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中中國產商業大片,有一部作品不得不提,這是一部上映前被萬眾期待,上映後又遭遇萬千質疑,而多年後的今天觀眾們對這部影片的認識又增添了些許神祕色彩的作品。這部作品誕生於18年前,由國內最偉大的導演之一張藝謀執導,這部電影便是當年家喻戶曉的中中國產商業鉅製《英雄》。在網路和手機還不十分普及的年代,《英雄》的營銷力度可謂是空前的。在影片上映前的幾個月時間裡,這部影片通過雜誌在很多沒有進過電影院的群眾中打響了“知名度”。在當時的電影圈,《英雄》可謂是噱頭十足,由國內最偉大的導演張藝謀執導,由華語最具知名度的影星李連杰、梁朝偉、張曼玉、章子怡、甄子丹主演,而拍攝的故事人物,則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人物之一秦始皇,拍攝的故事內容則是秦始皇一生中最凶險的時刻“荊軻刺秦王”。
如此的資源,自然為《英雄》帶來了轟動的效應。在18年前,中中國產電影的商業化程序才剛剛開始,而《英雄》這部電影,在當時亦肩負著振興民族電影工業的大任。所以影片在上映之初,便喊出了大營銷、大明星、大陣容的理念。也的確,為了使《英雄》這部作品有足夠的影響力,張藝謀一改多年在電影創作中啟用新人演員的習慣。這部影片的幾位主演,全部具有國際知名度。在創作這部影片時,李連杰已經混跡好萊塢多年,並且他已經和成龍一樣,成為了華語電影在國際影壇上的一張響亮的名片。而梁朝偉在兩年前則剛剛憑藉影片《花樣年華》獲得了戛納電影節上的,屬於華語電影人的第二座最佳男主角獎,在這部影片中和梁朝偉搭檔的女主角便是共同出演《英雄》的張曼玉。即便是影片中剛出名不久的章子怡,也在兩年前參演了華語電影迄今為止唯一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臥虎藏龍》。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英雄》當年的明星陣容幾乎是當時華語影壇能夠祭出的最佳陣容,要知道在影片中的男配角梁朝偉,在同年出演的港片巔峰之作《無間道》中,是當仁不讓的男主角。而張藝謀的大名,當年在華語影壇更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因為如此的豪華陣容,加上鉅額的投資,所以《英雄》在上映後,打破了多項華語電影票房的記錄。而這部影片創造的1.4億美元的海外票房紀錄,至今仍沒有後來者可以打破。除此之外,《英雄》當年的國內票房高達2.5億元人民幣,這個資料,佔了全年票房的25%。但是這部電影上映後,雖然贏得了如此輝煌的票房資料,卻沒有贏得一致的好口碑,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這部影片的口碑可以用譭譽參半來形容。
周遊君認為,這部影片之所以在商業上取得如此的成就,源於這部影片在中中國產電影商業化的大形勢之下的“應運而生”。而關於這部影片的口碑,則有些“生不逢時”。在2002年前後,中中國產電影市場逐漸放開後,好萊塢大片猶如猛虎下山一般的湧入內地市場,而在商業領域創作思路陳舊的中中國產電影,表現得毫無招架之力。在1997年上映的《泰坦尼克號》在全球豪取了17億美元票房的成就,著實讓國內電影人咋舌。為了捍衛住中中國產電影在國內院線市場的主導地位,以張藝謀為首的電影大師們紛紛從文藝片轉戰商業電影。
由於各項資源的匹配,使得《英雄》這部電影祭出了中中國產片單片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陣容。這次明星大集結,加上張藝謀導演的加持,使得電影圈內外對這部作品給予了厚望。《英雄》這部作品的創作、宣傳、投資、陣容,對於當年的華語影壇而言,都是空前的。即便之前有好萊塢背景的李安執導的影片《臥虎藏龍》,在《英雄》的面前也相形見絀。其實影片的品質不僅僅表現在它的外部資源的雄厚,在影片的內在形式上,張藝謀也拿出了他的看家本領。為了讓影片更有質感,張藝謀還在日本請來了與偶像黑澤明合作過的服裝設計大師和田惠美。除此之外,在故事的思想表達上,張藝謀借鑑了老對手陳凱歌執導的影片《荊軻刺秦王》,而在畫面的風格和光影設計上,張藝謀則向香港文藝片大師王家衛致敬。但是在故事的題材上和武打風格上,他有借鑑了之前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臥虎藏龍》,除此之外故事的結構則很像黑澤明執導的影片《羅生門》。
從這些點滴的細節上,就看張藝謀能夠把如此複雜的元素,雜糅為一部渾然天成的作品,足以見得張藝謀創作《英雄》這部影片時的用心。所以《英雄》這部電影雖然是奔著商業大片的名頭去的,但是在思想性和藝術性上,是絕對有著其獨特追求的。然而遺憾的是,張藝謀雖然如此用心,但是他卻忽略掉了一個極為關鍵的因素,那便是觀眾對於這部影片的接受程度。在2002年,國內的電影市場還不十分開放,不要說黑澤明執導的影片《羅生門》,即便是在那幾年上映的《花樣年華》和《臥虎藏龍》,也沒有幾個觀眾真正的看過全片。所以《英雄》這部影片的故事性和思想性,對於當年的觀眾而言並不友好。雖然影片中明星雲集,畫面震撼,動作優美,但是因為故事的講述方式並不被當時的觀眾所接受,所以影片上映後口碑呈現了兩極分化的態勢,而由於群體效應,所以當年《英雄》被國內觀眾的認可程度並不高。
現在看《英雄》上映後,口碑之所以會兩極分化的核心原因,並不是影片的品質不夠高,而是“生不逢時”。主演這部影片的演員李連杰、梁朝偉等人,曾主演過大量被觀眾認可的商業電影,而且口碑都非常不錯。但是《英雄》這部電影卻與他們以往主演的作品風格差異較大。除此之外,《英雄》因為取得了如此高的票房,也就意味著這部影片的觀影人次較其他一些小眾文藝電影也高得多。所以很多看《英雄》這部電影的觀眾,可能是衝著李連杰的武打,也可能是衝著梁朝偉的“電眼”,甚至是衝著張曼玉的旗袍。所以由於受眾較大,而張藝謀拍攝了一個如此晦澀的“英雄故事”,使得觀眾在觀看這部影片的前後,心理落差較大,也是影片口碑不佳的原因之一。
在2002年,同年上映的,被譽為港片巔峰的《無間道》是一部非常討喜的商業大片。由此可見,在創作《英雄》時,張藝謀對標的市場太多,兼顧的點也太多,使得《英雄》這部作品雖然獨成一派,但是對於普通觀眾而言,也有故弄玄虛的嫌疑。所以《英雄》這部作品雖然通過前所未有的膽識和氣魄成就了票房上的成功,但是也因為藝術和形式上的冒進,使得口碑上兩級分化。但是這一切只是順應形勢的“應運而生”,和相對於當時客觀環境的惡“生不逢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