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霍洛維茨 - For Horowitz(南韓)
一位二十世紀的頂級鋼琴家曾經說過:“彈鋼琴不是為了比賽,愛‘她’,就因為‘她’的本身。”她的名字就叫——霍洛維茨。
一位平凡的女老師,承受著本不該承受的挫敗,致使她幾乎失去了對生活的信念。一位對音樂天賦異稟的孩子,也因為來自支離破碎的家庭而苦不堪言。對他們來說,音樂就是一種媒介。他們用鋼琴抒發心中的憤怒,用鋼琴表達內心的痛苦,用鋼琴演繹真實的自己。
世界上總有貧窮的人擁有世俗的心。
電影告訴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自己的世界,鋼琴是一種手段,霍洛維茨也同樣這麼認為,重要的不是鋼琴本身,而是樂曲裡的喜怒哀樂。
逆光飛翔 - Touch of the Light (臺灣)
這是一部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
天生失明的裕翔卻是一位鋼琴天才,因為不想被同情而拒絕參加任何的音樂比賽。
愛跳舞的小潔被迫放棄跳舞,卻結識了一位跳街舞時總光芒閃耀的男友。
青春、勵志、正能量。還記得年少的你追逐夢想的時光嗎?看完這部影片,不光只有感動,還能喚醒那沉睡已久的熱血青春。
真人真事,再加上本色出演,曾代表臺灣角逐奧斯卡,導演張榮吉更獲得金馬最佳新人導演獎。
音樂人生 - Music and Life (香港)
橫跨六年,講述香港鋼琴神童在音樂和人生路上的成長曆程。
黃家正十一歲便前往捷克和專業的交響樂團合作,這位天才神童,是香港的驕傲,也是中國的驕傲。他熱愛音樂,熱愛鋼琴,希望音樂可以指引他的人生。
小小的身材,大大的能能量。他希望音樂能告訴他人生的定義,所以他說:“同學和老師總是想贏,但那不重要,音樂才重要。”
想飛的鋼琴少年 - Vitus(德國)
這是一部濃重人文色彩的電影,映照著西方的人性解放思想。
母親綁架了兒子的幸福,把自己的“光榮”綁在下一代,因此兒子喪失了快樂的權利。
對Vitus而言,他最愛的東西就是鋼琴,可是他只願意在有情緒的時候抒發。他最渴望的東西就是飛翔,在影片最後,飛翔的他不是最後的解脫,而是實現自我的飛躍。
閃亮的風采 - Shine(澳洲)
本片根據澳洲的猶太籍鋼琴家戴維•赫爾夫戈特(David Helfgott)的真人真事改編。
David擁有一段不一樣的童年,父親在二戰之後的蒼涼背景下書寫生命,因為創傷,把所有繼承歷史的經驗傳遞給下一代。
David對音樂也有獨特的見解,他熱愛鋼琴,在鋼琴裡沉醉,磨練感悟。憑藉與生俱來的天賦和大量的練習,達到了巔峰。挑戰成功高難度的《拉赫馬尼諾夫第三鋼琴協奏曲》,之後在福斯的掌聲中頹然倒下,告別舞臺,真正幸福的人生就是從遠離人群開始的。
曾經的你是否有受過傷害,千萬不要成為破壞孩子夢想的家長。傷害不是繼續,愛和幫助才是家庭溫暖的接力棒。一顆自由的心,快樂的成長,然後讓他們選擇自己的人生。
鋼琴之森 - ピアノの森(日本)
和別的影片不同,不是天才,也沒有勤奮和成功,天賦和興趣,而是用鋼琴作為載體講述了一段友誼的故事。
他沒有家庭背景的束縛,沒有別人的施壓,沒有所謂的追求,他是一心為了彈鋼琴而彈鋼琴的人。當他執拗的說:“這是我的鋼琴”,才是最感動的時候吧。
彈鋼琴的路很長,成為鋼琴家的路更長,就算付出巨大的代價,也未必能成功。但是讓孩子快樂的彈琴,卻是輕而易舉的事。
希望那些在自己世界裡的孩子,為了那些喜愛的玫瑰,孤單但不孤獨的等待綻放。
紀錄片:鋼琴的黃金時代 - TheGolden Age of The Piano(美國)
大衛·杜巴爾(David Dubal)主持的音樂紀錄片,共3集。從管風琴、管羽鍵琴開始,講述了鋼琴和作曲家、演奏家的演繹發展。
在那個文藝的黃金年代,一窩蜂的冒出了很多大師級的鋼琴家,文藝復興,回顧經典。該紀錄片講述了鋼琴的發展史,是非常珍貴的影像資料。
紀錄片:音樂天才基辛 - Evgeny Kissin -The Gift of Music(美國/加拿大)
葉甫格尼·基辛是俄羅斯著名的鋼琴演奏家,被譽為“20世紀後半葉最驚人的鋼琴天才”。
6歲的基辛在俄羅斯著名的莫斯科格涅辛音樂學校學習,在那裡,他遇到了唯一的老師安娜。基辛年少成名,紀錄片記錄了他在BBC逍遙音樂會上的獨奏,這是該音樂節有史以來的第一次。
基辛沒有國際鋼琴大賽的“保證書”,也不是顯赫的名師門下。他是一個不追求名利的鋼琴家,至今仍儲存著對音樂的純真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