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上映的《父子拳王》不知道你們看沒看,這裡小編推薦你們看一下。
影片最讓我影響深刻的幾句話:“我跟你們不一樣”、“教你打拳不是為了贏,是為了讓你保護自己”、“你想當拳王嗎?我想當正常人”、“你不是不正常,你是不平凡”、“我要打拳,那個時候我是正常人”。
電影父子拳王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無能為力的事情,記得看清自己,但千萬不要看輕自己。
於光榮大家都比較熟悉,是一位老藝術家了,以往是都演反派角色,不過近幾年開始轉型,從打別人爸爸到演別人爸爸,從演員到導演都是轉型比較成功的。
跟絕大多數體育題材不一樣的地方是這部《父子拳王》競技場面與家庭元素各佔一半比例,以體育競技烘托感情部分,再加上正能量使整個影片簡單但生動。而本片中還有一大看點就是世界拳王泰森的出演。
於光榮飾演一位昔日的拳王,但為了天生有缺陷的孩子放棄自己的事業。鄭人碩飾演餘光榮的兒子餘生,餘生從一生下來就有缺陷,智力水平會比一般人低,在情緒控制方面也難以控制,更糟糕的是一隻手也是殘廢的,所以餘生的自卑是從小到大產生的。
一次意外,餘生的拳擊天賦被激發,他從小渴望像正常人一樣成為一名真正的拳擊手,但父親堅決反對,因此父子關係出現裂痕。但是這並沒有阻止餘生繼續自己的夢想,他度過了一個又一個的挫折,堅持自己的內心,最終,他用實力站在了拳臺上,用拳頭找回自信,成為了“正常人”。 同時,與父親的關係也得到溶解,父子倆共同守護著自己的夢想。
其實故事很簡單,與其說是故事,不如說是一種現象,電影改編自真人真事:中國獨臂拳王趙先權。你們可以上網看了一下原型人物的事蹟,可能就會覺得:真實不可思議到某一個程度,它怎麼可以比電影還假啊。
其實這種電影看了開頭就能知道結尾,但是為什麼每年還有那麼多導演去拍呢?可能是因為一些真實的情感在裡邊,在這個浮躁的社會想向我們傳遞一些正能量。這部電影以獨特的方式展現在觀眾的眼前,一個是子承父業的坎坷,一個是父親與師傅的選擇。
餘生繼承了父親的運動基因,熱愛打拳,但父親不希望餘生走這條路,因為他深知這條路的艱辛,再加上兒子自身的缺陷,所以父親更捨不得讓兒子走自己的路。
但是餘生從小就知道自己和別人不一樣,他渴望別人用正常的眼光去看他,所以父子倆的矛盾慢慢積壓。其實這也是所謂正常家庭存在的問題,是將孩子放出去闖蕩,還是讓孩子按照父母規劃的路順順利利的走,是對孩子細心呵護還是讓孩子在挫折中不斷強大,這是每個家庭都會出現了一種現象。
傳道受業解惑是現代教育的一種模式,而“師傅”這個詞好像慢慢淡化在我們生活中,但也一直存在,在傳統行業裡還是有師傅這一稱謂的,像工匠、木匠、鐵匠、泥瓦匠等等,都是尊稱師傅的。
隨著故事情節的推移,餘生在拳場上找回自信,對於父親也慢慢理解,父親因打拳傷了眼睛落下病根,後期父親犯了眼疾幾乎失明,餘生回到父親身邊,像正常人一樣照顧父親,慢慢的餘生體會到了父親往日的艱辛。
看完電影你會覺得父親的偉大,就是光叫一聲爸爸,都覺得那麼有安全感。其實成長是一場脫離父親的戰鬥,而父親,是你即便脫離了也會在遠處默默的支援你,守護你,做你堅強的後盾和累了的避風港。我們會長大,父親也會老去,孩子,是父親這輩子最好、最驕傲的作品。電影《父子拳王》中,餘光榮對餘生說:“爸爸教你點有用的”,這一教便受用一生,小時候對爸爸揮拳,長大後為爸爸揮拳。
趁著他們還在,好好愛他們,他們可能給不了你優渥的物質生活,但他們一定可以給你精神上的富足。