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9月30日三部重磅獻禮片上映過去20天左右,我們現在再回顧一下三者之間的差距。
寄以厚望的《攀登者》是最先落隊的,評分口碑也是最低的,前不久才剛過10億票房。
《我和我的祖國》票房則大幅領先,口碑也是最佳。《中國機長》後來居上,從10月5日起便逆襲,登頂單日票房冠軍。並維持相當長一段時間,且與《我和我的祖國》票房差距也縮小到1億以內。
而到了本月18號,三部國外進口影片上映,把獻禮三部曲擠下前三的位置,它們分別是《雙子殺手》、《沉睡魔咒2》、《航海王:狂熱行動》。
雖說是“新王”取代“舊主”,但似乎歷史還要重演。
首先《雙子殺手》可能就要繼承《攀登者》的命運了。上映首日奪得單日票房冠軍,可隔天就下跌至第三名。
《雙子殺手》無疑是這三部影片裡最受期待的。李安在國內是有一定票房號召力的導演,本片繼續採用了激進的拍攝製式--120幀+4K+3D。
雖然影片帶給我們一種不一樣的全新觀影體驗,可故事卻成為了短板,引發觀眾的吐槽。
影片故事很簡單,甚至說是過於老套,無非就是人與克隆人之間的那點事。故事老套是因為本片的劇本早在1997年就已經成型,本打算2002年暑期檔上映。
可是後來不知是何原因,未能製作,直到現在才製作上映。
在當年,也就是1997年,克隆羊“多莉”的新聞震驚世界。
如果劇本在那時就拍攝完成並上映,可能會取得不錯的成績。因為後來探討“克隆”問題的影片過多,已經很難在挖出更多的新意了。
對於影片的最大兩點—“120幀”,這是否會引領電影技術的革新呢?我還是持懷疑態度的。
縱觀電影史上的幾次重大革新,從黑白到彩色,無聲到有聲。這兩次變化,都使得觀影體驗迅速飆升。而十年前《阿凡達》的放映,又使得電影有了3D技術加持。
我們可以回想這十年來,3D技術在電影的應用如何呢?幾乎特效大片都會才用3D製作,影院上映這些影片的時候也沒有2D版本可以選擇。
可這也只侷限於影院觀片,人們對3D的依賴遠遠低於前兩次變革。我們可以不看3D影片,這不會對我們有多大影響(畢竟平常看視訊也都是2D的)。
但是如果我們看不到電影的色彩,聽不到影片的聲效,那還有多少人能看的下去呢。
所以我覺得120幀技術的應用,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只會出現在少量的高成本大片上。
畢竟離第一次120幀的出現已經過去了3年,這段期間並沒有看的任何一部影片有應用這技術(甚至於是48幀、60幀)
而且這兩次的應用都面臨著巨大虧損,《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就虧損4000萬美元。
《雙子殺手》製作成本約1.4億美元,全球宣發費用接近1億美元。但北美上映10天累計僅3650萬美元。海外票房累計8220萬美元。預計本片將會虧損7500萬美元左右。
《沉睡魔咒2》算是迪士尼下半年比較重要的影片了。在上映第二日,票房就從第三名升至冠軍。在國外也獲得不錯的成績,把上映多日的《小丑》拉下寶座。
從觀影的反饋來看,本片品質較上部大幅下降,口碑甚至不如《雙子殺手》。
但畢竟有迪士尼的操刀,和經典IP的加持,還是會有一些前作觀影者,以及父母帶領兒童觀看的。
最後還有一部影片,《航海王:狂熱行動》,這是海賊王的第14部劇場版,也是海賊王二十週年的紀念作品。
本片票房不俗,上映36小時票房破億,首週末票房超1.38億,上座率、觀眾口碑等各項資料領跑10月熱映電影。
只不過這類電影都有個特性,前期會有大量粉絲購票觀看,造成電影很紅熱,票房也很好看。等過些天,粉絲消化的差不多,剩下不了解也沒觀看過動畫原作的群眾,基本不會考慮買票進場的。
縱觀10月的電影市場,開頭藉著國慶檔三大獻禮片貢獻率大量的票房,而現在又有三部進口片接力,但好成績維持不了多久。
加上《好萊塢往事》的撤檔,後面還是會比較平淡,等到11月初的《終結者:黑暗命運》和《天氣之子》上映,應該又能火熱一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