有多年來戰爭衝突與族群壓迫所造成矛盾作為故事核心,一邊是自己作為音樂人想要跟大師學習的渴望,另一邊則是從出生就被灌輸的價值觀與過往人生經驗,除了使得團員們在追尋夢想的音樂道路上深陷兩難,也讓《狂人交響曲》能針對藝術與政治之間的關係進行深入的探討。
或許我們能看到《狂人交響曲》片中指揮家為了順利完成這場交響樂演出,傾盡所有方法來讓團員們能夠認識、理解對方,利用音樂和每個人朝夕相處所建立的情感連線來消除彼此內心的國仇家恨。而這表面上還真的有效,他們在經歷許多互相咒罵仇視,到互相釋出善意與和解的過程之後,確實也成功打成一片,展現出一個交響樂團應有的團結和默契,然而即便如此,從個人出發的情感卻依然無法在短時間內改變兩個族群打從出生以來就「不一樣」的本質。
《狂人交響曲》劇情的核心
其中不僅是外界社會無法接受自己國家孩子跟仇敵和樂相處,甚至交換彼此的文化習慣,一場突如其來的意外事件也瞬間打破團隊才剛建立起來的情感關係。《狂人交響曲》非常真實地呈現出這個社會必定會存在的矛盾,從理想與現實主義之間的碰撞,到生活裡無所不在的政治衝突,都在片中音樂元素與人與人之間單純情感的包裝之下,讓觀眾對他們遭遇打抱不平的同時,卻又因為無力改變現實情況,找不到能確實解決問題的方法而感到無奈。
然而儘管片中交響樂團的最終結果看似失敗,但我們也不該因此屈服於兩方無解的矛盾。如同電影《狂人交響曲》讓大師這位因為父母曾幫助納粹而遭到部分偏激人士唾棄的德中國人作為以、巴團員們溝通的橋樑,雖說政治永遠無法跟任何事物清楚分割,什麼政治歸政治,藝術歸藝術已經被證明是天方夜譚,但即便如此,看著裡頭雙方短暫和平共處的時光,《狂人交響曲》也在最後迴歸整部作品的音樂核心,讓至高無上的藝術帶出人們那最純粹且不被外在事物干擾的真心。
《狂人交響曲》結局的省思
或許現實總是有著許多我們無法獨立改變的事件,不過在這個充滿殘酷的世界裡,我們是否也能夠找到一個角落,通過對於彼此的理解,在特定時候打破阻隔雙方的高牆?並在那個瞬間讓自己完全沉浸在音樂之中,享受那種最單純的快樂?或許這種避免兩敗俱傷的辦法,也是《狂人交響曲》將需要講求團員互相配合、取得平衡和諧的交響樂作為主要題材的原因。
正是如此,《狂人交響曲》讓團員練習時演奏捷克作曲家德弗札克的第9號交響曲《來自新世界》,並在最後分崩離析時以《戰火浮生錄》裡法國作曲家莫里斯拉威爾的《波萊羅》收尾,其中由弱漸強到激昂的全體齊奏,不僅以磅礡震撼樂曲展現出音樂能夠飽含的巨大能量,那種象徵著團結與齊聚一心的精神,更是呼應《狂人交響曲》整部電影希望用這段悲劇故事喚醒我們必須重視族群之間溝通與和解的主題,給人留下強烈的後勁,回味無窮。
《狂人交響曲》影評結論
整體而言,《狂人交響曲》無疑是一部充滿力量的作品,《狂人交響曲》來得真是恰到好處,除了引發觀眾對於國際局勢與現狀的反思,裡頭角色面對歷史仇恨的態度和人與人之間的包容理解也給予我們看待事物的另一個角度,雖然現實中我們無法在一起,但至少有音樂連線著彼此的心靈,我想這也是一種不完美中的完美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