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已經冰冷的人重新煥發生機,給他永恆的美麗。這要有冷靜,準確,而且要懷著溫柔的情
感,在分別的時刻,送別故人。靜謐,所有的舉動都如此美麗。
生活需要儀式感,這句話聽起來似乎略有風趣,幾乎不和任何“不美好”的相關,可生活卻是一場生死的旅程,我們往往忽視了獨特而崇高的一種儀式——死亡,引起我對這方面關注的,是曾獲第81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電影,《入殮師》。這部電影聽起來細思極恐,多次讓我畏縮不前,因為是我曾想永遠逃避的話題,可生死的距離及其微小,無法預判的,在觀影之後,發現電影反其道而行之,並非我想象的那樣,窒息、恐懼與殘忍,導演瀧田洋二郎以溫情的表達方式、人物視角與故事線,通過柔和的光與影及配樂的指導呼應,讓觀者身臨其境,體會到對死亡的獨特理解與存在價值。
在過去甚至現在,許多人都無法理解和接受入殮師這種特殊職業,更有甚者將與“骯髒”“非正常”相連線,而導演的獨特視角將特殊職業通過溫情呈現在福斯面前,給予他們關懷與尊重,影片全篇幾乎以橙黃色為主色調,奠定了該篇愛、純潔而神聖的主基調,入殮師用自己溫暖的雙手送走往生者,他們抱著冷靜與敬意,充滿溫柔的情感,體面的送死者離開,神聖而偉大,影片開始部分主人公小林大悟開車行駛在一片迷霧之中,此時的布光昏暗而柔和,彰顯他此時的迷茫與無奈的心情,而後鏡頭轉向田園,熱烈的太Sunny照射在冰冷的雪地上,暗示了主人公即將打破封建固執的枷鎖,迎接神聖美好的未來。
正像這部電影所傳達的情感一樣,幾乎全部運用軟光與柔光,給予觀眾朦朧與柔和之美,軟光拍攝使人物影像反差變小更加趨於常態與真實,更能將觀者帶入其中不容易從戲中脫離,較好的聯絡現實生活,從而理解入殮儀式的純潔與乾淨,直面死亡並非那樣殘忍與恐懼,導演將入殮師的工作真實的呈現,軟光拍攝卻淡化了恐怖氣氛,將電影的情感高度提升,並非片面的記錄而是溫情的描述。
同時,軟光也增添了電影的恬靜之美,影片在展現儀式的時候,人物並沒有過多的表情動作而是嫻熟而又平靜的看待,沒有懼怕,沒有緊張,沒有痛苦,一切都是那麼順利。
而且在觀看整部影片後,我發現軟光還能淡化人物臉上原有的皺紋和陰影,每個人的臉上都是乾淨和光滑的,進而美化了的人物形象,沖淡悲情與恐怖色彩,表現出人們心靈的純潔與善良,照應故事主題。
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小林大悟在廣闊的田野間面對太陽拉著大提琴,曲調悠揚而美好,這裡採用順光拍攝,太Sunny直射在他臉上,溫暖而又Sunny。入殮師溫柔關注著逝者每一部分,只為他們能夠美好的離開,直麵人類最懼怕與難以接受的死亡話題。導演運用光影的講述,讓觀眾自覺摘下現實中對入殮師這種職業的有色眼鏡。
其實影片並非我們所現象的那樣片面,他處處展現了新舊文化的融合傳承,人性的包容關懷,死亡的理解尊重,這光影的處理恰到好處,柔和的布光與溫暖的色調讓畫面內容變得美好神聖,沒有強烈的衝突,帶給觀眾舒適感,喚醒人們對於生命及自然規律的思考,是一部視覺效果與影響極佳的影片,值得觀看與細細體會!
加油 加油!
總覺得讓人悲傷,為了死而努力,終歸是一死,不用那麼辛苦也可以吧。
是自然定律吧,它們天生就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