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對自己有信心啊,如果沒有信心你就糟糕了。很多人會拿這個片子和以前(的片子)比較,我覺得沒問題啊,比就比吧,反正我想盡辦法要超越它。”
談起《中國機長》上映後引發的熱議與質疑,劉偉強這樣說道,同時“信心”也是他在採訪中多次提及的話題。隨著《中國機長》票房突破26億,劉偉強今年的作品總票房已經突破50億(監製作品《烈火英雄》16.89億,《使徒行者2:諜影行動》6.98億),成為目前2019年度華語電影導演票房榜第一。很顯然,今年是豐收的一年,而對此劉偉強也開心地回答“當然很幸運啦,覺得是自己挺順利的一年,說真的非常高興”。
一種有趣的反差萌就這樣在劉偉強身上出現了,而為啥《中國機長》的背後是他?50億電影票房的背後是他?多部經典多部創新的背後也是他?希望這次採訪後我們能得到答案。
拍得好看——電影的基本標準,亦是終極要求
在上週末的一眾新片上映之前,《中國機長》保持了連續13天的單日票房冠軍,由此可見影片後勁十足,而說起來拍攝這部影片的核心所在,劉偉強也用大白話坦言“拍的要好看,這是最重要的”。
那麼,如何拍得好看呢?
回看《中國機長》的成功所在,一是對於型別的突破,這包括劇本創作層面的內容突破以及攝製過程中高新技法的運用,二則是來自創作團隊的自信與堅持,從精神和情感層面支撐影片的完成。
先來看型別突破,眾所周知《中國機長》改編自四川航空3U8633航班機組成功處置特情真實事件,這是個精彩的真實故事,絕妙的電影劇本創意,同時也是華語電影領域甚少涉及的飛行題材,但這個事件改編成電影卻一點也不簡單。
就像劉偉強所說:“很多電影公司和導演想拍這個題材,這個題材很有趣也有很大的挑戰,我覺得有這個機會是我的榮幸,我也用盡很多方法想去拍好這個電影。”
劉偉強深知,在華語電影的創作歷史上,飛行題材影片屈指可數,而作為一部確定為祖國七十週年獻禮的主旋律商業大片,也自然決定了其體量與規格絕非一般小片。同時從未來面對的市場情況來看,觀眾對於改編自真實事件的電影的稽核門檻向來高於一般電影,因為在已經發生的真實事件中大家已經全然了解故事的來龍去脈,甚至於高潮和結局都毫無懸念,所以對於依據事件改編而來的電影自然會提高要求,所以怎麼去抓住精髓、怎麼用很多方法把很驚險的部分呈現出來,讓觀眾看得很震撼,這些都是劉偉強帶領創作團隊需要思考和著重創造的部分。
例如,真實事件當中最令人關注的是整個機組在應對險情時的專業能力和冷靜心態,而在《中國機長》當中劉偉強則刻意描繪了機艙內的人生百態——“片中每個人都是有點的,有土豪、四川夫婦、老兵、年輕人,就是一些在我們身旁的人,好像一個很小的社會,不單是拍機組人員,這些乘客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再如,真實事件的核心過程大概只有34分鐘,而電影起碼要在兩小時左右,為了擴充內容並增加觀賞性,劉偉強和團隊刻意設計了飛機穿越雲團的又一場高潮戲份。對於這一部分的內容創意,劉偉強也表示:“穿雲層我覺得是一個很厲害的設計,我們做了很多訪問,想了很多很多故事,很精心去設計這些東西。”
而且,在這段高潮戲份的設計當中,劉偉強也堅持了自己作品當中“注重人物刻畫的特色”,就是把雲團擬人化,“它像是一個怪獸,(展現)機長怎麼去打擊這個怪獸”,也因而有片中看似渺小的一架飛機與龐然大物般的雲團對峙的名場面。
其實劉偉強深知,最能夠打動人心的就是人性,所以片中的每個東西他都賦予了生命,就像怪物般的雲團,也像機長和飛機人機合一的狀態,而正是在這些細微之處的創新性設計,讓影片變得好看起來,也真正動人起來。
而除了內容層面的設計,在整部影片的攝製方式與方法當中,劉偉強也同樣帶領團隊在尋求突破。《中國機長》最著名的事件不外乎花3000萬造了一架1:1模擬機,並在五米高的運動平臺上進行拍攝。除此之外,整個劇組也保持著高度緊張與團結的工作節奏和氛圍,因為影片定於國慶上映,所以留給劇組的攝製時間也更為緊張。
“飛一趟LA可能要15個小時,有一次我就是飛過去,開了三個小時會,確定很多東西,然後馬上就飛回來”,在劉偉強的回憶裡,拍攝這部電影簡直是戲裡戲外都是飛機,每天坐在片場對著一架模擬機進行拍攝,走出片場又坐著飛機飛來飛去處理各種事情。
畢竟上了年紀,有時候家裡人還是不禁會擔心,有時候老婆也會問他“你真的能挺住嗎?”
現在來看,劉偉強挺住了,不僅僅是挺過了那些辛苦的工作日,更重要的是挺住了壓力和焦慮完成了這項拍攝任務,並且交出了很好的答卷,《中國機長》又一次成為博納的國慶檔逆襲之作。
要有自信——Make things happen的年輕人生
而且在劉偉強接下《中國機長》拍攝任務的同時,他還擔任著《烈火英雄》和《使徒行者2:諜影行動》的監製,兩部作品也同樣堪稱今年暑期檔的重磅專案,其中《烈火英雄》同樣根據真實事件改編,亦是國內首部直面消防員群體的電影,為了給陳國輝減輕製作上的壓力,於冬請來劉偉強擔任監製來保駕護航;另外一部《使徒行者2:諜影行動》籌備兩年之久,劉偉強也全程“監控”著專案進展。巧合地是,這三部影片集中在三個月內上映,共同取得的好成績一一從而使得劉偉強監製及導演的電影票房資料在2019年得到飆升。
前文已經說過,《中國機長》不好拍,身為導演的劉偉強自然更深知這一點,他描述自己當時的拍攝狀態為:“我每天閉上眼睛想下一場戲應該怎麼拍,每天都在想怎麼去弄才更好看,自己給自己的這個壓力是慢慢來的。”
而在整部影片的拍攝過程中,劉偉強基本上每天只睡五六個小時。早晨五六點起床到達現場和工作人員溝通確認當天的拍攝安排,下午三四點左右收工,大家一起留在片場開會、播放前一天拍攝的粗剪內容並進行商討、修改及必須的補拍問題,之後劉偉強就回去吃完飯、睡覺,睡到凌晨兩點左右起來看劇本,對劇本內容和拍攝計劃做修改,之所以在這個時候起來工作,他說“因為在這個時候最安靜”,這部分工作完成後他會將修改內容統一發給副導演們,自己再回去睡一兩個小時,然後便起床開始第二天的工作。
▲現場工作照
回憶起來的時候,劉偉強也說“每天都很累”,但有壓力也便更有動力吧,劉偉強就這麼帶領著團隊把拍攝《中國機長》的方法給摸索出來了。
對於華語電影市場而言,《中國機長》是新的,無論從型別創作還是技法運用上都是填補歷史空白的,而“新的”自然也要面對更多的關注和質疑。影片在國慶期間上映之後,關於片中的諸多情節也在網路上引起爭議,許多網友表示影片當中許多地方不符合常識或者不合理,也有網友對於一些角色的人設提出不滿,還有人將影片與同樣改編自真實特情事件的美國電影《薩利機長》做對比。
面對這些聲音,劉偉強自然也都看到了,對此他也很坦然地表示:“這個要對自己有信心啊,如果沒有信心你就糟糕了。很多人會拿這個片子和以前(指《薩利機長》)比較,我覺得沒問題啊,比就比吧,反正我想盡辦法要超過它,因為《薩利機長》也是很多年前的電影,在我電影裡的很多東西他們也從來沒有拍過,我也發明了很多鏡頭、音效、拍攝手法。”
至於影片當中的設計內容,這在劉偉強看來也很正常不過——“很多東西是藝術加工,這個是電影,我們不是拍新聞片,看電影我們往往很客觀,但拍電影是很主觀的。
就像劉偉強所說的“要對自己有信心”,當他直面拍sir,迴應這些質疑聲時,他也同樣表現得很有信心,而這種信心,也非久經風雨的歷練和實操所不能得了。關於導演這份職業,採訪中劉偉強講了一段話,拍sir認為很精彩。
“拍電影挺難的,拍一個電影想票房和口碑都好更難,在這個電影圈就是這樣,有時候大家說‘導演你好厲害’,那也可能是人情難為,你要明白這個遊戲是怎麼樣的,當你成功之後不要浮誇,失敗也不用氣餒,氣餒一個星期OK沒問題,然後下一部搞好一點。
我拍了這麼多年電影,每一部電影都會遇到這種情況,你就要用一種學習的態度,不然你會死掉(被淘汰)。有人說你懂不懂啊,不懂怎麼樣,我要去學的嘛。所以有時候聽聽音樂,出去走走,不去在乎別人怎麼議論。”
這番話講出來是容易的,但真正能做到也是十分辛苦的,明年就要60歲的劉偉強,用半生闖蕩、一百多部作品得出這樣的道理,而拍sir也在這番話之後似乎明白了,為什麼當初拍攝《中國機長》這樣的重任交付到了劉偉強的肩頭,他說拍這個電影很值得,拍sir也覺得,讓他拍,很值得。
有個令人記憶深刻的小細節,採訪當天劉偉強身上穿著一件黑色衛衣,胸前印著一句話——Make things happen,彷彿是他人生的一句臺詞。
在劉偉強的導演生涯裡,他最擅長的就是Make things happen,而且是不同的故事不同的人物,風格多變是外界對他的評價,而他也說:“我天生就是有很好奇的心,童心,這麼老還覺得自己很年輕”。
有時候,年輕不是一種狀態而是一種心態。拍sir問他,內心給自己定位多少歲?
他想了一下,笑著說:“我覺得我現在還是三十多歲的心態。”
多精彩的回答,多精彩的人生,也期待三十多歲的劉偉強,下一部拍出更精彩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