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印象中李安在華語電影引起的震動有兩次。一次是十二年前的《色,戒》,半個中國的男人都羨慕廣州深圳的人們可以自由去香港看那剪掉的七分鐘。

另一次是在社交媒體上傳了很久的電影片頭,一部李安二十五年前成名的《飲食男女》,驚豔了很多沒看過電影的人,短短的三四分鐘,百看不厭。

而創造了華語電影好萊塢票房紀錄的《臥虎藏龍》,除了讓華人頭回有機會拿到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獎盃外,對於很多華人來說,這是一部太過一般的動作電影,場景美則美矣,但動作戲實在沒有讓人提起興趣的地方。

好萊塢有個不成文規定,一部導演要是連續拍了兩三部不賺錢的電影,那麼任你是天王老子,都很難再獲得金主的支援了,想東山再起比登天還難。

李安在2016年推出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儘管在中國豆瓣8.4分的口碑和1.5億的票房都還不錯,但在美國的票房卻只有173萬美元。

最終對比4000萬美元的成本,電影公司虧得一塌糊塗。

相對標榜技術的領先等概念,普羅福斯對電影的認識只有好看or不好看。

這一回時隔三年推出的《雙子殺手》,再次祭出“3D/4K/120幀”,外面斯文內心強硬的李安一心堅持自己的理念,可是提前一週於北美上映的電影在imdb上已經仆街了,中國市場還會再次救他於水火嗎?

目前看,首周的票房還不到1.5億,這些錢還不夠主演威爾·史密斯一個人的片酬。

儘管史皇這些年也演了不少爛片,在年輕人的心目中威望有些不夠,但是6月份的一部《阿拉丁》就讓他滿血復活。

而《雙子殺手》的最終預測票房也不會超過3億,相對於技術創新帶來成本的大幅上揚,《雙子殺手》血本無歸似乎在劫難逃。

如果此片再如上一部那樣讓老闆虧本,那麼任你是李安也可能要面臨無戲可拍的下場。

在好萊塢,一般一個導演如果連續兩三次的商業表現不能夠讓老闆滿意,那麼他就很難在商業電影上再有翻身的機會。畢竟有太多優秀的人才備胎。

吳宇森就是前車之鑑。

2001年的時候,導演了票房全球第三的《碟中諜2》還讓他享盡了無上的榮光,可隨後的大製作《風語者》讓片方怒虧7億(8857萬美元)。

接下來的《記憶裂痕》的折本更是讓他直接打道回“府”,好萊塢再沒有片方找他拍片,暴力美學教父只能轉戰中國大陸。

來到內地拍攝的吳宇森的兩部《赤壁》儘管票房不俗,但由於成本巨大,片方依然沒有太多賺頭。

而人為被一切為二的《太平輪》直接讓片方虧得欲哭無淚。

迴歸動作老本行的《追捕》,原本想借著國人懷舊的契機大撈一票。

可這一撥年輕人不會寄情於你雙槍和白鴿的情懷,口碑的崩塌讓電影在上映10天后才艱難破億,最終導致老導演至今無片可拍。

最新的例子是老成龍。儘管連年拍片數量不減,但是大哥已經多年沒有在好萊塢電影亮相了。就是在國內他的電影也基本上等同了票房毒藥,讓人有點心疼他的金主人脈。

血淋淋的事實擺在了李安的面前。

《雙子殺手》的豆瓣評分是7.1分,儘管對於很多電影來說這已經是一個不錯的分數,但是對於李安電影來說,是上一部讓他走了滑鐵盧的商業動作片《綠巨人浩克》6.7分外的最低分。

平庸乏味,幾乎是很多觀眾對李安重歸商業片《雙子殺手》的第一觀感,用傳統電影的標杆衡量,是不及格的,而IMDB上5.7分也是《綠巨人浩克》5.6分外的最低分李安電影。這說明在平的地球上,全世界的影迷觀賞水平大同小異。

三年前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李安導演就率先嚐試了該拍攝方式。

當時由於拍攝方式過於先進,全球僅有5家影院可以放映“3D/4K/120幀”的影片,中國內地也只有北京和上海各一家,上映時票價超過200元。

而現在三年過去了,華夏電影開發了一套CINITY影院系統可以放映“3D/4K/120幀”版本的《雙子殺手》,但是這套系統售價就達到了550萬元,還要加上單片的票房分成。這讓很多電影院對該片“3D/4K/120幀”的放映望而卻步。

改造成本太大了,這得賣多少張電影票才能收回啊。

因此到目前為止,整個北美沒有一家能夠播出這個規格的電影,在中國也只有三十幾家電影院能夠放映。

可李安為什麼非要執著於此呢?

於傳統影院放映相比,“3D/4K/120幀”系統的放映,讓銀幕更加大(如IMax)、畫面更亮更清晰(超過24幀)、維度更多(3D),資料量自然也更大(4K),也就是說看電影的視聽享受更加強烈。

但相對專業從業者,普通觀眾對於“3D/4K/120幀”的感覺並沒有那麼強烈好嗎,他們並不關心什麼通透,什麼沉浸式觀看體驗好嗎。

對於一般觀眾來說,坐在電影院裡就是想看到一部好看的片子,當然螢幕更大更清晰更好,但不是唯一條件。故事性、思想性、娛樂性,似乎都與“3D/4K/120幀”不沾邊兒。

甚至好多人更願意窩在沙發裡拿手機看,那麼這樣的觀看條件豈不是對“3D/4K/120幀”的褻瀆?

票房賭注全部投放在大陸的李安此次註定要失望了。

儘管面對眾多采訪者,他還是那樣老實斯文儒雅,但他面對記者說的《雙子殺手》中對人性的探討,對自我存在的探討,對於“後天的教養和先天的基因到底是怎麼回事兒”,顯然沒有那麼多說服力了。

所謂“後天的教養和先天的基因”主要指的是片中的美國國防情報局老特工執意退出江湖之際,遭到了連環追殺,而屢屢差點置他於死地的年輕殺手竟然是20歲的自己!

擅長拍攝人際關係探幽類文藝片的李安做起商業片往往力不從心,節奏經常不在點兒上,劇本更是個大問題。

這次的《雙子殺手》節奏是商業片的節奏,主打短平快,主要想在視效上吸引觀眾,可惜故事素材又出現了問題。

一個克隆人的噱頭,確實是20年前劇本的賣點。可到了2019年,觀眾們已然見過太多的科幻故事,李安的劇本很難就這麼輕易糊弄觀眾了。

一部據說在1997年就已經定型的劇本很難讓22年後的觀眾再產生新奇感,甚至探討的人性也早都成了不堪一擊的臭氧層子。

翻看編劇名單,第一順位的戴維·貝尼奧夫確實很乍眼,第一季的《權力的遊戲》就是他的作品,曾經驚豔了全世界,不過第八季也出自他筆下,儘管有艾美獎的最佳提名加持,但已經很難讓人服眾。

《變臉》裡反覆易容當初看起來很新奇,現在的年輕人再看已經了無新意。

克隆人這個噱頭已經是上個世紀克隆羊多莉誕生後的熱點。《侏羅紀公園》在90年代初就已經把“克隆”玩得天花亂墜,《第六日》《禁閉島》《雲圖》《月球》等等探討人性也都到了極致。

即使是片中AI捕捉技術,我們在《魔戒》中也見識到了維塔公司的強大,那個咕嚕姆的表演簡直是歎為觀止。

因此《雙子殺手》只有50歲的史皇與20歲的自己“同臺競技”這麼個賣點了。

據說製片方還找來了威爾·史密斯當年的片段做參照。

不過客觀說,片中追殺老特工的摩托飛車動作戲,還是有著老港片動作乾脆凌厲的風範。

這是片中為數不多可看性比較強的段落。

到了結尾的高潮部分,動作依然花哨,但是炸彈也好,不死真身也好,都依稀有當年《終結者2》的影子。

觀影過程也有點當年看錄影帶和VCD的感覺。

李安自己也坦承拍這部電影,在技術上投入過多,於劇本等創作上就不得不少了一些,沒辦法,錢就那麼些。

這個技術也就是“3D/4K/120幀”以及史皇的換臉技術,據說史皇的片酬還趕不上片子裡的技術投資。

“3D/4K/120幀”的效果是毋庸置疑的會產生視覺奇效。就像營銷號上都指出的片中高速列車通過時,普通的2D電影展示出來什麼樣,“3D/4K/120幀”又是什麼樣,確實不一樣。

可是“3D/4K/120幀”的電影院改造費用太貴,是現在已經時有關閉的一般電影院承受不起的。

即便加持了前面說的CINITY影院系統,電影的票價對於普通觀眾來說也是個大問題。

《雙子殺手》的故事遠沒有《復聯4》那樣大IP炒作成兩三百一張票也有死忠去看。

它也遠沒有當年《阿凡達》特效驚人,上映時IMAX一百八一張票都一票難求的場面。

觀眾能不能捧場,最終還是要落在電影好不好看上面。而相對一個城市或許都沒有一座能觀看“3D/4K/120幀”效果的放映廳,李安的革命或許都沒有什麼價值。

如果沒有場面,也沒有好故事,那麼只能說執意要做電影革命先驅的李安是在孤注一擲。

這一擲目前顯而易見地失敗在票房上了。

對於64歲的老導演,手握三座奧斯卡,拿遍三大電影節獎項,本可以功成身退,頤養天年,但是依然在探索電影的路上執著前行,就像《雙子殺手》的中文推廣曲,《野望》中的歌詞,“我孤身踏碎黑夜,洞穿凜冽,直進不停歇……”

主題曲是高曉鬆和御用詞人尹約的合作作品,由目前華語歌手中最具市場號召力的李宇春演唱,編曲的則是今年夏天最火的綜藝《樂隊的夏天》中一夜成名的“Click15”。

旋律優美,歌詞奮進。一切都是朝著打造流行的路數而去。可往往最潮的包裝也都隱藏著最質樸的內心——李安探索未來電影的發展,“對於電影將來會變成什麼樣,我很好奇”。

不管票房行不行,你都會對李安肅然起敬。

李安的下一部電影文藝片《馬尼拉之戰》即將啟動了,這讓所有喜歡李安的影迷暫時都鬆了一口氣。

去看《雙子殺手》吧,有“3D/4K/120幀”的更是別錯過,錯過或許就是永恆。

沒有“3D/4K/120幀”的,你看看也無妨,如果這不是署名導演李安,你或許覺得還不錯。

最新評論
  • 《大奉打更人》結局: 許七安的最終歸宿
  • 劉曉慶打羽毛球,身手矯捷,曾是羽毛球明星隊隊長,保養的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