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始於時代、高於親情,《鋼的琴》超出所有人的預期
《鋼的琴》對於中國電影的發展來說,確實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存在。雖然打著小成本的旗號,但是《鋼的琴》無論是製作水準還是本身作品的構思來說,都是中國電影發展路上絕無僅有的瑰寶。而這樣一部影片,卻仍舊未能夠在票房上取得成功。小成本高收益的思路,很難被每個導演成功複製。
張猛創作之初的艱難,是讓所有人都想象不到的情況。若非秦海璐、王千源兩位演員以放棄片酬的形式,幫助劇組渡過最為煎熬的時刻,《鋼的琴》能否順利問世都成為一個問題。但是不得不承認,最後《鋼的琴》獲得的藝術成就讓人稱讚。《鋼的琴》難以被歸類為任何一個門塊的電影,親情、時代這些都是它所討論的熱點。但是拋離出這些點之外來看,風韻和味道卻僅僅只屬於《鋼的琴》自己。
影片從元素設計上來看,有張猛作為導演自己獨到的見解。喪葬、樂隊、煙囪,這些元素用在描繪衰敗的影片當中,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導演對於時代的惋惜感情。破敗的場景、詼諧的臺詞、人物不服輸的性格設定,同樣讓故事本身便充滿戲劇特點。《鋼的琴》之中能夠找到不少型別和元素,但這些元素僅僅只是為《鋼的琴》服務,而不是侷限於《鋼的琴》的選材。
從開篇之初,張猛就在花費大量的鏡頭描繪出後重工業時代的蕭條感。衰敗的廠房、前蘇聯歌曲《喀秋莎》、碎渣煤的路面.......很容易將人帶回那個屬於東北的工業時代,只是所有的表象下,都潛藏著衰敗的意境。只是這個衰敗的環境當中,一群被遺忘的工業時代的遺老遺少們,還懷揣著一個讓人心潮澎湃的理想——造一架鋼琴。
《鋼的琴》宣發海報
從環境佈景設計到故事核心,《鋼的琴》無時無刻不在運用反差感的理念。一個欠缺經濟實力的失業工人,為了爭奪女兒的撫養權,決心用能造鋼琴驗證自己的能耐。一句話便能夠囊括的劇情概括,張猛卻花費大心思將其每一個點的元素擴大化。荒誕和黑色幽默的外殼下,《鋼的琴》潛藏著更大的野心。
1、 群像和具象,用人物解構時代縮影一部好的影片,需要足夠優秀的人物設計來支撐。黑色幽默這樣強調悲喜劇共同的題材,更為看重將邊緣、小人物等群體展現出來。但是大部分黑色幽默的影片,都會陷入一個非常共同的怪圈。由於對小人物和邊緣化的製作,不惜耗費大精力精雕細琢每一個人物。但不是每一位導演都用功力在短短的一個半小時之內,把每一個人物形象塑造的栩栩如生。
程桂林和他的造琴團
顯然張猛更為高明,他並沒有拘泥於多人物形象塑造的怪圈。反倒是在前半段的故事當中,用更多的鏡頭語言和故事刻畫主人翁程桂林。如果仔細推敲會發現,其餘的失業工人對於觀影者來說,形象和性格極為模糊。即便張猛為這些輔助性人物,設定出非常多的阻礙,來干涉他們共同齊心協力完成造鋼琴。但是從本質上來探究這些阻力事件,大部分的理由和故事都保持著高度的一致——中年危機。
《鋼的琴》中人物的形式表達-群像
之所以如此設計,張猛有自己的考慮。陳桂林代表著一個時代的剪影,而其餘聚集在他身邊的人,更像是這個剪影的分支。能夠發現阻礙的橋段篇幅很少,大部分的故事都在展現造琴團的辛苦和努力。他們對於造琴毫無怨言、不計成本,如果置身於現實之中進行討論,故事本身欠缺一定的人物邏輯性。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些舉措卻完美符合重工業時代工人形象的標準。
2、 低成本之下,苛刻到極致的鏡頭語言《鋼的琴》是一部小成本電影,但是卻在鏡頭語言的設計上,保持著商業大片級別的高度。每一幀的鏡頭設計,都穩穩當當的貼合故事劇情走向的邏輯點設計。低成本對於影片品質能否帶來顯著的影響,至少從《鋼的琴》來看並不存在。影片最具特色的設計,莫過於利用光影、構圖表述時代對立感的結尾。
畫面選取的部分,造琴團的老夥計們置身在灰暗的角落,光源和更多的畫幅空間騰出交給前妻和女兒。後者是時代的選擇,前者是必然被拋棄的結果。巧妙的構圖設計,便已經揭示出導演對於《鋼的琴》故事之後,後重工業時代人物命運走向的結局。全片當中,這樣精妙絕倫的構圖非常普遍。
張猛清楚了解《鋼的琴》製作最大的短板,而用更為精巧的思路將短板抹除。構圖的觀感舒適度非常高,並且大量的設計都服務於劇情本身。張猛本身便是專注於美術、話劇創作的導演。雖然在前半段的故事當中,從演員的表現力來看欠缺導演的調教,總體表演層次感略顯生硬和突兀,但是隨著節奏進入到後半段,這種生硬感很快便難以尋跡。
3、 生不逢時的福斯記憶概念《鋼的琴》最為讓稱道的一點,莫過於他是一部罕見以東北落寞的重工業文化作為創作背景的電影。《鋼的琴》完美做好將時代和故事融合的概念,但是最後得到的市場反饋結果卻差強人意。對於當時的觀眾來說,《鋼的琴》確實有其更為跳脫的市場概念存在。福斯記憶講究時效性,此時此刻的影迷消費市場,遠不同於現階段的票房市場。
《鋼的琴》劇照
《鋼的琴》描繪出的那代人,很少會有人願意回到電影院一部回顧青春的電影。娛樂化、好萊塢化的工業電影,才是更符合觀眾口味的需求產物。再加上雖然打著黑色幽默的旗號,但是張猛本身的敘事情節、選材角度都頗為嚴肅,使得這部片子更是被市場所否決。上乘的矛盾情節設計,悲喜劇元素的鋪設,這些都讓《鋼的琴》看上去頗具韻味。
《鋼的琴》最後讓王千源榮獲影帝
但是韻味本身並不討巧,更多部分探討的核心也過於沉重。而在親情這個更為討喜的福斯記憶點上,張猛也沒有選擇大幅度的去進行表現。剋制而含蓄,《鋼的琴》之中的親情設計點非常隱晦。能夠讓你無時無刻能夠感受到,卻又很難找到一個情感爆發點的設計。缺乏福斯記憶點的《鋼的琴》,理所應當成為被市場拋棄的影片。
結語:迴歸正位,《鋼的琴》的艱難之路但是在市場的失敗,並不意味著《鋼的琴》算得上一部失敗的影片。《鋼的琴》所描繪的人物群像沒有為其帶來理想的財富,但是他們的後輩卻通過這部影片,得到一個重新認識後工業時代的機會。而網路上大部分的好評群體,也正是源自於這群被另類親情模式滋養的後輩們。《鋼的琴》非常成功,但是成功的反響來得有些過晚。
當然過分神話《鋼的琴》,從本質上來說並不是件好事。
小成本電影的拍攝模式,註定將會讓整部影片存在零散的缺陷。表演技法的粗糙,讓全片的上下兩段顯得極為不協調;過分重視情懷本身的寫意,使得故事本身的邏輯點有所欠缺。《鋼的琴》有自己優質的一面,當然也就會存在自己的問題。真實和寫意之間的平衡感,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輕鬆把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