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1993年5月14日,BEYOND樂隊發行了他們從新藝寶轉投華納後的第二張粵語專輯《樂與怒》。

這張專輯是BEYOND史上銷量最高的一張專輯,三個月內達到了40萬張,堪稱巨星級的暢銷專輯了,當時在除了內地以外的華語地區反響非常熱烈。

然而,你知道嗎?這樣的銷量巔峰,卻是用黃家駒的生命換來的!

《樂與怒》剛推出時反響並不熱烈,在香港的電臺排行榜成績也挺一般,從來沒有登頂過冠軍,推出三週後就掉出了銷量榜前十。當時的銷量僅2萬多張,只相當於他們成名前的首張大碟《亞拉伯跳舞女郎》的銷量。

隨後BEYOND再赴日本,為《樂與怒》的日語版專輯做宣傳。6月24日,黃家駒抱著宣傳的目的參加了富山電視臺一檔遊戲節目,結果發生舞臺事故跌成重傷,一週後不治身亡……

黃家駒去世的消息傳回香港,這下全城轟動了。原本冷卻了《海闊天空》瞬間成為熱門歌曲,登上各大電臺排行榜冠軍,大街小巷都在傳唱黃家駒的歌曲,大家都在哀嘆這位英年早逝的音樂才子……《樂與怒》專輯銷量也隨之陡增,一路攀升至40萬張。

40萬張對於一張粵語專輯來講,幾乎是頂尖銷量了,但這個銷量可能包含了臺灣及馬來西亞等地的銷量,但不包含後來引進到內地的銷量及盜版的數量。如果單純在香港本土達到這個銷量,就直接問鼎“IFPI香港唱片銷量大獎”了,但當年這個獎由張學友的《我與你》獲得。

那麼問題來了,家駒沒去世的情況下,《樂與怒》只能賣兩三萬張;他一去世,銷量就暴增幾十倍!這難道就是某些人所說的“死亡效應”?難道真的像他們說的一樣,黃家駒和BEYOND之所以封神,全都是因為黃家駒的英年早逝?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至少從《樂與怒》的銷量來講,確實是這麼回事。毫不誇張地說,這40萬張的唱片銷量,的確是用家駒的生命換來的。

這,是何等的諷刺,也是何等的悲哀!

但這不是BEYOND的悲哀,是香港樂壇的悲哀,是華語樂迷的遺憾!我們遺憾,對黃家駒的才華後知後覺,發覺時他已離我們遠去;我們遺憾,對BEYOND的音樂後知後覺,他們那張專輯本該值得賣到40萬張甚至更多,卻平白無故搭進去一條生命才換來……

如果《樂與怒》真的就是一張平平無奇的專輯,如果《海闊天空》《情人》《和平與愛》《爸爸媽媽》等都是很普通的口水歌,那一點都不諷刺,因為那樣的話,確實是家駒的去世,硬生生地拔高了這張專輯的銷量和評價!

但事實上並非如此,刨去《樂與怒》作為“黃家駒遺作”的這一層意義,探討專輯本身,《樂與怒》就稱得上華語樂壇史上為數不多的偉大作品。

專輯保持著BEYOND一貫豐富的原創性,12首作品幾乎都是不同類型的風格,如《我是憤怒》的豪氣激昂,《爸爸媽媽》的迷惘與期待,《命運是你家》中描述那個“不屈不撓的男子”,《情人》中對遠方故土的愛人和歌迷的牽掛與述說……硬搖滾、爵士、藍調和雷鬼都有涉及並表現不俗。

當然,最經典的還是那首《海闊天空》!作為一首描寫他們成軍十年心路歷程的里程碑作品,這首歌確實有點不一樣。它本是用家駒創作的一首輕柔的鋼琴曲小樣演變而來,卻變成了最終的流行搖滾的風格。編曲上它用簡單的鋼琴開頭,磅礴的絃樂結尾,這在BEYOND以往作品是極少見的。大段的solo和6分鐘的時長,也與市面上普通流行歌曲截然不同。

黃家駒在這首歌中,把一路走來的困苦挫折、遭受的冷眼嘲笑以及內心的堅持與嚮往,表達得淋漓盡致,甚至“也怕有一天會跌倒”這種預料的風險都唱了出來……

從整體制作來講,《樂與怒》保留了一貫的搖滾本色,也延續了走向商業後的精良製作和流行度,是BEYOND從成立到解散所有作品中製作水準最為出色的一張,也是20世紀90年代香港樂壇不可多得的佳作。

在2010年華語金曲獎30年經典評選中,《樂與怒》入選“30年30碟”,《海闊天空》入選“30年30歌”,可見作品本身的水準和經典性是毋庸置疑的。這來自於時間的見證和評審的認知,而不是黃家駒的死亡在決定這一切。

至於《海闊天空》等作品幾十年來在大眾歌迷中的傳唱度和影響力,這已經無需多講。應該說,它早已超出了一首流行音樂作品本身的意義,變成了一個符號,承載著一種精神,能與之相提並論的華語流行作品寥寥無幾。

能成為經典的作品,在剛誕生的時候不一定備受歡迎,這往往是正常現象。所以就算當時《樂與怒》只能賣出兩三萬張,也不用太驚奇。而30年後,如果你再對比《海闊天空》與當時在電臺比它更受歡迎的《永遠寂寞》《寶貝對不起》《夏日傾情》《狂野之城》,你會覺得哪個更好呢?哪個更被人記住和傳唱呢?

當年《樂與怒》的40萬張銷量,確實是因為黃家駒的過世。但這種“死亡效應”真的能延續30年嗎?能讓《海闊天空》等作品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影響越來越深遠嗎?顯然不可能。

只能說明一點,那樣的銷量巔峰與他們的原創音樂其實是匹配的,本應該不必藉助“痛失英才”這樣的“情感營銷”去實現;而唱片公司恰恰就是在這樣的事件後,才讓BEYOND這張專輯的銷量達到了一個巔峰。同時,黃家駒與BEYOND的影響力,尤其是在內地市場的廣泛影響力,也基本都是在黃家駒過世幾年後才慢慢形成的……

所有這一切,都給人造成了一種因果假象——似乎如果黃家駒當年不英年早逝,BEYOND就註定是一支平平無奇的二流香港樂隊,根本不可能成為今天的華語殿堂級搖滾樂隊;如果不早逝,黃家駒也註定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樂隊主唱,不可能成為今天享譽華語樂壇的傳奇音樂人!

這種因果假象,給不少人造成了一些偏見與質疑。但也許是黃家駒的音樂中那種生命力和影響力太過強大且生生不息,這些偏見與質疑終究顛覆不了主流審美和認知。一代又一代的歌迷,都一直被其音樂所影響,將黃家駒視為華語流行音樂史上一座不朽的豐碑!

如果以30年後大眾對黃家駒和BEYOND的客觀認知,再去決定當年《樂與怒》的銷量,那你敢想象嗎?400萬張,還是4000萬張?

10
最新評論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她曾一手捧紅了謝霆鋒,40歲突然產子孩子父親卻成謎,今仍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