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剛不喜歡別人說他是大器晚成,好像有名了才算“成”了一樣。
作為話劇的觀眾說:“他那時沒紅,但不代表他不成。”
吳剛也不喜歡別人說他一炮而紅,因為在他看來,“一炮而紅的,只是你塑造的角色,可你還是你。”
想想,真的很有道理。
一、陳可辛在採訪時說:雖然在電影《奪冠》中,女排姑娘才是主角,可是那個教練,經歷了中國不同的整個年代,有一點勵志、壯烈,也有一點悲情,他是排球界的教父。
陳可辛口中的那個教練,是袁偉民。
陳可辛說,他為袁偉民的角色尋找演員時,曾考慮過幾個“德高望重”的演員,但最終定下了吳剛,因為“無論是他的氣場、身份、地位,都是剛剛好的一個“。
在答應這角色前,吳剛老師思考了很久,因為“那是一代人的情懷,是每個中中國人的驕傲”。他把可以找到資料都看了一遍,他走進了排球基地,找了教練練習……
為了讓自己的表現更加的貼合,更加的專業,一個發球的動作,57歲的他練習了無數次,直到整條手臂都腫了起來。
吳剛暗暗地告訴自己,要儘量地做到不留遺憾。果然,吳剛老師不負眾望。
他把袁偉民教練一心一意想要帶領女排姑娘取得獎牌的執著和那一代人肩負重擔的隱忍演繹得淋淋盡致。
吳剛老師的戲份不多,可是無可否認是極其出彩的。尤其是他的一個眼神,散發著權威和”狼性“,那是大環境造成的,女排姑娘必須拼了命,而教練必須狠下心。
看似冷酷無情的背後,是掩飾不了的溫情;
看似無比執拗的瘋狂,其實是那一代人特有的悲壯。
“中國女排沒有你,沒有我,有我們。”
當電影中,當吳剛老師飾演的袁偉民教練出這一句話時,那種先前一直隱忍著的情緒終於瞬間爆發了。
什麼是女排精神?
吳剛老師認為:女排精神是一種無畏,是一種拼搏,一種團結,更是一種傳承。
是的,傳承。
如果你了解吳剛老師的人生的軌跡,那麼你就會明白,傳承,對於一個老藝人來說,有著怎樣不一樣的意義。
二、吳剛長到7歲,北京的爺爺奶奶才把他接到北京唸書。
吳剛小的時候眉清目秀,作為班裡的文藝骨幹,他被選進了中央電視臺的銀河少年藝術團。是的,就是那個王菲,蔡國慶,大張偉都呆過的少年藝術團。
三年級時,吳剛出演了他人生中的第一部作品《大輪船來了》,飾演他爸爸的是後來演“濟公”的遊本昌。
有了這樣的一次演戲初體驗,小吳剛的內心就莫名地萌發了以後自己要從事演藝事業的想法。
高中畢業後,吳剛就去報考了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 “初試、複試都過了,三試沒我的名字。”
他也去考了中國煤礦文工團,可是也落榜了。
吳剛遭遇了當頭一擊,他默默地放棄了報考北京電影學院的念頭。
可是吳剛的家人心裡卻樂開了花。在老一輩人的眼裡,演員,是一份不穩定、沒有保障的工作。
接連失利後,吳剛暫時把自己演戲的夢放在了一邊,他去當工人,幹過工會,最搞笑的是,當時還沒有戀愛經歷的他,竟然還給大齡青年搭過鵲橋,當過片警。
可是表面“屈從”於現實的他,內心依然不甘心,樹沒有被砍倒,吳剛堅信是因為自己的刀還磨的不夠快。
於是,他會在每天早晨六點多跑去八一湖邊的小山頭上練嗓子。
1985年,吳剛再次壯起膽子,報考了北京人民廣播電臺和北京人民藝術劇院。
這一次他居然被兩個地方都相中,沒有怎麼猶豫,吳剛選擇了人藝,因為可以演戲,因為那是他的夢想。
人藝排練廳牆上一條橫幅,紅豔豔掛在那裡:秉承人藝傳統,續寫新的光榮。
發現了嗎,電影《奪冠》中,漳州訓練基地的牆上,也貼著“衝出亞洲,走向世界”的字樣。
安東尼·羅賓說:“當你能飛的時候就不要放棄飛,當你能夢的時候就不要放棄夢。”
是的,只有堅持夢想的人,才能在某一刻,和夢想不期而遇。
三、
剛進入人藝時,人藝的老藝術家和他們說:“戲劇是清貧的,你們一定要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只有這樣,才可能做出一點成績。如果你們耐不住、想發財,在這個崗位上真的要不來。”
吳剛把這話牢牢地記在心裡,於是當同班同學馮遠征、丁志誠和嶽秀清拍了電視劇都名聲在外時,吳剛卻依然每天泡在人藝裡,看著老戲骨們演戲,埋頭學習,演遍了舞臺上的甲乙丙丁等。
是的,雖然畢業後的吳剛已經是北京人藝的正式演員,可是他的名字用一個“等”字就概括了。
吳剛心裡勸自己:別急,慢慢來,自己準備好了,機會遲早會來。
1988年,人藝第一次排演話劇《譁變》,當時吳剛依然是還是一個沒有名字的小配角。
臨近演出時,飾演格林渥的任寶賢突然失聲了,吳剛的機會來了,如果任寶賢的聲音還是不行,就由吳剛頂替上去。
可是當吳剛三天之內拿下所有臺詞後,任寶賢的嗓子好了。
後來,演基弗的修宗迪病了,吳剛又被安排去演基弗。命運彷彿就是喜歡和他開玩笑,當他一天把全部臺詞背下後,修宗迪好了。
最終,吳剛飾演的是瑪瑞克——劇中的造反軍官,這次吳剛不用擔心了,因為那個演員去留學了,不會再回來了。
就這樣,吳剛成了《譁變》裡角色經驗最多的人,有人說到,這劇吳剛能一人全演了。
在那些不被看到的日子裡,吳剛在人藝的舞臺上也默默地留下過許多角色:《雷雨》中懦弱無能的大少爺周萍;《北京人》裡落魄的公子哥曾文清,《阮玲玉》裡的小報記者黃一坤,《非常麻將》裡的大哥,還有《茶館》的唐鐵嘴……
終於18年過去了,在 2006年,人藝決定重新排《譁變》。
這次,吳剛終於眾望所歸地演上了格林渥。
2007年,憑藉這個角色,吳剛獲得了當年的中國話劇金獅獎。
吳剛說:“話劇是我的職業,我一定要首先把話劇完成好,這是沒有任何爭議的。演員是一個可以做一生的職業,沒有退休這一說。不管怎麼演,都是給自己積攢能量的一個過程,人不能著急,只要你把自己準備好了,一定會有結果。”
是的,吳剛用了很長的一段時間專注一件事,哪怕默默無聞,哪怕無人問津,可是他也沒有放棄。
你只管努力,上天自有安排。
你只管精彩,蝴蝶自會引來。
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
四、2006年,陳凱歌邀請吳剛出演電影《梅蘭芳》費二爺一角,戲碼不多,但是份量不小。
為了演好費二爺,吳剛把車裡放的、mp3聽的,、都換成了京劇唱段。他還特意請來京劇院老師講梨園行的規矩,沒事的時候,就去圖書館借《北洋畫報》看,想找那個時代的人物狀態。
憑藉自己多年話劇舞臺經驗和對人物的了解,吳剛把費二爺這個小人物刻畫得入木三分。
因為每次都是一條就過,非常完美,因此也被陳凱歌稱為“吳一條”。
孫紅雷是出了名的戲痴,知道有這樣一個人物,就去看吳剛演戲。
一來二往後,二人成了朋友。當時正好有一個劇來找孫紅雷去拍,孫紅雷想和吳剛演對手戲,於是和導演說和吳剛一起合作,才願意演這個戲。
這部戲叫《潛伏》,吳剛演了一個笑裡藏刀、心狠手辣反派陸橋山。
吳剛扮演的陸橋山似笑非笑,要樂不樂,笑面虎式的人物看得觀眾恨的牙癢癢。
同年吳剛自薦出演電影《鐵人》。
是的,當時這電影的男一號人選並不是吳剛,是他看完劇本後,被感動了,產生了想法。
於是第二天他就獨自一人先跑到大慶油田去體驗生活,揣摩人物塑造形象。
終於,導演尹力看過吳剛的表演後,力排眾議,讓當時還不怎麼火、沒有什麼流量的吳剛飾演鐵人王進喜。
已經拿到角色了,可是看到黑白照片中那個瘦小的王進喜時,吳剛知道自己必須減肥了,他每天靠花生米和番茄充飢,每天跑步5公里,兩個月後,他瘦了 17 斤,臉頰深陷。後來導演看不過去了,親自出面勸他吃飯。
因為王進喜的口音是帶著陝西的方言,為了更加還原人物,吳剛拜託劇組裡來自陝西的工作人員把臺詞錄下來,每天一睜眼就跟著學。
在電影中有一場井噴的戲,劇組當時選擇是用泥漿代替石油,通過人工壓泵使它噴出地表。可是泥漿就意外地迅速噴在站在一邊的吳剛的眼睛,導演沒有發現,他也沒有說,所以吳剛強忍著疼痛和恐懼,拍完了這場戲。
因為這場戲,吳剛差點瞎掉了一隻眼,也因此造就了他的“歐式雙眼皮”。
漸漸地,吳剛的戲和演技都被議論得越來越多,路似乎就一下子順暢了許多。
在《建國大業》裡,吳剛飾演了一腔熱血聞一多,因為太過精彩,三場戲幾乎全部保留。
在《風聲》裡,他飾演了笑裡藏刀、陰險毒辣的六爺,一張皮笑肉不笑的臉,讓人看來不僅汗毛聳立。
而在《白鹿原》,他是做事不擇手段、好色成性的鹿子霖。
2009年,吳剛憑藉《鐵人》拿到了第27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男主角。
“那一刻,我只跟自己說了一句話:挺棒的。“
獲獎之後,吳剛一如既往地敬業,也一如既往地低調。他沒有忘記話劇,依然是一半時間演話劇,一半時間拍戲。
直到2017年,電視劇《人民的名義》火爆,達康書記深入人心,同時也讓觀眾第一次關注到這位演員的名字——吳剛。
而在兩年後,吳剛老師“反串”的陳萍萍就算是坐著輪椅中,沒有過多的肢體動作,可是教科書般的演技更是秒殺張若昀、李沁等實力流量兼具的青年演員,成為本劇的第一流量擔當。
上天總會眷顧每一個認真努力的人,所有的匍匐都是高高躍起前的熱身。
這次,人們終於牢牢記住了吳剛的名字。
可是,對於吳剛來說,記住這個角色,比記住自己的名字,更重要。
五、“我在劇院見過很多大師、很多藝術家,我會用一生去奔這個目標。 也許一輩子夠不到,但我會努力去夠到。 ”
演技和名氣都有了,可以對自己要求“低”點了,可以不那麼“較真”’了,但吳剛老師依然如故,精益求精地磨鍊自己的演技,細緻入微地打磨每一個角色。
“一戲一格” 是人藝對話劇演員的要求,意思是,每一場表演都要是一次全新的創作。而吳剛對自己的要求是“一人一格”,“就是我塑造這個人,要和別的角色不一樣,要像個實心菜一樣,從外形到內心一層層往裡剝,一層層都是紮實的,立得住的。”。
回看吳剛老師走過的這些路,你會發現:
所謂的厚積薄發,都離不開熱愛和不忘初心的堅持。
所謂的一夜爆紅,不過是對藝術的敬仰和傳承。
現在,你懂傳承的意義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