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胡歌終於更新了一條附有生活照的微博。
但看到微博內容後,不少人傻眼了。
儘管附上了粉絲們心心念唸的照片,但依舊不能改變這是一條“廣告博”的事實。
長時間消失,上來就是一條廣告博?
可在被大家認為“消失”不營業的時間裡,胡歌跑去青海撿垃圾。
還參與了保護公路生態的活動,頂著烈日穿著破舊耐磨的衣服種下一棵棵樹。
都知道做公益是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與資金的,也許上一秒他賺了錢,下一秒就將它用在了公益上,所以胡歌接下廣告賺取資金,有何不可?
不知大家有沒有注意胡歌釋出的直播時間,正好是9月20日,他38歲生日。
想必胡歌是希望借平臺跟粉絲更好地溝通,加之遊戲主題正是當下粉絲最愛的元素之一,所以才會定下當主播玩遊戲的策劃。
胡歌的座右銘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這是《金剛經》裡的句子,意思是內心盤根錯節的執意、妄念、臆測越少,越能找回真我與自在心。
人到中年,就會慢慢明白,有好多事情,我們都左右不了。
譬如,遠到錯綜複雜的世事、撲朔迷離的生活,近到你無法控制的他人的眼目和口舌。
但有一樣我們是可以掌控的,那就是自己的活法。
識自本心,見自本性,成就自己的本來模樣,活著也可以獲得大自在、大解脫。
01
“生而為人,你很遺憾”
最新一季的《脫口秀大會》,不知大家追了沒?
被李誕高贊“天才少女”的李雪琴再次語出驚人,又炸場了。
節目中,李雪琴說她從北京回到老家鐵嶺時受到很多質疑和攻擊。
她說:“我在北京的時候,他說北京不好,壓力大;我離開北京了,又說北京多好,機會多。”
她爆出金句:“他們活著唯一的目的,就是告訴我,生而為人,你很遺憾。”
李雪琴說得很搞笑,但笑過之後,我們回想一下,是不是自己的身邊的確就有這麼一群人?
他們存在的意義,就是告訴別人:生而為人,你很遺憾。
這個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我們沒有辦法,完全站在另一個人的角度上,定義對方的生活,思考別人的人生。
與其絞盡腦汁,讓他人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不如給別人一片自由的空間,也給自己一個學習尊重他人意願的機會。
誰都定義不了別人,我們夢想中的人生也不該是別人告訴我們。
就像李雪琴說,自己離開北京並不感到遺憾,因為她的夢想鐵嶺就能實現,她要的只是鍋包肉、燻雞架、鐵鍋燉大鵝。
這正如《菜根譚》中所說:“是小人,歡喜君子犯過,唯恐天下不亂也;是君子,恥聽小人之惡,不忍世間紛爭也。”
原以為清者自清,怎無奈人言可畏。
央視一哥張巨集民,常年主持新聞聯播,我們對這張臉對非常熟悉。
但在今年8月,網上流傳了一張他白髮蒼蒼獨自坐在街邊吃冰激凌的照片,一群人也不知道是嘲諷還是同情,紛紛認為已經六十歲卻沒有子女的張巨集民很可憐。
“這麼好的基因,不多繁殖些,太可惜了。”
“不結婚、不戀愛,肯定有問題。”
“一個不完整的人生歷程。”
張巨集民自己可能都想不到,主持三十多年幾乎零失誤的他,竟然因為自己吃了個冰棍,就被拉到輿論場上審判。
實際上,就算張巨集民結婚、生子,享受了所謂的天倫之樂,他的人生依然有缺憾,從沒有一個人的人生是真正完美、毫無遺憾的。
那些只會盯著別人人生遺憾看的人,其實本身就有性格缺陷。
對於這樣的人,我們應該認真對待嗎?
不必了,我們的人生根本不是為了他們活著的,一直聽他們的話,連我們的自信也會被打擊,對我們來說沒有任何好處。
02
人生苦短,不要活在別人嘴巴里
《莊子》裡有個叫士成綺的人,聽到世人常常誇讚老子,於是跋山涉水,來拜訪老子。
看到老子其貌不揚,住的地方也亂七八糟,士成綺說:“別人說你是聖人,我看是老鼠還差不多。”
第二天, 士成綺覺得自己太過分了,來找老子道歉。
誰知道老子對他說:“我如果有獲得大道的實質,你罵我是豬、狗、老鼠又有什麼關係,我還是我。”
意思就是,你說什麼,是你說什麼,並不能影響我,也不能改變我。
10年裡,表哥不急不慢地將一個加工實木門窗的小作坊發展成為了一家擁有員工二百多人的裝潢公司。
他做生意很有特色,從來不潛規則,從來不做回扣,他交友也有一個原則,所有的社交只到吃飯喝茶為止,一律不去風流場所。
很多人認為他不近人情、腦子有問題,從開始不斷指點、數落,到中途的冷嘲熱諷,再到最後的保持距離。
初期表哥遭受很多非議,生意也異常艱難,但他從未改變自己的原則。
哪怕當初公司規模再小,利潤再薄,他從不偷工減料、壓榨員工,不想只賺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產品的品質和提供的服務。
幾年間,很多賺快錢並嘲笑他的公司越來越舉步維艱,表哥的生意異常火爆,久而久之,越來越多的人聚攏在他周圍,越來越多的生意追著和他合作。
表哥說:“如果過度在乎他人,往往就會丟了自己,你所能做的就是置之不理,了解你的人永遠相信你,不了解你的人,再多的解釋都是一種浪費。”
正如《古尊宿語錄》中記載的一段,寒山問曰:“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該如何處之乎?”
拾得答曰:“只需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有一句“話糙理不糙”的話,怎麼說來著:“如果你沒瞎,就別從別人嘴裡認識我。”
如果你選擇活在別人眼裡,那麼你註定要死在別人嘴裡。
03
不被定義的人生,活得有多爽?
知乎上有個提問:你理解的男女平等是什麼?
其中有個最高贊回答:所謂的男女平等,應該是給予相同的選擇空間。
這讓我想到了小說《簡愛》。
簡愛與羅切斯特相愛時,兩人年齡、財物、階層相差甚遠,但簡愛的獨立不允許她依附於他,簡愛還是以自己的方式追求與愛人心靈上的平等。
“我只求內心安寧,而不被應接不暇的恩惠壓得透不過氣來……我你什麼都不必給我,除了你的尊重。”
最後,簡愛不僅贏得了羅切斯特的尊重,也實現了自我。
所以說,人只有學會了自尊自愛,學會了獨立,才會悅納自己,深度挖掘自己的價值。這條路雖然艱辛,卻特別值得一走。
熱播劇《三十而已》中也有一句經典臺詞:“唯一不擔心後路的方式,就是把前路走得更長。”
我出生在東北農村,初中和高中都在距離村裡幾公里之外的鎮上,每天天不亮,就要騎車出發。到了高中,村裡只有我一個人在堅持。
慢慢的,質疑的聲音越來越多:
“一個女孩子,讀那麼多書有什麼用?”
“你爸常年在外打工,你媽身體不好,咋就不能為他們著想啊?”
“都快18了,再有幾年結婚過安生日子不好嗎?”
就這樣,在大家“好心好意”的勸誡中,我成了一個不知父母辛苦的白眼狼、異類,就連我最親的家人也認為我不懂事。
高考時,因為爸爸堅持讓我考中專,學一門手藝早點掙錢,而我堅持讀高中、考大學。
我們大吵了一架,爸爸“斷供”了,是奶奶借錢讓我讀完高中,順利考上了大學。
畢業後我應聘到一家報社,後來我感覺自己到了“瓶頸”,而報社的效益也越來越不好,我下決心考研。
當時,女兒已經2歲了,公婆看到我一門心思扎到書本中,又開始勸我:
“報社不是挺穩定嗎?家裡不圖你的那點工資。”
“都有孩子了,還讀什麼書啊,能把孩子培養好了就行了。”
……
就這樣,在他們的不滿中,我考上了夢想中的東北師大傳播學專業。
我換了單位,選擇了自己喜歡的工作。
不被他人定義所困住,才能獲得更多自由。
去掉了束縛的枷鎖,一路走得腳下生風、篤定堅韌。
曾有人採訪李宇春:“你覺得女孩什麼時候最美?”
她淡淡地說:“大概是不被定義的時候吧。”
不接受定義的人,路只會越走越寬,而沿途的風景,自然是美不勝收。
這世上有千千萬萬不同的人,也便有了千千萬萬不同的美。
無論是誰,無論男女,無論以何種身份,自信地閃耀出自己的光芒,你本來的樣子就最美。
點個在看,人生苦短,不要活在別人的嘴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