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上映一個多月,《八佰》累計內地票房破30億,作為影院復工後的首部大片,《八佰》用驚人的票房號召力終於讓沉寂了大半年的電影市場熱鬧了起來。

另一部戰爭片《金剛川》也於不久前,宣佈定檔於10月25日。

《金剛川》的“大片質感”絲毫不遜色於《八佰》,由《八佰》導演管虎、《流浪地球》導演郭帆以及《繡春刀》編劇路陽聯合執導,張譯、吳京、李九霄、魏晨、鄧超等實力演員助陣,從陣容班底上來看可謂是集齊了電影界的數張王牌。

《金剛川》的題材也有別於其他中中國產戰爭片,它展現的是發生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往事,這樣的視角註定會在當下產生強烈的時代價值。

或許是因為目睹了觀眾對《八佰》釋放出的強烈觀影熱情,7月才開機的《金剛川》趁勝追擊將上映時間提上了日程。

旗開得勝的《八佰》能否如願分給《金剛川》一點票房運氣不得而知,但回望整個中國電影的發展歷程,接連上映的這兩部戰爭大片,總算填補了中國電影市場在商業戰爭片這一型別的空白。

不同時代下,中中國產戰爭片的轉型

抗日劇一度是中中國產電視劇經久不衰的一大題材,但在中國電影市場上卻很難做到顯山露水。

究其原因,還是因為中中國產戰爭片具備國家主流意識形態,核心內容必須以傳達主旋律價值觀為主,所以在故事性上難免會落入模式化的套路中。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由於動盪的社會環境,戰爭片一直都是中國電影的創作主流。皇甫宜川也曾在《中國戰爭電影史》一書中提到過:“中國戰爭電影的出現並不是中國電影藝術自身的發展和商業動機所致,而是在民族危難之際,愛國激情促使中國戰爭電影登上了歷史舞臺。”

那時候的中國電影市場號召廣大電影工作者以電影為武器參與抗日鬥爭,因而誕生了一系列諸如《松花江上》《一江春水向東流》《八千里路雲和月》等經典抗戰片,其抗戰片主旨都是為了抵禦外族侵略、激發抗日熱情。

新中國成立後,為了慶祝抗戰勝利,中中國產戰爭片的主題又變成了“慶祝勝利”、“回憶戰事”以及“緬懷英雄”這三個關鍵詞,這一時期湧現的戰爭片分為兩大型別,一類是如《南征北戰》《地道戰》《地雷戰》等還原革命戰爭場景的大片,一類是如《劉胡蘭》《董存瑞》等注重革命英雄個人事蹟的作品。

早期中中國產戰爭片最大的特點,就是具備鮮明的時代性,主題都是為了弘揚愛國主義與民族自豪感。

但對於進入新世紀的觀眾來說,傳統的戰爭片缺乏一定的故事吸引力,在人物的塑造上也缺乏鮮明的記憶點。

而且隨著《拯救大兵瑞恩》《珍珠港》等好萊塢戰爭大片的出現,觀眾不免對中中國產戰爭片有了更高的要求。

直到2007年馮小剛導演的《集結號》出現,讓中中國產戰爭片走向了商業戰爭片的轉型之路。

《集結號》的拍攝模式摒棄了傳統戰爭片強調主旋律的風格,它在表現形式上借鑑了好萊塢戰爭片,在寫實地呈現戰爭殘酷場面的同時,也塑造了“穀子地”、“焦大鵬”、“趙二斗”這樣有血有肉的群體英雄形象,讓灰暗的戰地閃耀起人性的光輝,藉此傳達反戰的核心思想。

《集結號》用一己之力將傳統戰爭片推向了更為迎合市場的商業戰爭片的高度,在這之後,《戰狼》《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等中中國產優秀戰爭片接連上映,這些電影在商業模式和型別片模式上都進行了升級,在故事內容上也都以“以小博大”貫穿始終,聚焦個體放大人性,讓普通觀眾也能從小人物中感受到戰爭的殘酷。

相比起傳統戰爭片模式化的敘事節奏,商業戰爭片火氣全開、層層遞進的戰事衝突能讓觀眾在觀影過程中大呼過癮,在情感傳遞上也更為真實動人。

商業戰爭片會否成為未來電影市場的新熱點?

隨著中中國產戰爭片的轉型,整個市場對於該型別片的情緒接受度也更為高漲。

《集結號》在上映後累計創下了近2.6億票房,僅次於當年的票房冠軍《滿城盡帶黃金甲》(2.91億),而那個時期能夠破億的中中國產電影屈指可數。

十年後上映的《戰狼2》更是一舉創下了56.39億的驚人票房,迄今仍是中國電影票房排行榜TOP1,成為中國影史上現象級的戰爭片。

《湄公河行動》累積票房11.8億,既收穫了票房也贏得了口碑,被觀眾譽為“不輸給好萊塢戰爭片”的佳作。

2018年春節檔的“黑馬”《紅海行動》一舉斬獲了36億的票房,成功擠進中國內地票房排行榜TOP5,無論是戰爭場面的真實性還是軍事專業知識的處理上都做到了極致。

再到2020年頂著疫情還能闖過30億票房大關的《八佰》,這些戰爭大片的成功也意味著中中國產戰爭片商業化的步伐又往前邁進了一步。

當然,雖然說聚焦歷史的戰爭片是有一定題材紅利的,但要說以上這些爆款戰爭片大賣完全是因為題材也確實有失偏頗,畢竟不是所有的商業戰爭片都能在現在的市場收穫豐厚。

比如講述常德保衛戰的《喋血孤城》票房就不甚理想,電影總投資5000萬人民幣,票房卻只有300多萬慘淡收場,《喋血孤城》的失利不僅僅是因為題材受限,或許也和主演安以軒、呂良偉缺乏票房號召力有關。

再比如展現淞滬會戰的《捍衛者》,同樣是歷史壯舉,卻只有1000多萬的票房。票房失利,演員表一樣脫離不了關係。

可見,商業戰爭片若想成功,重要的不是拍什麼題材,而是在於怎麼拍,導演功底、演員號召力、營銷手段等都是關鍵。

在時代與行業變遷的大環境下,中中國產戰爭片正在努力地適應市場,越來越商業化的中中國產戰爭片也藉助了中國電影發展的風浪迎風起航。

現在,中國電影工業正在急速發展,比起從前還需藉助各方國家電影團隊的外力,現在的中國電影早已具備拍攝像《流浪地球》這般高水準高技術的電影工業基礎。

整個中國電影市場也在逐漸擴容,十幾年前電影破億已是奇蹟,但十幾年後,破億的電影稀鬆平常,中國電影票房早已向幾十億甚至百億票房靠近。

有了對市場的較好預判,商業戰爭片才能更好地在籌備階段追加預算,以此獲得更高的電影技術增強觀眾的觀感,再加以升級營銷聲量,高投入的商業戰爭片更能獲得市場優勢。

再者,市場對於中中國產戰爭片也釋放出了新的利好訊號,除了紅軍、抗戰、解放這傳統三大題材外,抗美援朝也正在成為中中國產戰爭片的一個新的拓展空間。

除了即將上映的《金剛川》以外,目前已有多部抗美援朝電影已經立項啟動,分別是《冰血長津湖》《冬與獅》《決戰上甘嶺》等電影,從陣容上來看,這些電影對觀眾來說也是具備一定市場吸引力的。

目前期待聲最高的莫過於《冬與獅》,它講述的是長津湖戰役,該片導演就是大名鼎鼎的“戰爭片專業戶”張黎,《人間正道是滄桑》《辛亥革命》《四十九日祭》等都是他的代表作品,而編劇則是曾創作出《士兵突擊》《我的團長我的團》的蘭曉龍。

相信在未來的中國電影市場,戰爭片無論是在數量、題材、風格上都更加豐富多元,乘著中國電影發展的風浪,商業戰爭片前景無量。

最新評論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劉愷威與楊冪疑因真人秀鬧僵?港媒指兩人意見相反,彼此欠缺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