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這樣的世界性現象級大IP,還有可能複製嗎?
顯然,這不是扒姐一個人的疑問,甚至是很多影視界大佬的勃勃野心。至少到目前為止,還尚未看到能比肩《哈利波特》的史詩級故事。
直到這部被稱之為“繼《哈利波特》、《波西傑克森》後,席捲全球的魔幻經典”,改編開播。
而且影視改編陣容強大,簡單一看就是非常“wocao”的程度。
暢銷IP+黃金陣容,這擱誰誰不大期待?
然而,滿載期待的兩個半小時後,扒姐只有四字反饋:浪費時間。
大班底大製作的東施效顰之作,就這麼誕生了。
豆瓣開分5.5,要我說,還是手下留情了——
《善惡魔法學院》。
其實影片立意深得我心:這世界沒有絕對的善惡、黑白,思考帶來新的世界。
但是,或許是效仿《哈利波特》的野心,讓它變成了一道失敗的大雜燴。
童話裡白雪公主、灰姑娘的純粹善良在新時代的自由意志品格倡導下,變的單調乏味,不真實不客觀。
人是複雜的,好壞都是片面的。
這所善惡魔法學院就將善與惡劃分為兩所學院,以此對人進行區分與培養。
惡院的課程就要變醜,而善院的合格是笑容好看。
淺薄、虛榮、無知。
但喜歡《灰姑娘》這類童話故事的索菲,對這裡充滿了幻想。
她認為自己是與眾不同的,有強大的善力可以改變世界。
但現實是,她很小母親就去世了,在家裡後媽對她一點都不好,貧窮、無助、責罵包裹著這個內心向往改變世界的女孩。
直到兩個人得知了“善惡魔法學院”,索菲感覺改變命運的時刻來了,但阿加莎不願離開小鎮,不願離開她媽媽和現在好朋友的陪伴。
但在一個紅月之夜,她倆被學院使者接走了。
隨之,一個更大的命運玩笑發生了。
嚮往美好,改變世界的索菲被分配到了惡院,一直不受小鎮居民喜愛的女巫阿加莎被送到了善院。
她倆堅持認為自己被送錯學院了,於是就上演了一出兩姐妹齊心協力換學校的叛逆故事。
其中,就包含了一些社會層面善與惡的解讀,以及整個學院在兩百年的馴化之下大家對於善與惡的表面化理解。
那些虛偽、浮誇,善良背後隱藏的惡毒從中浮現。
那麼,該如何定義這個故事?
老少咸宜還是男女通吃?
皆不是。
對於孩子來說,有點黑暗,晦澀,視效大膽。
對於成人來說,老套、俗氣、大雜燴,毫無表達可言。
從頭至尾最大的命題,就是善與惡被表面的勝負馴化之後,變得淺薄,而阿加莎和索菲的出現,讓她們重新意識到了人的複雜性和掙脫掉學院賦予的善與惡標籤後的獨立思考。
為什麼學院老師明知這個狀態卻不願改變?
為什麼惡院的老師,只不過是為愛痴狂的善良人?
這叫人性的複雜嗎?
這叫愚蠢的戀愛腦。
整個影片為了突出兩位主角的特殊性,已經放棄邏輯了。
為了炮製一個哈利波特而放棄了伏地魔,殊不知主角的榮耀也是需要整個作品的底層邏輯和所有角色進行加持的。
不是演員的光輝賦予角色那麼表面,而是角色支撐作品啊。
其中有一段,索菲已經完全黑化了。
不光為了成功放棄了與阿加莎之間的友誼,也跟惡勢力聯盟獲得黑暗魔法,
但阿加莎仍然憑藉聖母般的善心,堅持認為索菲是善良的,自己可以用愛感召她。
通過一系列作品前情的鋪墊,這時候的固執堅持只會讓觀眾產生不耐煩的心理狀態。
但偏偏,最後作品給渴望改變世界,一心向往成功與權力的索菲洗白了。一切向著阿加莎期望的樣子發展了,她的朋友沒有辜負她的期待。
這一洗,更把這個劇本洗的索然無味。
以及,我很喜歡的作品立意,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善與惡,人是複雜的。但是看到最後我明白了。
所有人都是複雜的,只有女主角是絕對善良,絕對正義的。甚至於,她的吻她的眼淚,都可以純潔到拯救生命。
說一套做一套,這叫言之無物。
內核自己都圓不上,這能是說服觀眾的作品嗎?
確實,從形式來說,魔法學院的設定,命運的主角設定,善良打敗邪惡的正確價值觀,反派的隱藏與“百年大計”。
已經與《哈利波特》的形態非常類似了,但結果卻無法企及前作的高度。
形式可以模仿,但堅固的內核無法照搬。
時代從不給老套、單薄、形式大於內容的作品以機會。
幾次索菲的變裝出場,扒姐都以為是什麼主題大秀開場了。
當然,魔幻題材追求視覺享受這無可厚非,但如果把這當作唯一的看點,那縮短成15分鐘音樂短劇,那我絕對樂於廣而告之。
打破童話,放棄固化,這個概念既新又亮,加上這麼好的陣容,如果拍好了這片一定會炸,現在既浪費又可惜。
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而這對於閃現幾幕的楊紫瓊來說,更不是一件好事,希望她能拿下奧斯卡,而不是被此類東施效顰之作拖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