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獨行月球》票房差不多能是20億體量。”

“《獨行月球》至少50億......”

“《獨行月球》票房能達到100億”

隨著《獨行月球》的熱度持續升溫,行業人士對於這部影片的票房估量多少有些“玄幻”了。

100億屬實有些誇張,但《獨行月球》的暑期檔票房冠軍之相已經初現。

正式上映前,《獨行月球》預售就破了1億。公映首日,內地票房報收2.38億。截至發稿,累計票房已達10.7億。

這樣的成績,對於開心麻花+沈馬組合的電影班底而言,倒也在情理之中。

更進一步看,沈騰、馬麗繼《夏洛特煩惱》之後,時隔七年再度合作主演劇情長片,很大程度上保證了《獨行月球》的市場號召力;另一方面,科幻+喜劇題材類型也使得其別具一格。

口碑方面,信心十足的《獨行月球》在首映不到24小時,豆瓣就已經開分——超過3萬人,打出7.3的評分。對於一個科幻喜劇電影來說,7.3分絕對不算低。這也讓觀眾對於影片的期望又提升了一個等級。

如此,《獨行月球》在2022年暑期檔乃至整個上半年的電影市場裡都算的上是“尖子生”。火爆的節奏,也許真如首映禮上賈玲預測票房:突破50億?!

那麼,“沈馬”的這次合作是否達到了觀眾的高期待值呢?目前來看,答案並沒有統一。

(下文涉及劇透,慎食)

豆瓣上的“差評集”

為什麼這麼說?

《獨行月球》上映後,經過一晚的發酵,豆瓣打分人數從3萬+漲至6萬+,評分從開分時的7.3分跌到了7.2分;第二晚過後,打分人數上漲到11萬+,評分再降,截至目前,豆瓣評分7分。

從數據來看,增加打分人數中,既沒有打四五星好評,也沒有打出一二星差評,大多數歸檔三星中立分。

由此看來,不少觀眾眼裡,這部影片距離高分佳片尚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其一,笑點低幼化以及過於煽情。

不可置否,《獨行月球》的“含騰量”滿足了觀眾的期待,但不少觀眾看來沈騰貢獻的笑點還是一些常見的老梗。

前期搞笑劇情演完,後半段轉而走煽情路線。借用網友@荒誕地球人的原話來說:不新,老套路了,當然,架不住還是有挺多觀眾吃這一套。

需要強調的是,《獨行月球》翻拍自韓國漫畫,原作本身世界觀構築就很小,作為漫畫來看,設定新穎獨特。但,翻拍成兩個小時的電影,故事性相對是比較欠缺的。

翻拍過程中,肉眼可見導演有在想辦法將故事豐滿起來。

加入“沈馬”的感情線;故事不夠,音樂來湊,地球倖存人類的情緒渲染、以及一些情節設置等手法,進行煽情。

再來,影片最後讓獨孤月(沈騰飾演)用自己的生命換取地球平安,雖然也有落入“先喜劇後煽情”的老套路之嫌,但似乎這樣的結局更順應當時的劇情發展。沒有強行“大圓滿”而是“bad end”。

作為一部國產喜劇電影,《獨行月球》旨在表達英雄主義和嘗試上升主題,很正,但不反感。(DDDD)

第二個抱憾點,在科幻邏輯不嚴謹上。

在不少科幻迷看來,電影中存在不少科幻劇情的硬傷。

如獨孤月,竟然能在隕石激烈撞擊月球后活下來?

為了讓獨孤月知道地球沒有被毀滅,所有人拿著照明設備射向天空,竟然還拼出了文字讓身處月球的他看到??

獨孤月最後還可以一個人走出太空艙,扛著東西撞隕石???

不過,同作為觀眾,觀影的心路歷程在於:在影院看的時候倒是沒來得及細想劇情bug,已然沉浸在笑笑哭哭甚至還有獨屬於獨孤月&剛子的浪漫愛情(bushi)中了。至於劇情bug,事後做稿子才回過神來。

於首次嘗試這種喜劇科幻類型的開心麻花而言,想必也正處於一個尋找更多喜劇+的中間位置。

不只是喜劇

書接前文。

kk仍覺得《獨行月球》是一部值得去電影院一看的片子。

不只是單純的喜劇,《獨行月球》更接近於科幻喜劇。對比之前定位科幻喜劇的《瘋狂的外星人》《外太空的莫扎特》等,《獨行月球》的表現沒輸。

整體而言,影片故事完整性,很高。衝突來的有理有據,雖然也有幻想和無厘頭的成分,但並不讓人齣戲。

影片的開篇交代背景,人類為拯救地球,在月球部署了“月盾計劃”——以月球為盾牌,抵禦小行星撞擊帶來的災難。但因撞擊提前來襲,在月球作業團隊不得不緊急撤離。而此時的獨孤月正自顧自地演練如何對指揮官馬藍星(馬麗飾)表白,由於陶醉其中錯過了撤離通知,成為被遺落在月球上的唯一人類。

這短短的一段文字描述,影片呈現卻並不容易。

從其喜劇和科幻的元素來看:快樂是達標的,科幻還有點出人預料。

作為開心麻花擅長的部分,《獨行月球》喜劇效果,是能做到讓現場觀眾爆笑的程度的(至少kk所在的那一場,觀眾時不時就爆發出鬨堂大笑。

譬如:獨孤月以為地球毀滅,給地球立了塊“墓碑”(墓碑是啥樣的?kk就不劇透了);

再如:獨孤月在太空站對馬藍星的畫像“為非作歹”,長期的擺爛生活,被馬藍星等人直播圍觀。首次全球直播獨孤月月球生活,配音時畫面卻出現了“金剛鼠”;

還有黃子韜邋遢出場,飾演明星黃子韜,一線明星變身一號線明星......諸如此類的有記憶點的笑料也十分密集。

科幻部分,服化道、特效和配樂上,做的都不拉胯,反而有些加分。

據說,《獨行月球》全片特效鏡頭佔比達95%以上。累計使用了超過4萬平方米的15個攝影棚。為了模擬真實的月面粉塵,劇組在一個佔地面積6000平方米的攝影棚內特別鋪設了200噸沙石。

足見,為了科幻元素,《獨行月球》是捨得且也花了不少錢的。當然,影片最終呈現出的月球效果也證明:錢沒白花。

除了月球表面之外,演員的宇航服、失重畫面的精良製作,還有金剛鼠採用的動作捕捉技術,都讓電影月球場景依舊動物互動情節充滿了真實感,kk看的時候是相信獨孤月就是在月球上生活這個設定的。

嗯,《獨行月球》“bug”確實存在,但也確實瑕不掩瑜。

三個進步

對於現階段的中國電影而言,我們很需要一部《獨行月球》。

上映三天,票房破10億,真真是今年國內電影的絕佳消息。

在kk看來,好消息的背後,蘊藏的還有《獨行月球》中值得淺析的三個進步。

劇情之餘,沈騰的“演技進步”,有目共睹。(PS:沒有說他以前演技不好的意思~)

不同於以往的單純搞笑,這一次的沈騰多了很多情感細膩的表達。

因為是被遺忘在月球上的唯一人類,沈騰飾演的獨孤月在影片中很多時候都是“獨角戲”,或是與“金剛鼠”的對手戲。

除了製造笑點,他還需要表現人物內心的多層情感,演繹出只剩下自己的“孤獨”。

KK印象尤為深刻的一場戲——“獨孤月”第一次與地球的同胞們接通信號實現視頻對話那一刻。視頻的那一端,是一群人很興奮地向他打招呼或詢問的熱鬧情況;而在這一端,經歷了很長時間孤獨與絕望的獨孤月,說不出一句話,只能熱淚盈眶地帶著笑意予以迴應。

在這個特寫鏡頭裡,沈騰的表演極富層次,眼裡滿是感情,值得反覆細品。

難怪雷佳音在首映上走心表示:騰哥,你得好好活著呀,注意身體,好好的多拍點這種電影。

也不僅僅是演員,對於開心麻花而言,《獨行月球》何嘗不是一種“進步”。

或許從喜劇元素來看,一些觀眾覺得《獨行月球》不如《西虹市首富》爆笑,不如《夏洛特煩惱》感人,但作為一部科幻喜劇片,《獨行月球》在製作和視效上的誠意,可見一斑。

突破喜劇的舒適圈,勇於嘗試新元素,本就勇氣可嘉。《獨行月球》的整體制作水準,相比開心麻花之前的片子,好笑好哭的同時更多了關於喜劇、科幻電影的想象空間。

任何一次成功的嘗試,都是國產電影前進中極為重要的一步。《獨行月球》並非國內首部將喜劇、科幻相結合的影片,但融合後的呈現,卻是目前最讓觀眾接受的,而這無疑也是國產科幻喜劇電影探索上的一道曙光。

以上。

《獨行月球》kk評分:四星,其中一星給電影帶來的想象力。

3
最新評論
  • 《大奉打更人》結局: 許七安的最終歸宿
  • 汪小菲被拿下?張穎穎曬玫瑰鑽戒疑過情人節,兩人牽手奔跑好親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