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光而行,走過十年。時間的卷軸上,鋪展著槐蔭昂揚奮進、日新月異的歷史進程。在強省會建設“東強西興南美北起中優”新發展格局中,槐蔭是“西興”主戰場和“中優”重要承載地。當前,槐蔭區正全力打造“齊魯門戶,醫養之都”,加快建設黃河流域中心城市一流城區,緊緊圍繞“產業興、科創興、文化興、生態興、教育興”,以“五興”促“西興”,用一項項實際行動交出了亮眼的成績單,譜寫出了新時代槐蔭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經濟實力逐步增強
10年跨越5個百億級臺階
十年來,槐蔭區推動高質量發展,堅持質量、效率互促並進,經濟實力接連躍上新臺階。翻開十年的成績單,槐蔭經濟發展“含金量”十足:2012到2021年,全區生產總值從291.7億元,跨越5個百億級臺階,實現701.1億元,年均可比增長7%;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從17億元增長至58.8億元,年均增長14.7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從250.4億元增長至587.8億元,年均增長10.9%;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312.93億元;三次產業比例由1.3∶29.4∶69.3調整至0.34∶27.84∶71.82,經濟結構更趨優化。今年上半年,全區實現生產總值338.84億元,同比增長5.1%,列全市第二位;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41.8%,列全市第一位,主要經濟指標均超全市平均水平。
槐蔭區先後榮獲中國創新百強區、國家知識產權強縣工程示範區、全國科普示範區、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區)等幾十項全國和省級榮譽稱號,入圍“胡潤中國”最具投資潛力區域百強榜,入選2021全國市轄區旅遊發展潛力百佳區,區域承載力、影響力日益凸顯。
交通體系日益完善
設施融通,更加暢通的槐蔭“動脈”
京滬高鐵,鄭濟高鐵,軌道交通1號線、2號線,北園高架西延快速路……十年來,槐蔭區交通體系日益完善,高鐵、地鐵、高架路、主幹路更加暢通的綜合立體交通網正在逐步提升城市便利化水平。
道路交通是一個城市發展的基礎,道路越貫通,交通更順達,物流、人流就更暢通。作為齊魯門戶,槐蔭區“通四海、達三江”,連接東西,貫通南北,北融京津冀,南連長三角,坐擁環渤海經濟圈、省會城市群經濟圈戰略交匯點。坐落在槐蔭區的濟南西站,是京滬高鐵五大樞紐站之一,每天387趟高鐵,直達全國297個城市,居全國第二位,輻射21個省會城市和4個直轄市,是山東省首個實現地鐵、高鐵、長途客運、市內公交“零換乘”的交通樞紐。京滬高鐵開通後,從濟南西到北京不到1.5小時、到上海不足3小時,進一步拉近了濟南與北京、上海的距離。全區境內還有濟南西和國際醫學中心兩個高速出入口,高速公路穿城而過,不僅連通省內各地市,更是打通了跨省通道。同時,從槐蔭始發的公交線路多達49條,位居全市前列,網紅雙層“紅奔奔”202公交巴士運力位居全市第二。
目前,途經槐蔭區的濟南地鐵4號線和6號線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設中,未來這兩條地鐵線路投入使用後,將進一步暢通濟南東西大動脈。
“逐步完善的交通基礎設施,為槐蔭區經濟發展帶來了嶄新的活力,為槐蔭區騰飛打下堅實基礎。”槐蔭區市政工程服務中心主任趙海明如是說。
區域佈局不斷優化
構建槐蔭高質量發展的“四梁八柱”
十年間,槐蔭區不斷優化區域佈局,堅持騰籠換鳥、鳳凰涅槃,高質量發展框架全面展開。近年來,槐蔭區更是明確了“125510”發展思路,重點開闢濟南國際醫學科學中心、央企總部城、智能製造產業區、百年商埠歷史文化區、鄉村振興生態區“五大主戰場”,構建槐蔭高質量發展的“四梁八柱”。
目前,濟南國際醫學科學中心蓬勃發展,已簽約落地項目248個,開工建設項目39個,開工面積650萬平方米,實現總投資648億元;
央企總部城蒸蒸日上,先後引進世界500強企業5家、大陸500強企業19家、央企各級各類總部機構32家;
智能製造產業區能級躍升,已形成以九陽集團為代表的智能製造業、以山東天嶽為代表的新材料產業、以華潤醫藥為代表的醫藥物流產業聚集地;
百年商埠歷史文化區破題起勢,串聯整合宏濟堂、阜成信棉花行東記西記舊址、山東豐大銀行舊址濟南老商埠主題酒店等文化資源,市立五院片區城市更新加速實施;
鄉村振興生態區向美而行,統籌推進“七星九美十三香”沿黃29個村連片發展,發揮黃河水、長江水、玉符河、小清河“四水融匯”生態優勢,增強濟西溼地、玉清湖、美里湖生態修復、水源涵養、生物棲息功能,全面提升百里黃河風景區槐蔭段建設標準,形成氣韻貫通、和諧共生的大河、大湖、大溼地生態格局,沿黃生態明珠更加璀璨靚麗。
民生福祉持續增進
重點民生領域支出佔財政支出比重達到76.2%
十年間,槐蔭區堅持人民至上,民生福祉持續增進。持續加強普惠性、兜底性、基礎性民生建設,重點民生領域支出佔財政支出比重達到76.2%。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30511元增加至2021年的59813元。積極推進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和民生事業參與式預算改革,每年投入1億多元實施一批民生公益項目。
槐蔭區堅持西興必須教育先興、強區必須教育先強,啟動了教育提升行動,十年來新建、改擴建教育設施102處,新增學位81850個,努力讓槐蔭的孩子在家門口就能享受一流的教育。婦女、兒童、殘疾人合法權益得到有力保障,社會大局和諧穩定。
消費是民生福祉的重要表現之一。十年間,槐蔭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不斷增加離不開消費環境的不斷完善,“首店經濟”、商圈消費等居民消費顯現出蓬勃動力,高品質商圈經濟逐漸成形。
2011年9月,集購物、娛樂、餐飲及文化休閒等多種服務於一體的和諧廣場開業,正式拉開十二馬路以西高品質商圈經濟的序幕。
2017年,兩個“藍盒子”——山東第一家宜家和濟南首家麥德龍相繼開業。
2018年,印象濟南·泉世界開業,目前,印象濟南被評為國家級夜間文化旅遊消費集聚區、全市唯一一家山東省第三批步行街改造提升試點街區,晉升為10億級消費商圈。
加之長江以北最大的茶葉市場、連城廣場、Sunny100鳳凰街……十年來,眾多商業業態如雨後春筍般相繼落戶槐蔭,濟南西部消費活力湧動,高端消費西移早已不再是個例。
未來,槐蔭將隨著遠大購物廣場、龍湖天越TOD的建成使用,開展智慧商圈建設,打造城市高端消費主場;實施新興消費擴容行動,著力發展新零售業態,推動傳統零售轉型升級、完善線上佈局,大力引進品牌首店……讓消費環境進一步提質擴容,不斷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鄉村振興蒸蒸日上
29個美麗鄉村連珠成串、組團振興
十年間,從單一農業到農業產業提檔升級、鄉村文旅全面起勢,從鄉村各自為戰到連珠成串、組團振興,從落後村貌到如今美麗宜居鄉村,文明風尚蔚然成風,一幅蒸蒸日上、活力四射的鄉村振興藍圖正在槐蔭變為現實。
槐蔭區農業資源豐富,西郊蓋韭、出口圓蔥、吳家堡大米、吳家堡白蓮藕,這四樣最出名,被稱為“槐蔭四寶”。除特色農業外,豐厚的文旅資源也為槐蔭區鄉村振興再添助力。立足資源稟賦,槐蔭區全力推動沿黃“七星九美十三香”29個村“串聯成珠”,讓槐蔭走出了一條“綠色農業+文化旅遊”融合發展之路,“稻香花海”、最美銀杏林成為泉城遊客打卡必遊之地。
如今的槐蔭油菜花海、四季玫瑰園、蓮藕生態園、向日葵園、生態稻田……四季有花、處處有景,油菜花推介會、插秧節、豐收節等大型慶典活動的網絡關注度已超過800餘萬人次。“槐蔭區年累計吸引遊客30餘萬人次,為農產品展銷、周邊群眾發展‘三產’提供著廣闊空間,熱情好客的槐蔭人民歡迎天下朋友來遊玩。”槐蔭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全區集體經濟合作社年收入全部達到10萬元以上,超過50萬元的54個,佔比5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