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浪時偶然看到了這屆浪姐的名場面之《女明星吃火鍋篇》。
經典之處在於,全程火鍋下來,所有在場女明星都吃得熱火朝天,而張天愛聊天、比瘦、大笑,但壓根兒不動筷子。
張天愛其實跟胖沒關係。從浪姐一登場,她就被大家發現瘦得過分,於文文說她“跟個骷髏架子似的。”
但即使這麼瘦和美,她仍然顯得焦慮與緊繃,仍然對年齡、身高諱莫如深,在聚餐時她仍然是嚴格恪守進食規則的那一位。
在《太子妃升職記》裡,張天愛的驚豔出場為她贏得一眾喜愛。但至此之後,她鏡頭前的呈現都與那個自信明豔又生機勃勃的形象相去甚遠。可她又分明時刻自律,以最嚴格的標準要求與丈量自己。
魅力是玄學,但也並非完全無章可依。
張天愛的種種表現至少很明顯的說明了兩點:第一,她一定狠狠地吃過美貌的甜頭,以至於無論如何至今要緊抓這點不放;第二,她其實是個不大自信的人,她不真的相信自己除了美貌,還有其他值得大眾欣賞的地方。
這兩點互為因果,在她身上拉扯作用。
張天愛在多個綜藝和採訪中提起過自己的成長經歷,可以大致拼出她如今不太自信的原因:從小家裡開餐館,餐桌是她的作業桌,客人吃飯的包廂深夜時是她的臥房。她從小觀察身邊人迎來送往,很善於體察周圍人的情緒。也曾寄居在老師家裡過,在那裡學會了從不主動提要求,學會了“變乖”而便於被接納。再後來被送去貴族寄宿學校,成為“杉菜”,被有錢的同學嘲笑、欺負自己農村的出身,而她選擇繼續默默接受,改變自己融入環境。
直到今天,仍然能夠從張天愛身上非常清晰的看出這種自律與被規訓下成長的痕跡。她似乎習慣於活在他人的情緒與目光中,以不斷的自我調整與犧牲進行迎合。她身上分秒緊繃著“討好”兩個字,哪怕沒有目標受眾。但她嚴格要求自己一定要“做正確的事”、必須“被喜歡”。
這幾乎可以直接回答為什麼她一切外在都是大美女高配設定,卻始終沒有在如今這個真美女稀缺的內娛紅得石破天驚。因為不斷調整迎合的過程,正是逐步與真實的自我告別的過程。而一個沒有個性的、不真實的人,是沒有魅力可言的,也不會獲得其所期待的喜歡。
張天愛自認她在綜藝節目中做得是自己,而表演時的狀態則會與真實生活中的她不盡相同,會“更活潑,更放得開。”
原因在於對“真實”的定義上。
在觀眾看來,連在綜藝中都時刻按照既定程序執行設定的明星,雖然每個舉動都高度正確,卻無法感知到內核的存在,更像一種雖近卻遠的朦朧標本;而影視劇中的人物,明知虛假,但是有血有肉,有一切跟外界交手後的喜怒哀樂,反而給人感覺更加真實。
而一切打動與被打動的情感,都建立並流動在真誠的交互之中。至少應該讓觀眾感覺真誠。
直到她上阿雅的節目,談及已經過世外婆時潸然淚下。她從小住在上海,由外婆一手照顧帶大,祖孫兩人感情深厚。她當模特的第一筆收入全給了外婆,這是她心底深處最親密的人。在這一段的回憶中,屢屢被網友認為不會演戲、面孔撲克,每一個情緒反應都需要導演親自示範的Angelababy,神情真摯到令網友吃驚。
大家赫然發現,原來她的臉上可以做出這麼豐富的表情,原來她也可以有這麼強大的感染力。有趣的是,因為堅信這絕非她表演能力可以企及的高度,所以這種偶然窺見的真實,更讓人印象和感觸深刻。
這就是真實的力量。
有時候,這種對於“真實”的感知,甚至可以來自對當事人缺點的體察。明星們視缺點如虎,都想做畫上裱的全人、完人。其實不必過於恐懼自我暴露,賣個破綻,反而可以以退為進的消解完美背後的空洞。那英的真性情微博被做成表情包,以名言警句的形式流傳江湖,算負面形象嗎?未必吧,反而網友認為她夠real。
這些人格特質的一個細小切面,至少可以讓觀眾感知到可以感知到熒幕另一端的血肉。你至少可以準確的說出上述明星的特點,而不僅僅是一個模糊的、僅僅關於美麗的印象。三維的追星世界裡,不全依賴想象。觀眾需要的是先感覺到這是個“活生生的人”,然後才是“這人怎麼樣”、以及“我喜不喜歡”。沒有對“人”的感知,後續的好惡無從談起。
娛樂圈裡,經紀公司們一度流行用“人設”解決所有問題:今日流行甜妹,那就在cp炒作和劇情設置上拼命加糖;明天“爺範兒”盛行,女明星們就各個都要梳油頭穿西裝拍照;男星可以永遠絕口不提自己已婚已育的事實,在社交媒體上苦嘆單身的惆悵… 審美博主教大家做美女時,也會時不時強調術語標籤,要沉默是金、要氛圍感、要學習如何冷清疏離。有效嗎?多少有點,這種依靠公式打造出的成果像極了流水線上類型化的生產標籤,批量製造出的同質化商品至少可以保證質量的下限。
但正如諸多面目姣好又讓人過目既往的網紅臉一樣,性格提純的同時也撇去了可能存在的趣味性。完美無缺是乏味的另一類代名詞。被調製的結果是,一切像極了商場櫥窗裡紋絲不動的漂亮模型,又像出廠前已經完美配置的AI。
你也許會被它們吸引駐足,但你絕不會愛上它們。誠如亦舒那句名言:美則美矣,沒有靈魂。空洞的人物無法引發大眾的情感投射與共鳴,即使拼命討好也不行。
所有一夜爆紅的對象、人或者作品,在滔天的掌聲與鮮花到來前毫無知覺。他/她們只是一貫的按照自身既定的軌跡行事,隨後或偶然或必然的迎來了成功。這種成功與被追捧無法準備,無法複製。
就像張天愛,如果她提前知道自己會憑藉太子妃一角爆紅,她還能夠如此鬆弛與自然的完成表演嗎?沒有人知道哪片雲彩有雨,這或許是一件好事。這會讓人在做自己時更鬆弛,而自信與鬆弛是人類魅力的基石。
但也無謂按教程特意追求鬆弛感,鬆弛是果,而不是因。一旦刻意追求它,就會與它遠遠背離。鬆弛與否取決於自信的程度,一個內在篤定堅實的人,對於真實自我的暴露是坦然而無畏的。他們能夠接受自己有缺點,而不在意這是否會影響他們被點讚的數量。所以梁朝偉從不掩飾自己社恐的本質,張曼玉說演戲如今對自己毫無吸引力,林允戲演得一塌糊塗,但是你只要關注過她的社交媒體,就很難不對這個人心生好感。
優點有時會變成人們身上最大的枷鎖。它成就你,讓你日夜受惠於此;也阻礙你,讓你暗自懷疑,是否除此之外自己再無任何可愛之處。而打破僵局的辦法或許是自我接納:允許自己犯錯,允許自己有慾望,也允許自己被討厭。因為缺點,可能往往就是一個人最大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