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濱州市是黃河下游一座因水而興的城市,黃河穿城而過,形成一條得天獨厚的“黃河風情帶”,濱城區裡則街道黃河新村(由阮家閣、小阮、紙坊、新建張等四個自然村融合而來)就位於此。近年來,當地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讓生態優勢逐漸轉化為經濟優勢、發展優勢,讓生活在這裡的人們獲得了實實在在的綠色生態福祉。近日,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走進黃河新村的紙坊村,去探尋這裡的幸福生活由來。

濱州紙坊村是黃岸邊的古村落,因當地引黃河水種桑樹造紙得名。後來,不少村民沿黃河行船,以擺渡、商貿為生,攢下了家底。為了防止黃河漫灘,紙坊村自發在老村外淤築起村臺,老村在當地政府因勢利導下逐漸開發變成了景區。

走進紙坊村,一幅巨大的“全村福”照片首先映入眼簾,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這是村裡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期待。再往村深處走,紅瓦片、青石板,小野花在風中搖曳,偶而飄來的裊裊炊煙纏繞在鬱鬱蔥蔥的樹木之間,這是城市裡沒有的煙火氣。“現在我們村裡的環境可太好了,乾淨、整潔、也方便,白天出去工作,晚上回來就和住別墅一樣。”46歲的蘭躍華說著這幾年村裡的變化,幸福之情溢於言表。

而在以前,這裡卻並沒有如此安逸。與多數在黃河岸邊的村落一樣,為抵禦黃河水患,紙坊村也經歷過很長一段挖土墊臺、重修房屋的時期。“我小時候,當地就流傳著‘土臺子、土屋子、黑孩子’的順口溜,說的就是我們紙坊村,那時候的環境是真的不行。”今年已經60歲的張同財說起過往的歲月,還會忍不住皺眉頭,用土坯建造的房子和院牆低矮昏暗,出行靠步行,點的是煤油燈,有事聯絡靠敲鐘……

如今,村裡已是大變樣。為了留住老村臺的鄉愁,2015年起,村裡加強了對老村臺的保護利用,開發了民宿,引入了非遺、文創、研學遊等業態,古窯、高臺民居、民俗小院營造出了濃濃的魯北風情,成了休閒勝地。不僅如此,景區也為周邊村民提供了就業崗位,讓不少村裡人在家門口解決了就業問題。從外地回來的張守金如今就在景區從事保安工作,比起在外打工還是在家門口就業更為方便,“周圍不少村裡人很多在景區裡從事環衛、安保等工作,離家近、掙得也不少,生活樂呵著呢。”

隨著景區的建成,舊村臺的居民搬到了新村臺,村裡的環境整修一新,那些不願跟隨子女一起生活的老人住進了村裡的“幸福院”,村裡還會定期給60歲以上的老人發錢發物。黃河新村黨總支、紙坊村黨支部書記張海波告訴記者,物質生活得到保障,精神生活也在不斷提高,村裡注重文化建設,牆體彩繪傳遞出幸福的鄉村生活,新建300平方米的新村黨群服務中心即將投入使用,這座集辦公議事、便民服務、黨員活動、教育培訓、文化宣傳、娛樂休閒等功能於一體的建築,不僅是提供各類基本公共服務的場所,同時也在助力鄉村基層治理、服務百姓生產生活、培育文明鄉風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現如今,我們村的居住條件不比市裡的別墅差,冬天有天然氣取暖,夏天用電也有保障,別村的人看見我總是羨慕地說‘你們紙坊村咋這麼好!’”說著,張海波的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紙坊村的變化只是黃河新村的一個縮影,近年來,當地政府以生態為本,通過舊村臺加固工程、環境提升工程、道路改造工程、散居人口安置工程以及供水管網改造等工程,提升了黃河新村的“顏值”,讓群眾生活更加舒適,村莊環境更加靚麗,成為了黃河沿岸“美麗鄉村”的典範。

責編:張 爽

審核:盧志強

9
最新評論
  • 《大奉打更人》結局: 許七安的最終歸宿
  • 蘇有朋為拍《左耳》,拒絕楊紫張雲龍,饒雪漫:他裝失意才能混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