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城市管理的基礎。城市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產物,城市管理是人類歷史活動的重要部分。唐代城市的管理,既是前代城市發展和管理的歷史結果,更是唐代城市自身發展的要求和社會管理的實踐。因此,探討唐代城市管理,瞭解唐代城市管理的歷史和現實基礎是十分必要的。
唐代城市管理的歷史基礎。中國城市歷史悠久,經歷了一個萌芽、形成到成熟的發展過程。唐代以前中國城市的發展己達到一個相當高的水平,積累了豐富的管理經驗,奠定了唐代城市管理的歷史基礎。
一、先秦時期城市的起源與發展。先秦時期,中國城市起源於原始社會末期的城堡,經夏商周三代發展成為具有一定社會控制功能的城邑,到春秋戰國時期城市形態己經相對完整。
在城市形成的早期,“城”和“市”本是兩個獨立不同的概念。隨著社會分工的發展,商品交換成為城市居民生活的一種經常性需要,商品交易成為常態化的活動,客觀上需要一個安全、固定的場所。這樣,“城”與“市”就在空間上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完整意義上的城市。
(一)史前城市的起源。中國城市起源於龍山文化時期(公元前3000—前2000年),相當於傳說中的黃帝、堯、舜、禹時代。
長江流域有湖北天門石家河城址、江陵陰湘城址、荊門馬家垸城址、石首走馬嶺城址、湖南澧縣城頭山城址、安徽省含山縣凌家灘城址、新津寶墩城址、鄲縣梓路城址、溫江魚鳧城址、都江堰芒城址等。
黃河中下游地區有河南登封王城崗城址、淮陽平糧臺城址、鄭城郝家臺城址、安陽後崗城址、輝縣孟莊城址、山東壽光縣邊線王城址、章丘縣城子崖城址、鄒平丁公城址、陽穀景陽崗城址、皇姑冢城址、王家莊城址、東阿王集城址、五蓮丹土城址、淄博田旺城址、滕州尤樓城址等。
城頭山城址是迄今中國發現的最早城市遺蹟,初築於距今6000年前的大溪文化時代,平面呈圓形,城內面積7.6萬平方米,牆體厚實,城的四周開挖有環壕和護城河。
平糧臺城址,距今約4300年,平面呈正方形,面積約3.4萬平方米,南、北城牆的中段均發現缺口和路土,應是古城的南門和北門,門道兩邊有兩座房子基址,依城牆用土坯壘砌,應是門衛房;南門門道路土下有一條上寬下窄的溝渠,溝底鋪陶製水管道,整個管道北端稍高於南端,宜於向城外排水;
城內已發掘出龍山文化的房基十餘座,陶窯三座,另有銅渣的發現,表明居住在平糧臺古城的居民己初步掌握了冶銅技術。
這些史前城址上起於距今6000餘年的大溪文化,下與夏代銜接,具有一些明顯的特徵:1.城址面積普遍較小,除城子崖面積20萬平方米外,有的僅有3.4-3.5萬平方米,這是因為原始城市內的居民主要是氏族或部落貴族,城堡保護的對象並不是所有的氏族或部落成員,而只是特權階層從生到死的聚落專利。
2.多數城市都經過了簡單的規劃,已有一些管理活動。目前發現的大部分史前城址周圍不僅有高大的城牆,有的甚至還有城壕或護城河等防衛設施,設有城門以供出入,並已專設門衛房進行城門管理;有公共下水道設施,解決城內廢水向城外的排放。
3.大多兼具宗廟祭祀性質。王城崗東城堡可能是祭祖的宗廟建築;邊線王大城堡北門和西門門道兩側的夯土層內,埋置完整的祭器,均屬祭禮遺存,表明該城址也具有宗廟性質。
4.雖未發現商品交換的“市”的遺蹟,但多數城址內都發現陶窯等手工業設施,有的甚至發現鍊銅活動的痕跡,說明其並不是一個單純的軍事城堡,已具有手工業生產的經濟功能。
5.階級分化的出現,王城崗和邊線王城址發現的用於祭祀和奠基的“人牲”,反映了這些城市存在的階級性、壓迫性。從總體上來看,龍山文化時代出現的城堡功能具有明顯的政治性和防禦性,同時兼具宗廟祭祀的文化功能和手工業生產的經濟功能;
(二)夏商周三代城市的形成。城市是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重要標誌。公元前2070年,夏王朝的建立使中國歷史進入到早期國家階段,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國家管理體制初步形成,推動了城市建設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如河南偃師市二里頭夏代古城遺址,面積己達300萬平方米,具有明顯的功能分區,大致分為中心區和一般居住活動區兩大部分。中心區由宮殿區、作坊區、祭祀區和若干貴族聚居區組成;宮殿區外圍有垂直相交的大道,宮城內建有兩組帶有明確中軸線規劃的大型宮殿建築群;
貴族聚居區位於宮城周圍,宮城東北及北部是貴族墓葬最為集中的兩個區域;宮城周圍還曾發現製作骨器的作坊遺存,綠松石器製造作坊和鑄銅作坊都位於宮殿區以南,這裡應是二里頭古城的官營手工業區;
祭祀活動區位於宮殿區以北和西北一帶,集中分佈著一些與宗教祭祀有關的建築、墓葬;一般居住活動區常見小型地面式和半地穴式房基以及隨葬品以陶器為主的小型墓葬。與原始城市相比,二里頭城址明顯已是經過縝密規劃、佈局嚴整的大型都邑。
在商朝國家建立、發展的過程中,城市也不斷建立和發展。商湯滅夏,即在亳建都,其後商朝先後遷都於囂、相、耿、邢、奄,至盤庚“自奄遷於北蒙,曰殷”。
除都城外,商的周邊還有許多附屬方國,學者考證商代的方國共有158個,分佈在西到陝西渭河流域,北至今山西、河北北部和遼寧西部,東到今山東膠東半島以西,南及湖北地區及江西中北部的廣大區域內,這些方國都城意味著大批城市的存在。相較於夏代,商代的城市建設水平有了較大提高。
考古發現偃師商城遺址由郭城和宮城組成。郭城的面積比前代更大,約為190萬平方米,周圍有夯築土城牆,已發現城門遺址6座,位於東城牆南段向西拐彎處附近的一處城門路面下發現有東西走向的排水暗道,西高東低,與宮城相連,可能是宮城向城外排水的主要通道;
在城內發現東西向和南北向土路各一條,為城內的主幹道路;郭城北部有一般居址、手工業遺址,出土有陶器和銅器等遺物,城牆的外側有城壕,走向與城牆基本平行,在城牆內側發現有3個圓形鍋底狀灰坑,坑內有木炭、陶範、銅礦渣和銅渣等,附近還發現紅燒土面,據此推測此地為一處商代早期的青銅冶鑄作坊遺址。
宮城內佈局結構清晰,層次分明,按功用由南到北分為宮殿區、祭祀區和池苑區三大部分。
在宮城東部有一長方形正殿,殿東、西、南三面各有底的封閉式宮殿建築,西南部和東南部各有一處體量較大的“回”字形院落式建築,西北部則有一座東西向排房式單體建築,分隔成8個房間,東、西有圍牆,構成一個院落,這裡可能是商王及其家人燕居之所,即後世所謂“寢殿”、“後宮”;祭祀區橫亙在宮城北部;
宮城北部居中的位置有一處規模較大的人工水池,推測應是一處宮城北部以水池為中心的專供商王休閒娛樂的池苑場所,這是目前所知中國古代最早的人工鑿池引水造景的帝王池苑設施。
綜上所述,可知偃師商城是一處規劃較為合理、功能分區明確、設施完善的商代早期城市,據文獻對商代早期都城的記載,很可能就是湯都西毫。殷都內己開始設市。《六韜》就記載:“殷君善治宮市,大者百里,中有九市”。由此可見,商代不僅城與市結合更加緊密,國家也開始“治市”,進行市場管理。
西周初,為加強對新徵服地區的控制,周天子推行“封建親戚,以藩屏周”的分封制,“立七十一國”,在廣大新徵服地區封國建候,作邑立邦,這些被分封的貴族及其所率領的周族軍人和農民進入廣大新的佔領區後。
首先要立邦築城,建立一個或多個被稱為“城”或“國”的軍事據點,駐兵鎮戍,這些最初以政治、軍事為主要功能的城邑,其後逐漸疊加其他功能,推動了地方城市的發展,從而掀起了中國古代第一次城市建設高潮。周初所封諸侯城邑多集中在所謂的“三河地區”。
西周城市的發展,不僅僅是數量的增長,也形成一些自己的特點:(1)形成了一套城市等級制度。伴隨著分封制的推行和完善,西周社會出現了天子一一公一一侯一一伯一一子一一男的行政統治等級,附屬於這種分封制的城邑也自然形成一套城市等級制度。《左傳》記載這種城邑等級制度雲:
王城方九里,依此數計之,則王城長五百四十雉。其大都方三里,長一百八十雉;中都方一里又二百四十步,長一百八雉也;小都方一里,長六十雉也。公城方七里,長四百二十堆。其大都方二里又一百步,長一百四十堆也;中都方一里又一百二十步,長八十四雉也;小都方二百三十三步二尺,長四十六雉又二丈也。
侯、伯城方五里,長三百雉。其大都方一里又二百步,長百雄也;中都比王之小都;其小都方一百六十六步四尺,長三十三雉又一丈也。子、男城比王之大都。其大都比侯伯之中都;其中都方一百八十步,長三十六雉也;小都方百步,長二十雉也。
此外,周禮中還對各級城邑的城牆、城門的寬度、高度,甚至道路寬度以及城內重要建築物規模都作了嚴格規定,用量的概念來表達城邑建設的禮制等級差別,藉以控制各級城邑的建設規模,各等級的諸侯和卿大夫必須按等級建城,不能僭越,否則將受到嚴厲的制裁。
結語
這種以行政等級來劃定城邑規模的城市等級制度對後世產生了重要影響,也由此形成了中國古代按行政級別劃分城市等級的制度和全國性的城市體系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