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影史第一部劇情長片是它
電影誕生於1895年。是年12月28日,“世界電影之父”盧米埃爾兄弟拍攝的《火車進站》等片的公開放映,標誌著電影的正式誕生。
《火車進站》只有50秒,但它開啟了一個時代。
新時代一旦開啟,就得到迅速發展。10年後,1905年中國就誕生了自己的第一部影片《定軍山》。所以說,中國電影的起步並不晚。南韓電影這麼強,第一部電影的誕生也要到1919年才達成。
影史上第一部劇情長片,也就是片長超過60分鐘的故事片,正式上映於1906年。這部影片就是《凱利幫的故事》,完全用電影進行敘事,正式片長為66分鐘。
令人稱奇的是,《凱利幫的故事》既不是歐洲人拍攝的,也不是好萊塢拍的,而是幾個澳洲人在墨爾本郊區拍攝的。
這部1906年製作的電影以澳洲的俠盜內德·凱利為主題。內德·凱利被公認為是最後一個,也是最著名的綠林好漢,被譽為“澳洲羅賓漢”。這部電影是世界電影史上的一個里程碑,不過非常遺憾的是,這部影片的完整拷貝已經丟失,只留下一些零碎的片段。
經過幾次收集,目前澳洲國立影片與聲音檔案館(Australian National Film and Sound Archive )將分散在多處的幾個殘存的片段整合了起來,拼成了一個17分鐘長的短片(約為原片長度的四分之一)。
2007年,《凱利幫的故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了《世界記憶名錄》。
但是,因為這部影片是澳洲人拍攝的,而且沒有留下完整的底片。儘管在影史上有地位,但相當大程度上,差不多已被人給遺忘了。影史上談的更多的《凱利幫的故事》上映後才被拍攝出來的《陶麗歷險記》《一個國家的誕生》等片,因為它們誕生於好萊塢。
《凱利幫的故事》不僅是最早的劇情長片,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在影院引起轟動的長篇電影。
在1895年,《火車進站》等片上映時,第一天只有30名觀眾,但第二天就湧進了2000人。1906年《凱利幫的故事》上映時同樣引起轟動,這部製作成本為1000美元的影片,製作了五六個拷貝,結果上映時場場爆滿,座無虛席,最終為贊助者帶來超過25000美元的收益。
這部影片影響如此之大,以至於影片播出後,還有人模仿片中的犯罪行為——1907年,維多利亞州5個孩子竟搶劫了一家照相館,還綁架了一群小學生。
二、為毛突然說起了這片?我之所以關注《凱利黨的故事》,是因為2019年澳洲拍了一部《凱利幫的真實歷史》,主演是喬治·麥凱、羅素·克勞、尼古拉斯·霍爾特、查理·漢納姆等人。資源一出,就順手存上了。
《凱利幫的真實歷史》的打分倒是不太高,所以也就只存未看。等到看完《1917》,看到主演同為喬治·麥凱,就覺得有必要來看一看《凱利幫的真實歷史》裡。於是,就翻了出來。
畢竟,作為一名青年演員,喬治·麥凱之前的作品不多,要了解這名演員,就近來說可資一看的也就是這部了。稍早一點的《神奇隊長》也不錯,還有《馬柔本宅祕事》,等我有空了也來說一說。
沒錯,《凱利幫的真實歷史》是我從《1917》延伸出來的諸多觀影中的一部,也是最後一部。
從《1917》出發,順著戰爭線,我連續看了《他們已不再變老》《鳥鳴》《帕斯尚爾戰役》《奇襲60陣地》《戰馬》。通過這些影片,對一戰有了一個大致的輪廓感。(順著《帕斯尚爾戰役》的導演,還多看了一個《鬣狗之路》。)
然後,從《1917》的演員出發,就是這部《凱利幫的真實歷史》了。看完後,又順道補上了希斯·萊傑主演的《凱利黨》。算是對這個澳洲俠盜鉤沉了一下。
戰爭片的系列,我已經寫過。這一部犯罪片,也有寫一寫的必要,就綜合著來說道說道。
三、《凱利幫的真實歷史》的原著如何?
影片《凱利幫的真實歷史》改編自同名小說。小說作者為彼得·凱里。
有必要了解一下這位名叫彼得·凱里的澳洲小說家。因為他至今只出版了7部長篇小說,結果就憑藉其中的兩部兩次拿下布克獎。
布克獎,是當今世界文壇上影響最大的文學大獎之一,也是諾貝爾的風向標之一。最初,布克獎只獎給英國或者愛爾蘭作家,後來擴充套件為全球用英語寫作的作家。
自布克獎建立以來,能夠兩次獲獎的作家並不多,只有4位,分別是:J.M.庫切、彼得·凱里、希拉里·曼特爾和瑪格麗特·阿特伍德。庫徹已經拿到了諾貝爾文學獎。希拉里·曼特爾的《狼廳》,瑪格麗特·阿特伍德的《使女的故事》都擁有巨大的影響力。甚至,今年原本瑪格麗特·阿特伍德是諾貝爾文學獎呼聲最大的作家之一,最終獲獎的露易絲·格麗克倒是很有爆冷的意味。彼得·凱里能夠與他們並列,已經晉身為世界級著名作家之列,成就非常大,以後也會是諾貝爾文學獎賠率榜上的常客。
《凱利幫的真實歷史》,是彼得·凱里在2001年收穫布克獎的作品。另外一部獲獎作品是1998年獲獎的《奧斯卡與露辛達》。兩部獲獎作品僅隔3年,非常厲害。
至於內德·凱利,在澳洲歷史上實有其人。他所建立的幫派,被稱為凱利幫(也有翻譯為凱利黨的)。他出生於1854年,於1880年被絞死,只活了不滿26歲。
彼得·凱里在寫作《凱利幫的真實歷史》時,深入挖掘當時的歷史,查閱了大量歷史檔案。然後以凱利寫給女兒的書信為基礎,引用當年各大報刊對“凱利幫”重大事件的報道,開始撰寫此書。全書以第一人稱展開描述,模擬內德凱利的口吻,使讀者如臨其境,如見其人,描述了一個令人心疼的人生故事。
由於採用了第一人稱,為了使這部書更真實感人,言辭更像內德·凱利,彼得·凱里一反多年來創作中所表現出來的語言的華美與考究,通篇使用文化程度很低的人們的語言,甚至不乏語法和拼寫錯誤。
不過,這種“生活的真實”使得一些澳洲之外的讀者,比如中國的讀者,就覺得作者的文筆實在太差了,有些讀不下去,覺得這本書盛名之下其實難副。這也是這本書的中國譯本,銷量並不高,而且評價也很一般的重要原因。其實,能夠獲得布克獎,已經充分證明了這本書的文學價值。多了解一點,然後再去讀,才會更好地理解並接受它。
至於影片《內德·凱利的真實歷史》的導演,是賈斯汀·庫澤爾。他的作品不多,由邁克爾·法斯賓德聯手瑪麗昂·歌迪亞主演的《麥克白》為他帶來了不小的聲譽。迅即,他拿到了一線大片《刺客信條》的執導機會。結果,卻搞砸了,還順便讓法鯊跌了一個大跟頭,從一線大牌直線墜到懸崖之下的谷底,演藝生涯跌入低潮。
《內德·凱利的真實歷史》是賈斯汀·庫澤爾《刺客信條》之後,重新回到中小成本的作品,少了資本家咄咄逼人的威壓,他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創作自由了。所以,這部影片是一部極具個人風格的作品。但也因為過於個人,顯得有些任性,想要看一個梟雄的崛起史,基本上會失望。
四、內德·凱利是個什麼樣的人?內德·凱利,大名其實叫愛德華·凱利,內德後加的暱稱/外號,因此為被稱為Edward "Ned" Kelly。
原本,內德·凱利是愛爾蘭裔二代移民,出生於澳洲北墨爾本的一個叫做比沃萊其的小鎮。他的父親因觸犯了英國法律而被流放,被迫移民來到澳洲。
可是,在那個年代的澳洲,愛爾蘭裔是備受歧視的一個群體。
在澳洲英國殖民者當局看來,甚至否認愛爾蘭裔也是白人,並且經常諷刺他們受教育程度低,沒文化,喜歡生孩子,是標準不開化的野蠻人。並根據這種汙衊推匯出結論:愛爾蘭人低人一等,沒有必要像對英格蘭人一樣禮待和尊重,他們也不配享受英格蘭移民一樣的權利。(其實,在美國也一樣,愛爾蘭裔的地位,看下《愛爾蘭人》就知道。)
(19世紀諷刺愛爾蘭人的插圖:愛爾蘭猩猩)
在這種情況下,內德·凱利的日子好過不了。成為綠林好漢,幾乎是順理成章的事。
凡事,皆有因果。
在彼得·凱里的筆下,以及影片《內德·凱利的真實歷史》的鏡頭下,年少時期的內德·凱利是一個盡力做好自己,一心想要成為一名好人的孩子。
他聰明、勇敢、善良、厚道,品學兼優,助人為樂。少年時代曾經冒著生命危險,跳入激流,救出落水兒童,受到表彰和獎勵。
但家庭實在太窮,孩子又多,為了養活這個家庭,他的爸媽費盡了心機。為使一家人免受飢餓之苦,12歲的內德偷了牧場主一頭牛犢,殺了供全家人食用。當牧場主帶了警察找上門來,父親為了保護兒子,自己承擔罪責,被捕入獄,受盡折磨,最終撒手人寰。
小凱利不得不中途輟學,挑起養家餬口的重擔。
不過,他的媽媽是夠混蛋的。對凱利提出了諸多不切實際的要求,對他進行盤剝與壓榨。
甚至,這個女人為了一點錢,就將凱利賣給了維多利亞地區著名的“叢林大盜”哈里·鮑威爾(羅素·克勞 飾),去做他的“學徒”。凱利不想學壞,但奈何他的師傅是個能力出眾的壞蛋,而且還付錢買了他。就這樣,跟著“師傅”出沒在蒼茫的叢林、連綿的群山。在飽受雨雪風霜、飢寒交迫之苦的同時,他學會了在野外生存的本領、戰勝敵人的才幹。
結果,為了得到政府的賞金,凱利的姨夫傑克·勞埃德出賣了哈里·鮑威爾,並將罪責推到內德·凱利的頭上。
不明真相的鄉親們,作為愛爾蘭移民,他們嫉惡如仇,性情暴躁,對“叛徒”內德·凱利嗤之以鼻。
內德·凱利終因不堪忍受警察菲茲帕特里克( Constable Fitzpatrick 尼古拉斯·霍爾特 飾)對母親和妹妹的侮辱,開槍將他打傷,逃進崇山峻嶺。
菲茲帕特里克無中生有,編造謊言,對凱利一家瘋狂報復。並將凱利的媽媽投入了監獄。
經歷了一系列非難之後,最終為救被捕入獄的母親,內德·凱利徹底黑化。
在這之前,內德·凱利的弟弟丹·凱利(Dan Kelly)以及他們的朋友喬·拜恩(Joe Byrne)已經結夥,幹了不少壞事。而且,他們還總穿著女人的衣裙去打劫,說是偽裝成女人更容易成功,也讓他們更興奮。
內德·凱利起初還試圖阻止他們,但後來還是加入了他們,併成為了頭領,正式成立了凱利幫。開始打家劫舍,全面與警察作對。
他們多次搶劫銀行,把搶來的錢分給窮人,因而得到叢林人的保護和幫助。也因為他們殺富濟貧的作為,被得到照顧的鄉親們倍加推崇,於是名氣越來越大,成為了著名的綠林好漢。
但19世紀末的時代,早就不是羅賓漢橫行綠林的草莽時代了。工業革命已經在全球全面開花,現代武器已經流行,內德·凱利必將迎來凶狠的鎮壓。
澳洲軍警當然不允許凱利幫打家劫舍的行徑,圍剿是他們的職責,是必然的。
凱利幫為了避開軍警的追捕,鑽入了山林之中,得心應手地打起了游擊戰,敵進我退、敵追我跑、敵疲我打,與軍警、暗探、奸細進行周旋,展開一場場驚心動魄的鬥爭。
警察也在一次次失敗後,派出的戰力不斷升級。除了本地警員,更從外地調來大批武裝,共同參與圍剿。
內德·凱利和瑪麗·赫恩(托馬辛·麥肯齊 飾)真誠相愛,相依為命,並肩戰鬥。為給內德·凱利留下一條根,瑪麗遠涉重洋,隻身逃到美國舊金山,生下女兒。
凱利和他的夥伴在遙遠的澳洲叢林,在軍警重重包圍的峽谷,歡歌起舞,慶賀女兒的誕生。為了讓也許永遠不會見面的女兒知道父親和家族的血淚史,凱利在戰鬥間隙,用可以找到的任何一種紙片,寫下自己的經歷。彼得·凱里模擬的正是這種狀態下的凱利,用他自己的口吻,來講述自己的故事。所以,小說看起來更像是自傳的模樣。
後來,內德·凱利得知將要有一列裝滿軍警的火車前來圍剿自己的幫眾。他就帶領凱利幫的人馬,將鐵軌破壞,打算讓這車軍警亡於“意外”。
但是,他被自己信賴的人出賣了,火車得知了前方的道路故障,提前停車。軍警們毫髮無損地圍剿了過來,凱利幫的末日到了。
之前,為了對付軍警的火力,內德·凱利為幫眾設計了一套甲冑,形如古代的鎧甲,由鐵犁改造而成。這些甲冑,也是凱利幫後來後世的標誌性符號。
這身甲冑的試驗效果,看起來還不錯。
但是,奈何圍剿的軍警人數實在太多。而凱利幫的核心成員,其實只有四位,即內德·凱利、喬·拜恩、丹·凱利,以及史蒂夫·哈特。
最終,大量軍警蝟集而上,將凱利幫包圍在了一家旅館裡。
一番慘烈的對射之後,“凱利幫”其他三位成員全部戰死。只有凱利身負重傷,無力再戰,被警察捕獲。這一天,是1880年6月27日。
凱利被帶回墨爾本審判,並被判處死刑。
1880年11月11日, 凱利被絞死。他的最後一句話是:“這就是一生。”
歷史上,“凱利幫”真正搞出大明堂的時間是在1878年至1880年間。
1978年10月,因為涉嫌偷馬,警察帶著拘捕令來到了凱利的家。結果,內德和弟弟丹不太配合,與警察發生了爭執。打鬥中,警察的手槍走了火。這一舉動讓當局十分惱火,警察局決定出動警力拘捕凱利家的男孩。
內德·凱利帶領弟弟逃進了叢林中,但家中的其它成員都被抓了起來,包括被判處3年監禁的母親。
政府懸賞100英鎊緝拿內德·凱利和他的弟弟,兄弟倆就這樣變成了通緝犯。
不久後,喬·拜恩和史蒂夫·哈特加入了他們,凱利幫就這樣成立了。
警察局派出4個人緝捕躲藏在叢林中的內德眾人,可惜卻被凱利幫打的毫無還手之力。其中3人在械鬥中被殺死:其中包括軍士肯尼迪與兩個警官司肯恩和洛尼根,警官麥金太爾僥倖逃脫。
於是,政府再次釋出懸賞緝拿令,獎金漲到了500英鎊,凱利幫生死懸於一線。
作為對本次緝捕事件的報復,凱利幫搶劫了兩家銀行。在新南威爾士的嘉利德瑞小鎮,凱利幫還劫持了60位村民。內德口授了1封7000多字的長信,信中詳細的記載了法律的不公、政府對他和所有愛爾蘭天主教移民的迫害、以及他被迫落草為寇的經過。在信裡他還提到要強迫富人把錢分給孤兒寡母和窮人,並坦言要向當局採取復仇行動。此信後被送交墨爾本當局,這使他成為盡人皆知的民間英雄。
當警察追加警力後,他們就被剿滅了。
但他們的故事,因為帶有傳奇性。於是在澳洲一再被拍成影片。《凱利幫》與《內德·凱利的真實歷史》不過是最新的兩部。
五、兩部影片的優劣差異下面簡單說下喬治·麥凱主演的《凱利幫的真實歷史》與希斯·萊傑主演的《凱利幫》。
對於內德·凱利的角色還原上,當然是希斯·萊傑版更佳。歷史上的內德·凱利留了一幅大鬍子,希斯·萊傑就精準地還原了這一點。而喬治·麥凱在準備這個角色時,也努力蓄鬚,但幾個月後發現只能長出稀少的幾根,導演只好放棄,乾脆就用了沒有鬍子版的凱利。
《凱利幫的真實歷史》由於有優質小說打底,故事上相當不錯。尤其是前面的部分,內德·凱利少年時期行雲流水。到了喬治·麥凱主演的後半部分,反倒有些生澀,不夠完美,整體拖垮了影片的精彩程度。
這裡的喬治·麥凱不可謂不用力,他演繹的內德·凱利生猛威武雄壯,能打能拼,還有頭腦。與《1917》裡那個青澀的士兵比起來,完全是兩個樣子的,簡直不像同一個演員。《1917》裡,他的演繹是收斂的,看著好像初出茅廬,沒什麼演技。而再看《凱利幫的真實歷史》,又會覺得這個演員簡直太能演了,哪裡像個青年演員。
這樣下來,《凱利幫的真實歷史》有點兒類似《奪冠》,《奪冠》就是半部好戲,前面彭昱暢主演青年時期的陳忠和那段,非常精彩,敘事完整,各方面都不錯。但後面換到黃渤飾演的中年部分,整個故事拉垮了,不是黃渤的演技不行,是劇本與排程出現了問題,而且是非常嚴重的問題,使得故事不再流暢,不再好看。《凱利幫的真實歷史》如出一轍,前面的部分很好看,到了後面的部分,拉垮了。而後半部恰恰是導演重點打造的環節,用的演員全是大牌,可就是不如前面精彩。不是喬治·麥凱不行,問題出現在了導演賈斯汀·庫澤爾身上。
賈斯汀·庫澤爾夠任性,沒有從《刺客信條》的慘敗裡醒悟過來,或者說糾偏過了頭,在這一部裡刻意拍自己的風格,打算將一個黑幫養成的故事拍出西部片的風格,拍成史詩片的模樣。結果,故事本身並不具備史詩性,而是像流水賬,整部影片有些鬆散,不夠緊湊。加上身為澳洲影片,流傳性也就不夠廣,影響力不行。
至於希斯·萊傑版的《凱利幫》,上映於2003年。整個故事倒是行雲流水,但整體格局不夠,屬於中規中矩的黑幫故事片。希斯·萊傑尚未脫去青澀,這部片屬於他成熟路上的一步,從《愛國者》到《聖殿騎士》,這是他的第三部有影響力的作品,但尚未完全成熟。萊傑成熟的代表作,要等2005年的《斷背山》才算徹底完成。至於2008年的《黑暗騎士》,已經是封神之作了。
《凱利幫》的故事框架與《內德·凱利的真實歷史》類似,畢竟是同一個人歷史人物,但細節上還是有很大的出入。比如,凱利都因為牲畜被警察問罪,《內德凱利的真實歷史》裡是凱利為了能夠讓家庭成員吃頓肉,才偷來一頭小牛,而且最終父親頂罪。《凱利幫》裡是凱利撿到了一匹馬,他知道這匹馬的主人是誰,只是想先來玩一下,然後再送還。但是警察就是認定馬是他偷來的,要抓捕他,在爭執中,凱利打傷了警察,這為後來的一系列事件埋下了禍根。
都是因為牲畜,《內德·凱利的真實歷史》的時間線更長,故事也更完整。後來,凱利都因為保護家人而打傷警察,並被投入監獄之中,兩者的表現都大差不差。只是,在對凱利幫的圍剿上,《凱利幫》裡更盛大一些,傑弗裡·拉什飾演的軍警大佬,組織了幾乎一整支軍隊來圍剿凱利幫。而《真實史》中,最終圍剿的警察反倒是少了一些。
還有一點,就是對內德·凱利母親艾倫·凱利的處理上,兩片存在重大分歧。《真實史》裡,凱利的母親簡直就是罪惡之源。這部片裡飾演艾倫·凱利的演員是埃茜·戴維斯,正是導演賈斯汀·庫澤爾的媳婦,為了支援自己老公,也算拼了命了。這個角色塑造很有張力,非常精彩,讓人極端討厭,恨不得鑽進電影裡去抽她。整個故事,給人的感覺,就是內德·凱利一直想要做好人,但艾倫·凱利卻偏偏逼他往絕道上走。而內德·凱利又對自己的家族極為忠誠。也是為了大家庭,在警察所代表的公權力的一再逼迫之下,才一錯再錯,徹底黑化。《凱利幫》中的艾倫·凱利就極為簡單了,就是一個純真的老實巴交的母親,造成凱利黑化的,只有公權力一個影響悉數,力度要小一些。
另一個不一樣的點是感情戲,《真實史》中內德·凱利的感情是正常的,他的愛人是一個年輕的妹子,由《喬喬的異想世界》裡那個飾演猶太妹子的演員托馬辛·麥肯齊飾演。《凱利幫》裡內德·凱利則愛上了娜奧米·沃茨飾演的有夫之婦。這樣的話,這部戲裡的凱利黑化的原因就弱了很多。
不過,在幫眾之間的感情上,《凱利幫》做的更好,這個故事裡,內德·凱利與喬·拜恩(奧蘭多·布魯姆 飾),還有喬爾·埃哲頓飾演的史蒂夫,三個人從影片的一開始就是好朋友。最後,凱利幫成立後,喬·拜恩是表現很亮眼的一個傢伙。(《真實史》裡的喬·拜恩倒是表現一般。)史蒂夫則迴歸家庭,沒有加入凱利幫。最終,正是史蒂夫的告密,讓凱利幫遭到了滅頂之災。這一點上,《凱利幫》做的更好一些。
也就是說,兩部影片,各有所取,也各有缺陷,都談不上太經典。兩部片的導演,拍完凱利的故事後,也沒有更進一步,也就是說,這部片其實對他們的影響並不大。造成影響的只有希斯·萊傑與奧蘭多·布魯姆,都為後來的事業奠定了一步。
至此,拉拉雜雜,整個該講的也算差不多講完了。就這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